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泥鳅滑液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汉语拼音 ni qiu hua ye
英文名 Oriental weatherfish mucus
药材基原 为鳅科动物泥鳅、花鳅和大鳞泥鳅身上刮取的粘液。
动植物形态 1.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16-170,背鳍2,7,臀鳍2,5-6。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2.花鳅,体长4-12cm,为体高的6-7倍,为头长的4-6倍,头很侧扁。眼间隔狭窄。吻颇长,眼小,侧位而高,有小而直立两叉须。鼻孔近于眼,背鳍无硬棘,始点为腹鳍前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圆形。侧线完全。鳞很小。背部及体侧各有较大黑斑点一行,另有三行小点于体侧上部,尾鳍上方有一明显黑点,背、尾鳍有几条黑斑,头上有许多小黑点,有条黑纹由吻达眼。
3.大鳞泥鳅,体长而侧扁。体长为体高的5-6.2倍,为头长的4.7-6.2倍。头长为吻长的2.1-2.8倍,为眼径的4.1-8.1倍,口亚下位。须5对,最长1对口须末端达鳃盖骨后缘。鳞埋于皮下,侧线鳞102-107。背鳍2,6,不具硬刺。臀鳍2,5。尾柄较高,具明显的皮褶棱。胸鳍距腹鳍很远。尾鳍圆。肛门位臀鳍起点前。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黑色,侧下半部及腹面灰白色。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
资源分布 1.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 2.舂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 3.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
生态环境 1.喜栖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层富有植物碎屑的游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天气闷热时浮出水面呼吸,水干涸则钻入泥土中一般2冬雌性成熟。6-7月产卵。杂食性。 2.喜居于泥底水质较肥的浅静水中,以高等植物叶片为食。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 3.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
药用植物栽培
采收和储藏 常年均可捕捞,捕后,用清水养殖,用时刮下其身上的粘液,鲜用。
药用部位
生药材鉴定
中药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中药化学鉴定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炮制方法
剂型
中药制药工艺
药理作用
药理学
药代动力学
毒理学
药物配伍
药性 辛;寒
归经 肝;膀胱经
功效 利尿通淋;解毒消肿
功效分类 利尿通淋药
主治 小便不通;热淋;疽;丹毒;疔肿;腮腺炎;中耳炎;烧伤;漆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搽;或滴耳。内服:冲,适量。
用药禁忌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出自《四川中药志》
药物应用鉴别
药典收录
药材拉丁名 Pituita Misgurni anguillicaudat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Gantor) 2.Cobitis taenis Linnaeus 3.Misgurnus miolepis (Gunther)
科属分类 鳅科
出处 《中华本草》
相关文章
用泥鳅制成的防治肝炎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