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cold |
拚音 | GANMAO |
别名 | 中医:感冒,伤风,外感表症。别名:普通感冒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呼吸系统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感冒是由鼻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的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
中医释名 | 本病是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喉痒咳嗽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 |
西医病因 | 感冒最主要病原为鼻病毒(rhinovirus),该病毒属小RNA病毒科鼻病毒属,直径约15~30nm,无包膜的20面体球形颗粒。外有蛋白衣壳,由VP1、VP2、VP3、VP4种。4种多肽组成,核心为单股线型RNA,大约编码7500个核苷酸。人鼻病毒已发现的血清型超过120种,某些动物鼻病毒也能使人感染发病。成人感冒约有20%~50%由鼻病毒引起。除鼻病毒外,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和腺病毒(adenovirus)等,也是普通感冒较常见的病原。冠状病毒、RSV和副流感病毒均为有包膜的RNA病毒,冠状病毒和RSV仅有1个血清型;副流感病毒则有1、2、3、4型,约有20%~30%的普通感冒是由这些病毒引起,且在四季均有发病,秋冬季较为多发。 |
中医病因 | 感受风邪: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而风性轻扬,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袭人体,先入肺卫。体虚邪凑 :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www.med126.com略有不谨,即感风邪。亦有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致脾肺气虚;中虚卫弱,不能输精于肺,肺气虚则不能输精于皮毛,致表卫不固,腠理疏松,易感风邪而发病。亦有素体阳虚、阴虚或病后、产后调摄不慎阴血亏损,复感外邪而发病。 |
季节 | 常年发病,冬末春初多见。鼻病毒多在春秋季流行,冠状病毒感染则在冬季常见。 |
地区 | 腺病毒则为DNA病毒,共有42个血清型,在我国,与人类呼吸道感染有关的多是1、2、5、3、7、11型,约占普通感冒的3%~7%。 |
人群 | 成人平均每年患由鼻病毒所致的感冒1次左右,小儿则高达3一4次。 |
强度与传播 | 病人与带病毒者是传染源。通过飞沫或手传播。鼻病毒感染后中和抗体持续不久,因此免疫力短暂。 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存在于急性期病人和带毒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经过气溶胶向周围人群传播;或因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手帕、毛巾、玩具),经手→鼻或手→眼途径感染和传播。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病毒侵入上呼吸道粘膜,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在其粘膜上皮细胞和周围淋巴组织中增殖致病。一般病毒侵入部位即是致病部位,多数无病毒血症,故称“表浅性感染”。但所产生的毒素对全身器官有广泛作用。病毒在上呼吸道粘膜细胞内增殖、播散,导致粘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粘液分泌增加,上皮细胞坏死,纤毛运动障碍。而这些病变一般仅限于上呼吸道。少数情况下,可能延及下呼吸道,致使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上皮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发生出血性坏死和脱落、肺间质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破坏又使其对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而容易合并细菌性感染。 |
中医病机 | 感冒、流感等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国医学属“表证”和“外感热证”。病邪侵入人体,先从肺卫开始,风蒸之邪多从口鼻而入;风寒之邪则多从皮毛而入。其认识素有“伤寒论”和“温病论”两种,初期病位于表(肺卫)按“伤寒”(六经)则属于太阳经表证(表热);按“温病”,(卫、气、营、血、三焦),卫分相当于人体的肌表、皮肤、上呼吸道、头部,故称“温邪上受”即“卫分热证”。www.med126.com是温病的初级阶段,亦相当于“伤寒”的“表热”。太阳经俞不利,卫气与之抗争,卫阳之气不能畅于外,故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疼咳嗽等肺卫之证。太阳经络邪阻不舒,则头痛身重,关节酸痛。肺主皮毛,上通于鼻,外邪犯肺,则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则咳嗽;鼓邪外出则喷嚏;邪逼液出则流涕。咽喉属于肺系,受风寒则痒,热郁则痛。若正不胜邪,内侵胸胁、肺胃,则谓“气分热证”,亦相当于阳明经腑证和里证。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1.风热型: 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口渴,咽干且痛,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浮数。 2.风寒型: 恶寒重发热轻,身痛较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稀,四肢酸楚,苔薄白而润,脉浮。 3.兼证 (1)夹湿:身热不扬,头晕目胀,四肢困倦,骨节痛重,苔白腻,脉弦滑。 (2)夹暑:除见风热及夹湿之症外,虽汗出而身热不解,心烦,尿赤,苔黄腻,脉濡数。 (3)夹燥:除见风热之症外,鼻干唇裂,口舌生疮或干咳无痰,舌质赤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
