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汉语拼音 | e bao chun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报春花科植物鄂报春的根。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多细胞柔毛。根茎褐色,多须根。叶柄长10-15cm,被白色或褐色柔毛;叶片卵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cm,宽4-9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全线或有圆形波状缺刻或锯齿,上面光滑,下面沿叶脉被多细胞柔毛。花葶柔弱,高15-30cm;伞形花序通常1轮,花朵每轮多数;苞片绿色,线形;花萼钟状漏斗形,5浅裂,外被短柔毛,开花时长约5mm,花后渐增大,果时长达1cm;花冠高脚碟状,淡紫色或淡红色,长5-20mm,直径约2cm,筒部较萼管长,裂片5,倒心形,先端2裂,平展;雄蕊5,花柱与花冠管部等长。蒴果球 形,包藏于萼筒中。花期3-6月,果期4-7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
生态环境 | 生于海拔500-2200m的林下、水沟边和湿润岩石上。 |
药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空气流通。耐潮湿、忌暴晒,幼苗不耐高温。土壤以中性 或微酸性为好。忌碱土。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秋季均可播种,一般常在采收后立即播种。也可用分株繁殖,于秋、冬进行。 田间管理 在15~20℃温度下,播种后7~10d发芽,幼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1次移栽分苗,5~6片时定植。生长期,每周施稀薄液肥1次,阳光过强时要适当蔽荫。 |
采收和储藏 | 秋季或初春来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根茎不规则圆柱形,棕褐色,周围丛生多数灰白色或灰褐色须状根。质脆,易碎。气微。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性凉 |
归经 | 脾、胃二经 |
功效 | 解酒毒;止腹痛 |
功效分类 | 理气药 |
主治 | 嗜酒无度;酒毒伤 脾;腹痛便泄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根:泡酒内服,治腹痛,又解酒毒。 |
考证 |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Radix Primulae Obconicae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Primula obconica Hance |
科属分类 | 报春花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