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蛇尾、海蛇尾
|
汉语拼音 |
yang sui zu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阳遂足科动物滩栖阳遂足的全体。
|
动植物形态 |
滩栖阳遂足,体扁平星状,盘略五角形,直径为7-11mm,腕一般5个,长为100-180mm,或更长些。盘的间辐部略凹入,背面覆有裸出的皮肤,皮内有圆形穿孔板骨片。辐楯长大,梨形,外端与腕基部相接,内端及侧面围有数行椭圆形小鳞片。口楯小 ,略呈五角状,侧口板呈三角形,彼此不相接。颚细长,口棘2个,形成成对的齿下口棘。背腕板为卵圆形,彼此相接。腹腕第1块小,第2-3块近方形,以后渐宽。腕棘而钝,4-8个。触手孔大,但无触手鳞。
|
资源分布 |
我国各海区沿岸均有分布。
|
生态环境 |
生活时体为褐色,腕末端呈灰褐色或灰色,腹面略浅。常潜栖于潮间带泥沙滩内,常把2个腕的末端、触手等露在沙外。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捕捉后,去掉肉,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咸;性温
|
归经 |
|
功效 |
祛风湿;杀虫止痒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杀虫止痒药
|
主治 |
风湿疼痛;劳伤疼痛;顽癣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Amphiura vadicola Matsumoto.
|
科属分类 |
阳遂足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