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丹毒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erysipelas
拚音 DANDU
别名 中医:丹,丹毒,天火,大头瘟,抱头火丹,内发丹毒,腿游风,流火,赤游丹毒, 西医:网状淋巴管炎,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球菌性皮肤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丹毒(erysipelas)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组织浅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本病好发于下肢及面部等部位。
中医释名 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西医病因 细菌常从皮肤的微小创伤处侵入。足癣、皮肤瘙痒症、鼻炎、下肢循环障碍、淋巴水肿等常为其复发的诱因。其病因是病原菌通过皮肤或粘膜细胞破伤侵人皮肤引起真皮组织发炎。或通过血行感染,亦可通过污染的器械、敷料、用具等引起传染。一般可因在鼻、咽、耳等处有病灶而引起颜面丹毒。足癣及下肢外伤则可诱发下肢丹毒。营养不良,酗酒,免疫功能低及肾性水肿等,易促发本病。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丹毒多先由皮肤、粘膜破损,外受火毒与血热搏结,蕴阻肌肤,不得外泄所致。如《圣济总录》说:"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破碎,皮肤擦破,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发于头面者为天行邪热疫毒之气或风热之邪化为火毒。
病理 病理变化为真皮显著水肿,淋巴管及血管扩张,外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找到链球菌。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辨证应首辨热火毒和湿热两类。因湿性缠绵,易形成慢性。
1.风热化火
证候:局部红肿如云片,发热,口干唇燥,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析:①辨证:以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①病机:风热侵袭,热毒化火,火壅血瘀,故见上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2.肝脾湿热
证候:发于腰胯肋下,红肿蔓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红肿蔓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肝脾湿热壅于血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证。
3.湿热化火
证候:下肢胫足红肿锨热,痛如火燎,表面光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①本证以下肢胫足红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①病机:脚湿气或小腿溃疡日久酿湿生热,湿热化火,火壅脉络,湿热薰蒸肌肉,血肉腐败,故见上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化火之证。脚湿气感染而致屡次复发,日久形成大脚风(象皮腿),开始一年发1~2次,渐渐发作频繁,可数周侵犯一次。
4.胎火胎毒
证候:多发于初生儿,脐腹部红肿,向外游走遍体,疼痛xin热,可发生坏疽,烦躁神昏,哭闹不止,舌质红绛,指纹透关穿甲。
辨析:①辨证:以从脐部始,全身红肿,指纹透关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新生儿脐部创伤,热毒内攻所致,舌质红绛,指纹透关穿甲为热毒内攻之象,严重者可发生腹膜炎和败血症而死亡。
5.毒邪内攻
证候:红肿迅速蔓延,势如燎原,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头痛便秘溲赤,舌红绛,脉洪数。
辨析:①辨证:本症以红肿蔓延、舌红绛、脉洪数为辨证要点。②病机:毒邪炽盛,壅于脉络,甚则内陷,故见上证。舌红绛,脉洪数为毒热内攻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发病急剧,皮损发生前常有倦怠、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婴儿可发生惊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达2万或更高。
2.皮损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为局部暂时性充血红斑,继而发生轻度鳞屑而愈,重者红斑迅速向四周蔓延,皮损发热鲜红,边界清楚,边缘轻度隆起,中央肿胀轻度消退,一些患者的皮损上可形成水疱或大疱。若感染深达皮下组织,可发生不规则出血性坏死,境界清楚,上覆坏死黑色焦痂,四周绕以红晕,称之为坏疽性丹毒。
3.丹毒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颜面、下肢最常见,颜面丹毒一般从靠近鼻或耳垂前的颊部开始,并可向上蔓延至头皮,严重者头面肿胀变形;下肢丹毒易发于小腿,亦可向上延及大腿,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作痛。婴儿易发于腹部。
4.手术、创伤感染是本病的诱因,如鼻腔、口腔、外耳道感染,手足癣,破裂、溃疡常为头面部和下肢丹毒的主要原因,也有的患者发病前无明确诱因。
5.全身症状和皮疹一般于4~5日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感染较重的患者若不积极治疗,尤其是婴儿、年老体弱的患者易转为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一些患者常在原部位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多次复发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尤以小腿、面部多见,称之为慢性复发性丹毒。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起病突然,发展迅速。 2.皮损初起有境界明显水肿性鲜红斑片。 3.多发于颜面及小腿部,呈局限性。 4.白细胞计数增高。
发病 本病病程短,病起突然,发展迅速,发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发病部位,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局部皮肤呈鲜红色,稍突出皮肤表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红肿向四周蔓延,可从一侧颊部扩展到另一侧,或可在附近出现新的红斑再与原病损相连,且中央红色消退、脱屑,呈棕黄色。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水肿程度视发病部位而不同,如眼眶部肿胀最明显。同时,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若于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时久,可引起慢性淋巴肿。发于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患者常有头痛、畏寒、高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白细胞数可增至20000以上,多形核白细胞0.8~0.9。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类丹毒:常发于手部,与职业有关,范围小,来势慢,无明显全身症状。
