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榔玉、宾门、
橄榄子、青仔、国马。
来源 为棕榈科植物
槟榔Areca catechu L.的种子。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17m或更高,干直立,不分枝。叶长1.3~2m,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0~70cm,先端呈不规则分裂;柄呈
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多分枝,成圆锥形,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较大而少,着生于总轴或分枝基部,子房上位,1室。坚果卵形,红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花期3~8月,果期11 月至次年5月。常栽培在阳光较充足的林间或林边。
采制 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用水煮后,干燥,除去果皮,取出种子,干燥。
产地 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性状 种子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下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心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一明显瘢痕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可见棕色种皮和白色胚乳相间的大
理石样花纹。气微,味涩、微苦。
化学成分 含槟榔碱(arecoline)、槟榔次碱(arecaid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槟榔高碱(homoarecoline)等生物碱及多种鞣质、脂肪酸类成分。
药理 有驱虫作用,槟榔碱是此作用的有效成分;有抗真菌、抗病毒作用;其所含的槟榔碱对胆碱受体产生作用,与毛果
芸香碱相似,可兴奋M-胆碱受体引起腺体分泌增加;可改善
氯丙嗪引起的活动减少及记忆力损害。
性味 性温,味苦、辛。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降气,行水,截疟。用于绦虫、蛔虫、
姜片虫病,虫积
腹痛,积滞泻痢,里急后重,
水肿脚气,
疟疾。用量3~9g;驱绦虫、姜片虫30~60g。
配伍应用 ①积滞泻痢,里急后重:配
木香、
枳实、
青皮、
大黄等。②水肿脚气:配
商陆、
茯苓皮、
泽泻等。③疟疾:配
常山、
草果等。④
绦虫病:单用,或配
南瓜子、
雷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