西医诊断标准 | 全国防治感冒科研协作座谈会制订(1978年5月24日)的“感冒诊断要点防治效果判断标准(草案)” 感冒系指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临床症状: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 (1)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 (2)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腰背酸痛。 (3)血像:白细胞多为正常或减少。 2.临床分型。 (1)顿挫型:有上呼吸道症状,在24h内消失,但鼻分泌物并不增加。 (2)轻型:有明显上呼吸道症状,鼻分泌物明显增加,全身症状轻微或无,自然病程2~4天。 (3)中度型:局部症状较轻度型更严重,且有一定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自然病程1周左右。 (4)重型:有明显上呼吸道症状及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倦怠无力,头痛,常有咳嗽,鼻部症状较以上各型明显者,常需休息。 注:①治疗观察对象,选择轻型以上病例,但预防对象中除顿挫型诊断为可疑感冒外,其他各型均应统计在内。有条件者进行鼻病毒或其他呼吸道病毒分离,做病原学诊断,暂无病毒分离条件者,采取双份血清,以区别于流感和非流感。②诊断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排除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及其他传染病早期。 预防效果判定标准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1.感冒以易感者(成人每年4次以上),轻度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或正常人为对象,注意抓住9~10月间及其他好发季节,进行预防观察,每组150~200人以2~3个月为1个流行过程,有条件的观察2个流行过程,中间停药1~2个月,无条件的至少继续观察1个季度以上,每组人数需增加至300人。每周用药3天(星期1、3、5),每天服药1次,送药到口,服药期间,每2~3天观察1次。 2.感冒除计算发病人次外,尤应注意患者病情轻重(记分法),病程长短,有条件的比较鼻病毒分离阳性率。 |
西医诊断依据 | 由于鼻病毒的血清型太多,且多种病毒可导致普通感冒,因此病原学检查不切合实际。 |
发病 | 潜伏期2天左右。 |
病史 | |
症状 | 常以咽部干痒、疼痛为起病的早期症状,无发热或仅有低热。体温在38℃左右,伴有乏力、畏寒、头痛胃纳不佳、便秘等全身症状。随即出现喷嚏、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 |
体征 | 鼻分泌物初为稀水样,量较多,2~3日后变得粘稠,呈微黄色。可有流泪及结膜充血,咽部干痒、微痛,或有声嘶干咳,见咽部充血及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部分病人伴发口腔粘膜溃疡及唇边疱疹。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细胞学检查 鼻咽部吸取物沉渣或鼻咽拭子涂片,采用姬姆萨或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检查可发现柱状纤毛上皮细胞坏变(简称CCP)及细胞浆或胞核内包涵体(嗜酸性或嗜碱性)。 |
血液 | 血象: 在急性期,一般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有减少,分类比例正常或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少数病人在病初1~2日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例增高,数日内迅速降至正常或偏低。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采用酶、荧光或其他标记单克隆抗体染色,可检出感染细胞内相应的病毒抗原,作为早期特异性诊断。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1.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重。 2.肺热病:病情较重,起病急骤,咳喘严重,可有高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炎性阴影。 3.鼻鼽:以鼻流清涕、鼻塞、喷嚏等为突出表现,无寒热头痛等全身症,常于晨间发作,来去迅速。 4.湿阻:仅见于潮湿的季节与环境,起病缓,病程较长,以头身困重不适为主症。 5.鼻渊:非新病突起,病程长,反复发作,多流浊涕腥臭,一般无恶寒发热。6.其他:麻疹、烂喉丹痧、风疹、白喉、百日咳、春温等多种传染病,其早期均可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应注意从流行病学等方面加以鉴别。 |
疗效评定标准 | 判定疗效时以发病在24h内治疗者为统计对象。 1.显效:服药24h内,全身症状及局部主要症状如发热、流涕等消失或基本消失。 2.有效:服药24~48h内,全身及局部主要症状如发热、流涕等消失或基本消失。高热患者(39℃以上)在24h内体温下降2℃以上,并不再回升者。 3.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均为无效。 |
预后 | 普通感冒和单纯型流感预后良好。流感病毒肺炎或(和)继发细菌性肺炎,发生在婴幼儿、孕妇,原有慢性心肺疾患和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可能因心衰和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与流感相关的Reye综合征,病死率高。 |
