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中药 > 正文
生姜/干姜临床药用源流考辨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上海中医药杂志      37卷第220032

生姜药用源流考辨

Administration of Dry Ginger and Fresh Ginger Through Ages

上海中医药大学                    玄振玉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UAN Zhen-yu

(上海 20003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刘明岭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Ming-ling

(山东 济南 250011) 

  摘要:为了给姜的合理应用提供文献资料,考证姜的入药历史,认为姜的药用史可分作3个时期;东汉《神农本草经》以前,生姜、干姜效用不分,干姜是作为姜的一个别名;东汉末年至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前,生姜晒干以干姜入药,细分又有去皮与不去皮之别;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后,各家本草多受其影响,即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并由此探讨了姜的南北差异,姜之子根与母根的区别,以及干姜的加工方法。

  关键词:干姜;生姜;药用源流;考证

  中图分类号:R 282.710.2;R 282.710.3;R 282.710.5;R 282.7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34(2003)02-0048-03

[作者简介]玄振玉(1975-),,山东莱芜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内科急症研究。

  干姜、生姜为两味常用中药,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根茎。姜为热带、亚热带植物,现在全国各大地区均有栽培。长期以来,干姜、生姜入药存在混乱现象,特别是干姜,各地常用品种来源如下:①四川等地“药姜”根茎之干燥品;②北方山东等地生姜的干燥品;③母姜(老姜,即姜之母根)的干燥品。各种不同来源干姜的质量、疗效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姜入药的历史源流加以考证、探究。

  一、姜之药用源流

  姜在我国两千多年以前已有种植,作为一种食料,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时期《论语·乡党》中记载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亦有“和之美者有杨朴(西蜀)之美”的记载。在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亦发现有姜、桂皮花椒等。《管子·地负》篇即有“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蒙”的记载。现存最早记载以姜为方的书籍当推西

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一书。《灵枢·寿夭刚柔》载:“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酒中。”[1]至东汉《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将干姜作为药味载入,列为中品,并详细记载其性味主治:“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2]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本经》之前,亦即东汉以前及东汉早期,医家对干姜、生姜不分,称为“干姜”。干姜可以说是姜的一个别名,理由有二:一是《内经》只记干姜而无生姜,而《本经》在干姜条下有“生者尤良”的记载,www.med126.com可见,《本经》所指之干姜即为今之姜,唯未加工之生品药性较好而已;二是从《本经》所载干姜之功效来看,“胸满,咳逆上气”、“出汗”当是生姜之功用,而“温中止血”、“逐风湿痹、肠下利”当为干姜之功效,《本经》将它混列于干姜条,可见干姜即为姜之别名。真正将二者区分加以应用的是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在“生姜半夏汤方”、“橘皮汤”等方中明确用生姜或其汁液,而在治肺痿的“甘草干姜汤”中用干姜。至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将生姜作为单独一味药物列入,并详细记载了它的功效主治:“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呕吐,去痰下气。”至此,生姜、干姜作为两种不同的药物已从药理上作了严格的区分。后世医家又对一些具体问题加以研究和分析(详见附表)

 附表姜入药历史源流

历史时期

医籍

生姜          干姜

产地

 东汉早期

《神农本草经》

皆入药,功效未作区分

“生川谷”

南北朝时期

《名医别录》

生姜“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www.med126.com

“生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干姜今唯出临海、章安,数村做之”

唐代

《唐本草》

同《神农本草经》

 

同《神农本草经》

 

宋代

《图经本草》

“秋时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为良”

明代

《本草蒙荃》

“去皮日曝,又名干姜”

“荆扬多种…秋月采根”

《本草纲目》

“干姜以母姜造之”“以白净结实者为良,故人呼为白姜,又曰均姜

“今江西、襄、均皆造”

清代

《本草崇原》

 “干姜用母姜晒干,以肉厚而白净、结实明亮如天麻者为良,故又名白姜”

 

“临海、章安、汉、温、池州皆能作之,今江西、浙江皆有,而三衢开化者佳”

《本草从新》

“母姜晒干为干姜”

《本草思辩录》

“生姜是老姜所生之子姜,干姜则老姜造成者”

《得配本草》

“母姜去皮晒干为干姜,又名白姜”

      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干姜入药,大体可分为3个时期:东汉《本经》以前,生姜、干姜效用不分,干姜是作为姜的一个别名;东汉末至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前,生姜晒干做干姜入药,细分又有去皮与不去皮之别;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后,包括整个清代,各家本草多受其影响,即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3]。我们知道,姜有南北之分,其根茎有母子之别,又有不同的炮制方法。那么,作为药用的干姜和生姜来源如何呢?下面对这个问题作一分析。

