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名 | 《本经》名虎掌 |
释名 | 以叶取象,则名虎掌,根类取名,故名南星。 |
产地 | |
生境 | |
性味 | 苦辛温,有毒, |
归经 | |
药物形态 | |
品种考证 | |
养殖栽培 | |
采收 | |
加工 | |
鉴别 | 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响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以之为响导。 |
贮藏 | 但色易黑,不能久藏。 |
炮制 | 治风痰生用,须以矾汤浸。若熟用以湿纸包,于煻火中炮制。用造胆星法,以南星磨末,筛去皮,腊月入黄牛胆中,悬当风处干之,年久多拌者良。或兼蜂蜜以润其燥, |
质量鉴定 | |
主治 | 《本经》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筋痿拘缓,利水道。 |
功用 | 为开涤风痰之专药。 |
用法 | |
用量 | |
毒副作用 | |
临证应用 | 诸风口禁,更以石菖蒲、人参佐之。《千金》治妇人头风,攻目作痛,掘地作坑烧赤,入南星于中,以醋沃之,盖定候冷为末,酒服半钱。《易简》治面生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其新生之芽曰由跋。《本经》治毒肿结气。《千金方》用之取其开结热之用耳。 |
配伍应用 | |
配伍禁忌 | |
妊娠禁忌 | |
食忌 | |
使用注意 | |
附方 | |
医案 | |
药用机理 | 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舌糜。 |
全文 | 天南星 《本经》名虎掌 苦辛温,有毒,治风痰生用,须以矾汤浸。若熟用以湿纸包,于煻火中炮制。用造胆星法,以南星磨末,筛去皮,腊月入黄牛胆中,悬当风处干之,年久多拌者良。或兼蜂蜜以润其燥,但色易黑,不能久藏。 《本经》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筋痿拘缓,利水道。 发明 天南星之名,始自《开宝》,即《本经》之虎掌也,以叶取象,则名虎掌,根类取名,故名南星。虽具二名,实系一物。为开涤风痰之专药。《本经》治心痛、寒热、结气,即《开宝》之下气利胸膈也。《本经》之治积聚、伏梁,即《开宝》之破坚积也。《本经》之治筋痿拘缓,即《开宝》之治中风,除麻痹也。《本经》之利水道,即《开宝》之散血堕胎也。夫水由血不归经所化,蕴积于经而为湿热,则风从内发,津液凝聚为肿胀,为麻痹,为眩晕,为颠仆,为口噤身强,为筋脉拘缓,为口眼?斜,各随身之所偏而留著不散,内为积聚,外为痈肿,上为心痛,下为堕胎,种种变端总由湿热所致,盖缘一物二名。后世各执一例,是不能无两岐之说,即仲淳之明,尚以《开宝》之文衍之为疏,而《本经》主治置之罔闻,何怪诸家采集药性,一皆舍本逐末乎。按:天南星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痰。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舌糜。诸风口禁,更以石菖蒲、人参佐之。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然南星专走经络,故中风麻痹以之为响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以之为响导。《千金》治妇人头风,攻目作痛,掘地作坑烧赤,入南星于中,以醋沃之,盖定候冷为末,酒服半钱。《易简》治面生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其新生之芽曰由跋。《本经》治毒肿结气。《千金方》用之取其开结热之用耳。 |
语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