并发症 | 可因继发细菌性感染,发生鼻窦炎、中耳炎、局部淋巴腺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急性发作。 |
西医治疗 |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1)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进食后以温盐水或温开水漱口,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 (2)高热烦躁者可予解热镇静剂,如阿斯匹林、鲁米那、安定等。不必应用糖皮质激素。解热药用量要适当,以防大汗淋漓甚至虚脱。持续高热或频繁呕吐饮食不佳者,应适当补充液体。 (3)咽喉炎症较明显,或干咳较重时,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重者,在溶液内加入可的松20mg/100ml),每日3~5次,每次15分钟。 2.抗病毒治疗 (1) 病毒哩(virazole):有较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各型流感病毒、RSV、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根据病情选择给药方法:①局部用药,病毒唑溶液(2~5mg/m1)滴鼻每2~3小时1次,或雾化吸入每日3~4次。②全身用药,病毒唑口服(每日1000mg,分2~3次);静脉滴注(每日10~15mg/kg加入10%葡萄糖溶液内,分2次缓慢静滴)。疗程3~5日左右,早期应用效果较好。 (2) 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甲基金刚烷胺(rimantadine):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金刚烷胺每日200mg(小儿4~5mg/kg)分2次口服,疗程3~5日。有口干、头晕、嗜睡、失眠、易激动和共济失调等副作用。甲基金刚烷胺抗流感病毒活性较金刚烷胺约高2~4倍,副作用较少,用量为每日100~200mg,分2次口服。 (3) α-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效应,可采取雾化吸入、喷雾或滴鼻等方法局部应用。 3.抗菌治疗 对未合并细菌性感染者,一般不予抗菌药物。急性渗出性咽炎,如不能排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及时留取咽拭子培养之后,可予以青霉素治疗,然后再根据培养结果和病情变化加以调整。 |
中医治疗 | 辨证论治: 1.风热犯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烦热口渴,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2.风寒束表证: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肢体疼痛,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3.暑湿袭表证:见于夏季,头晕胀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薄腻,脉濡数。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藿香、黄连等。 4.凉燥犯表证:恶寒微热,头身疼痛,咳嗽无痰,鼻燥少涕,口燥咽干喉痒,舌苔薄白少津,脉浮。轻宣凉燥。杏苏散加减。www.med126.com 5.温燥犯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干咳无痰,鼻唇干燥,口干喉痒,舌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清宣温燥。桑杏汤加减。 6.气虚外感证: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 7.阴虚外感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8.血虚外感证:头痛,身热微恶寒,无汗或汗少,面色无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加减。 9.阳虚外感证: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微感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楚疼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助阳解表;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
中药 | 1.鲜葱白5节、生姜5片,水煎服。 2.通宣理肺丸:每服1~2丸,日服2次。 3.感冒清热冲剂:每服1~2包,日服2次。(以上适用于各型感冒或流感初期) 4.藿香正气丸(水丸),每服6g,或藿香正气水每服10~20m1,日服2~3次。(适用于暑湿型外感) 5.其它尚有板蓝根冲剂、重感灵等。 |
针灸 | 体针疗法: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备穴迎香、丰隆、天突、肺俞。每次选主穴1~2个,备穴2个,中强刺激,1~2次/日。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病情轻者,选用1、2种中成药或中西药复合制剂或以简易验方治疗。病情重者,按辨证分型服用汤剂,同时加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高热惊厥者加用解热镇静剂;咽喉炎症较重者,予以雾化吸入。合并细菌性咽炎或肺炎者,应针对病原选用抗菌药物。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流行期间可进行空气消毒或加强通风,加强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晨间检查,可早期发现患儿。进行适当隔离,防止疾病蔓延。 |
历史考证 | 感冒之名首见于《仁斋直指方·诸风》:“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