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金不换叶、晕药叶
|
汉语拼音 |
tu da huang ye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蓼科植物土大黄的叶。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黄色。茎粗壮直立,高约1m。根生叶大,有长柄;托叶膜质;叶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茎生叶互生,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茎上部叶渐小,变为苞叶圆锥花序,花小,紫绿色至绿色,两性,轮生而作疏总状排列;花被片6,淡绿色,2轮,宿存,外轮3片披针形,内轮3片,随果增 大为果被,缘有牙齿,背中肋上有瘤状突起;雄蕊6;子房1室,具棱,花柱3,柱头毛状。瘦果卵形,具3棱,茶褐色。种子1粒。花果期5-7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原野山坡边。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春、夏采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叶皱缩。展平后基生叶有长柄;托叶鞘膜质,脱落;叶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20-30cm,宽12-20cm,先端钝或钝圆,基部心形或歪心形,叶下面有明显的小瘤状突起。茎生叶卵状披针形,较小。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苦;酸;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散瘀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祛风药
|
主治 |
肺痈;肺结核咯血;痈疮肿毒;痄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1.《纲目拾遗》:治虫伤,用叶捣涂。治肺痈。2.《植物名实图考》:敷疮。3.《福建民间草药》:止血行血,散瘀生新,解热去风。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头晕,清血热。5.《本草推陈》:治咽喉肿痛,丹毒,大头瘟,痄腮。
|
考证 |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Folium Rumicis Obtusifoli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Rumex obtusifolius L.[R.madaio auct.non Makino
|
科属分类 |
蓼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