  二、姜之南北方差异

  无论是干姜还是生姜,皆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 Rosc)的根茎。但同样是一个种的植物,却因栽培地域差异而发生形态和质地的变化,久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栽培品种。关于姜入药的南北差异,古人在很早就已有所认识,明代《本草蒙荃》一书中即有“北干姜不热,北生姜不润”的记载。现代有学者研究发现川产干姜的挥发油含量为1%~2%,而北京市售生姜仅为0·2%~0·4%[4]姜最早是在我国南部地区栽培的,自明代开始,姜的种植由南方长江流域向北方扩展;受土壤、光照、温度、湿度、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之人工选育,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不同种植地的姜,其形态品质产生了差异,甚至是迥异。南方(如四川、湖南等地)之姜,由于气候炎热、光照充足、生长期长,一般于冬至时采收(如提前采收则根实鲜嫩,晒干易瘪,不宜做干姜入药,一般用于食用或育种)。其外观特征为:根茎瘦小,粉性强,辣味浓烈,水分较少,适合药用,习称“药姜”。北方(如山东、河南等地)之姜,由于气候较为寒冷,霜冻期早,生长期短,一般于立秋前后采收(采收过晚则易被冻坏而不易保存)。其外观特征为:根茎肥大,粉性弱,辣味淡薄,水分较多。故北方之姜根茎晒干易瘪而不饱满,不宜于加工干姜,以食用为主,或以生姜入药,习称“菜姜”。www.med126.com

  三、姜之子根和母根

  姜是利用根茎繁殖的,在生长过程中它的母根没有腐烂,而是随子根一起生长,因此在采收时,我们会同时采到子根和母根。从形质上看,二者有一定差别,其中,母根颜色为褐色,质地结实,纤维多,水分少,辛辣味强,习称“老姜”或“母姜”;子根色黄,鲜者尖部带紫色(故又称“黄姜”或“紫姜”),质地脆软,纤维少,水分多,辛辣味弱,习称“子姜”。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加工干姜的原料,母姜最为适宜,这一点,《本草纲目》所言不虚;作为生姜入药,母姜辛散力强,可作为首选,其次,亦可用子姜代替,从疗效来看,这一点也是正确的,如治疗感冒初期的“生姜红糖方”,若用母姜入药则辛散力强,疗效提高。

  四、干姜的加工方法

  关于干姜的炮制方法,各家本草记载略有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日曝晒”。其他的步骤主要有两点值得讨论:其一,去皮与否。《名医别录》中即有“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晒干,置瓷缸中酿三日,乃成”的记载。我们知道,生姜皮性味辛、凉,主和脾行水。明代《本草蒙荃》一书中即有“去皮热,留皮凉”的记载。因此,生姜皮与生姜之辛温之性不和,更与干姜辛热之性不容,当别为两药,在生姜和干姜入药时,宜去皮为佳。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在所有的姜的炮制品中,生姜皮中的挥发油含量最低[5],这也能说明去皮与否的问题。其二,水泡与否。《名医别录》《图经本草》等药学著作都有生姜水泡后日晒为干姜的记载,有些医药学著作将这一步骤称为“水酿”。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来讲,通过水泡,可以减弱姜的辛温之性,使解表力减弱,功专和中。但是,这一步骤是否必须,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五、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尽管现在用母姜制作干姜不甚流行,通常是用子姜加工制作干姜(如《中国药典》1995年版说明干姜的来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nale Rosc.的干燥根茎。冬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干姜的正品应该是产于四川犍为、三衢开化等地的“药姜”之母姜,去皮曝晒加工而成。而其他品种,如北方“菜姜”所制者即可视为伪品。生姜来源较广,但都应该是姜之鲜品(有汁液者),去皮入药,其中有效力强弱之别:母姜强于子姜,南姜强于北姜

  参考文献:

[1]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0.

[2]张树生,马长武.神农本草经贯通[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1997.262.

[3]柳长华.李时珍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936.

[4]陈毓亨,郭杭州.川产生姜和干姜的调查[J].药学通报,1980,

(15),10.

[5]冯敬群,权建昌.炮制对生姜挥发油的影响[J].中成药,1998,

(14),1:20-22.

编辑:何其灵

收稿日期: 2002-04-08

相关文章
桂茸固本丸
复方酸藤消痔胶囊
秦川通痹片
骨骼风痛片
风寒砂熨剂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