2.药物性皮炎:有服药史。亦见脸面红肿,两目合缝,但界线不清,无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3.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刺激性或致敏性物质史,皮损界线不明显,损害表面有密集丘疹、丘疱疹或水疱。xin热,瘙痒,无触痛,一般无发热等明显全身症状。
4.蜂窝组织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症可深入皮下组织,故损害界线不清,皮色紫红,中央隆起,红肿显著而边缘炎症较轻,稍发硬而坚实,并化脓坏死。丹毒则边缘高起,炎症明显,境界清楚。
5.癣菌疹:足癣所致的癣菌疹可表现为足背部小腿部出现多数大小不等红斑,全身性反应较快,常见于足癣活跃或伴发感染时。
中医类证鉴别 1.漆疮:有漆接触史,皮损境界不明显,焮热红肿,或起小疱,无触痛,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2.:皮色紫红,中央隆起,红肿显著而边缘炎症较轻,境界不清,稍发硬而坚实。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
预后
并发症 包括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败血症等。慢性复发可引起象皮腿。儿童患者在病后可以引起肾小球肾炎。
其他菌类所致丹毒
1.葡萄球菌性丹毒:由葡萄球菌引起,大都由毛囊炎子或虫咬后继发感染引起。其症状与链球菌丹毒不同处为皮肤红肿,中间发白,皮肤境界有时不清楚,炎症浸润重,疼痛较强,局部蔓延速度较慢,因葡萄球菌缺少溶纤维素和透明质酸酶。
2.坏疽性丹毒:为化脓性细菌及绿脓杆菌或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的混合感染,也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皮损特点为红肿,中间为黑褐色痂,疼痛剧烈,痂皮脱落后有脓液流出,出现坏死组织,此型丹毒预后差。
3.复发性丹毒:丹毒未完全治愈而再发生,多见于老年体弱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当的患者,约为急性丹毒患者的1%。其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可以不发烧,红肿程度也轻,由于淋巴管炎引起淋巴管阻塞,小腿水肿,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象皮腿。
西医治疗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隔离患者直至临床症状消失,患者衣被用具应消毒。
2.内用疗法:
注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可用水溶性青霉素G60万~200万单位,每6小时.1次,肌肉注射,一般在1~2天内体温即可恢复正常,但仍需继续注射10天左右,以免发展为复发性丹毒。如为复发性丹毒则应肌注1个月左右。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每日1~2g,分次口服;亦可选用四环素(用量与红霉素同)或磺胺类药物。加强支持疗法。如为中耳炎继发的耳部丹毒及鼻炎继发的颜面丹毒,则应给以相应治疗。全身症状严重者应予补液等支持疗法。复发性丹毒的抗生素疗程宜稍长,并尽量除去诱因。
3.外用疗法:
局部可外贴20%~50%鱼石脂软膏,硫磺鱼石脂软膏或湿敷。患处周围皮肤可涂25%碘酊(面部慎用)。发于颜面者,应清洁口鼻,给漱口剂或洗鼻剂。发于下肢者,可用硼酸水,或0.1%雷夫诺尔液冷湿敷。如局部有大疱,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疱掖,再用0.1%利凡诺湿敷。
4.物理疗法:可选用紫外线照射。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
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15g,黄柏10g。水煎,每日I剂,分2次服。
4.胎火胎毒
治法:凉营清热解毒。
方药:紫花地丁20g,鲜生地20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5g,黄芩15g,黄柏15g,生山栀15g,银花15g,连翘20g,生甘草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5.毒邪内攻
治法: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先煎)15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2g,黄芩10g,生山栀10g,连翘20g,知母20g,生石膏(打碎)30g,板蓝根15R。若神志昏迷者,加清心开窍之安宫牛黄丸(1粒化服)或紫雪散3g(分2次吞);阴虚舌绛无苔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
二、外治
1.外敷:初起红肿甚者,外用玉露散、鲜银花露调敷,或玉露膏外敷。红肿减退或见起叶疱。或肿胀日久不退,可用金黄散或冲和散调敷;或用金黄膏、冲和膏外敷;或仙人掌、鲜马齿苋、冬青树叶、芭蕉根大青叶等选用一种,捣烂涂敷患处。
2.下肢屡发性丹毒选用下列外治法。
熏洗法:①取大蒜,用一大把煮水平桶,放入木桶中,将患肢乘热先熏(外盖棉被)后温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20~30分钟。②又方: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g,生30g。切碎煎汤熏洗。③紫苏100g,葱白100g,鲜风仙带茎叶100g,煎汤熏洗。
3.手术:引起皮肤坏疽,一切不作外科手术。如有积脓,坏死部分,切一二小口,达到引流目的,外掺九一丹。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丹之名,即指丹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丹者,人身忽然xin赤,如涂丹之状,故谓之丹……"。唐·孙思邈《千金方>:"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本病发无定处,好发于颜面、腿足,依其所发部位而有不同名称,如发于头面,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名见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小腿足部者,称腿游风。清·祁坤《外科大成况:"又名流火",如清·顾世澄《疡医大全》:"流火,两脚红肿光亮,其热如火是也"。初生儿丹毒,发无定处,游走甚速,称赤游丹毒。
丹毒之名出《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丹候》。《圣济总录·诸丹毒》说:"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以其色如涂丹之赤,又复阳气伏于皮中,放谓之丹也。"
相关文章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寒中暴泻,盐灸神阙
 第一节 (缺)
 取嚏法与流鼻血
 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邪郁少阳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