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地杨梅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汉语拼音 di yang mei
英文名 Herb or fruit of Flowery Woodrush
药材基原 为灯芯草科植物地杨梅和多花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
动植物形态 1.地杨梅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茎丛生,地下有小块根。叶鞘闭合;叶线形,长7-15cm,宽2-6mm,边缘具缘毛。花序自叶丛中抽出,排成1个头状花序;花被片6,白绿色至赤褐色,长2.5-3mm;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2/3,花药狭长椭圆形,花丝较短。蒴果淡绿色至淡褐色,长约等于花被片。种子3颗,暗褐色;种阜淡黄色,长约为种子1/2。花、果期4-6月。
2.多花地杨梅 多年生草本,高12-50cm。叶鞘闭合;叶线形,长5-10cm,宽约4mm。花序常由5-12个小头状花序集生成聚伞花序;小头状花序梗长短不等,多花;先出叶宽卵形,边缘有小齿和缘毛;花被片黄褐色或黑褐色,长2.5-3mm;雄蕊6,花药长约为花丝2倍;柱头刷状而旋卷。蒴果近卵形,淡绿色到淡褐色,长约等于花被片。种子卵形,长1.5mm,暗褐色;种阜淡黄色,长约为种子的1/2-1/3。花、果期7-8月。
资源分布 1.地杨梅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等地。 2.多花地杨梅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普遍分布。
生态环境 1.地杨梅生于山坡、草原或平地。 2.多花地杨梅生于山坡草丛、路旁潮湿处。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耐严寒。对土壤条件要求严,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选择肥沃、疏松的坡地或林下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每殖,直播法。夏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贮藏待播。翌年春季,按行距20cm开浅沟条播,上覆细土1-2cm。 田间管理 播后注意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定期清除杂草、松土;生长期施肥1-2次。
采收和储藏 夏季采割全草,剪取果实,分别晒干。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中药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辛;平
归经 胃;肠经
功效 清热止痢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主治 赤白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本草拾遗》:主赤白痢,取茎、子煎服。
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Herba Seu Fructus Luzulae Multiflora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Luzula capitata (Miq.)Miq.ex Kom.[L.campestris(L.)DC.var.capitata Miq.] 2.Luzula multiflora(Retz.)Lej.[Juncusmultiflora Retz.;L.campestris(L.)DC.var.multiflora(Retz.)C.B.Clarke].
科属分类 心草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