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国卫生人才网
各省卫生人才网
浙江 重庆 河南 广东
河北 上海 北京 天津
山东 安徽 山西 江苏
湖北 湖南 江西 福建
云南 四川 广西 贵州
陕西 兵团 甘肃 宁夏
辽宁 青海 新疆 西藏
吉林 黑龙江 海南 内蒙古
 医学全在线 > 中国卫生人才网 > 四川卫生人才网 > 达州 > 正文
达州市关于印发《达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达州卫生信息网 更新:2013/7/22 字体:

 达州市卫生局

关于印发《达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 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局直属医疗卫生机构:

现将《达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见附件)印发你们,请结合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尽快制定本辖区、本单位“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并上报我局。

附件:《达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附件:

达州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时期。围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好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现根据中共达州市委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卫生事业的发展基础

截止2010年底,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68个,编制床位15204张,实际开放床位15247张,固定资产总值22.32亿元,房屋建筑面积148.25万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病床2.32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1人。全市现有村卫生站2923个,拥有乡村医生6921人,卫生员472人。

截止2010年底,全市传染病发病率为241.44/10万,主要传染病包括肝炎、痢疾、流感等,重点传染病主要有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孕产妇死亡率为35.01/10万、婴儿死亡率为5.57‰。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男73岁,女74岁。

(一)具有较为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市和县市区都有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形成了市级医疗机构为三级,县(市、区)级医疗机构为二级,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一级的医疗技术服务网络。

(二)具有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市和县市区都有CDC(通川CDC设在市CDC)、妇幼保健院、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负责公共卫生工作的社会卫生科或预防保健科。公共卫生工作实现城乡全覆盖;建立了反映迅速的卫生应急体系。

(三)具有比较稳定的中医服务体系。市和县市区都有政府举办的中医机构,拥有病床1425张,拥有中医药服务技术人才3290人。中心(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科室,村卫生站配置有中医药人员。

(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通川区、万源市、达县、宣汉、大竹、渠县主城区建设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覆盖居民80万人。

(五)民营医疗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市拥有民营医疗机构1541个,其中综合医院8所,专科医院17所,个体诊所1443个,其他医疗机构73个。拥有病床580张。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卫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2009年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深层次改革,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各种矛盾交织,是十分敏感的时代话题,社会关注度、期望值极高,改革的阻力巨大,任务非常繁重。

(二)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发展不平衡现象存在。总体上看,卫生资源总体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亟待改善和加强。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短时间难以消除。

(三)政府对卫生的保障不足。因为市、县两级财政困难,对卫生投入不足,一方面导致医疗卫生机构负债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未能走出“挣钱求生存、求发展”的格局。同时,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卫生应急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重点疾病、传染病预防控制形势严峻。存在霍乱、非典、禽流感等传染病威胁,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艾滋病有蔓延之势;精神疾病、职业病患病率持续增加。

(五)全民健康教育亟待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教育体系仍然未能科学建立起来。

(六)人民群众的医药消费观念亟待更新。医药消费观念是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医药消费行动的基础。如何帮助和引导群众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消费新观念,是降低医药消费成本,提高医药消费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更是降低医患纠纷,为医疗卫生事业创造良好改革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因此,是医药卫生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三、“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市实际出发,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投入和责任,完善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总体目标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得到显著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基本药物目录,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逐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切实缓解。

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办医格局多元化,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四、“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一)业务指标(20项)

1.2015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男74岁,女75岁。

2.2015年,婴儿死亡率较2010年下降10%。

3.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2010年下降10%。

4.2015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孕产妇死亡率较2010年下降10%。

5.2015年,全市婚前医学检查率超过80%,力争达到90%。

6.2015年,每千人拥有卫技人员数达到3.0人以上。

7.2015年,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0人。

8.2015年,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到2.0人。

9.2015年,每千人床位数(医院、乡镇卫生院)达到3.5张。

10.2015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11.2015年,卫生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9%。

12.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00%覆盖农村居民。

13.2015年,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2010年下降10%。

14.2015年,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超过98%。

15.2015年,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二级以上医院成分输血比例达到100%。

16.2015年,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设置达到100%,农村中医药服务量占医药服务量的20%,社区中医药服务量占医药服务量比例达到15%。

17.2015年,健康教育覆盖城乡,普及率达到100%,受教育群众达到80%。

18.2015年,城乡卫生监督覆盖面达到100%。

19.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100%。

20.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

(二)改革指标(10项)

1.按照国家规范,建立比较完善的基本药物制度。

2.按照国家规范,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3.按照国家规范,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卫生人员绩效工资制度。

4.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政对医疗卫生的经费保障机制。

5.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任用机制。

6.建立起比较规范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系。

7.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覆盖全市的卫生信息系统。

8.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农合参保人员报账异地结算制度。

9.建立比较科学的卫生改革发展政策研究、实践研究和效果评价体系。

10.积极探索社会资金进入卫生事业的途径和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卫生事业。

(三)建设指标(13项)

1.实施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部改扩建工程。

2.实施达州市中心血站新建(西外)工程。

3.实施达州中医学校高等中医专科学校建设工程。

4.实施(完成)达州市民康医院改扩建工程。

5.完成达州市卫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工程。

6.启动(实施)达州市妇幼保健院的新建工程。

7.启动达州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基础建设(主要是房屋建设)工程。

8.依托达州市医疗器械修配所,建立达州市卫生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9.完成达县人民医院、达县中医院南城迁建工程。

10.完成大竹县中医院、宣汉县人民医院、渠县人民医院、万源市中医院、开江县人民医院、通川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

11.完成宣汉县精神病医院建设工程。

12.启动通川区中医院、万源市中心医院、宣汉县中医院、开江县中医院、大竹县人民医院、渠县中医院改扩建工程。

13.继续实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工程。

(四)发展指标(10)

1.到2015年,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病床达到2500张。

2.到2015年,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病床达到2000张。

3.到2015年,1—2家百万人口以上大县的综合医院建成三级综合医院。

4.到2015年,百万人口以下县(市、区)的综合医院建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5.到2015年,全市所有县市区中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医院。

6.到2015年,全市一级甲等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100所。

7.到2015年,全市卫生系统本科以上学历专业人员比例达到30%。

8.到2015年,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研究生以上学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8%,力争博士达到20人。

9.到2015年,乡镇(中心)卫生院大专以上学历卫生专业人员比例达到40%。

10.到2015年,全市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

五、“十二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完善四大体系

1.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承担并履行政府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能和职责。

要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控制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安全。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确保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延伸到乡镇,加大农村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以及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卫生工作。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卫生环境。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全市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2.建设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医院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一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群众就医不便的地区,可根据需求增设1—2个卫生室。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村卫生室建设,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中医药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优化医院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有条件的大医院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可以通过托管、重组等方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医疗机构依法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救治等职责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要明显优于二、三级医疗机构。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和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重点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积极建设中医名医、名科、名院。

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每所二级医院与3所以上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3.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政府、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城乡保障水平差距,实现社会互助共济、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提高保障能力。探索方便省外务工参合农民看病就医的有效方法。

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保障与医疗救助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及补偿(补助)结算一站式服务。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基本药物使用规范,严格执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确定使用比例。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物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鼓励使用中药饮片辩证治病,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作用。

建立便民惠农的农村药品供应网。完善药品储备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网上阳光采购制度,深入治理医药购销领域中的商业贿赂。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建立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完善六大体制机制

1.改革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由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由县(市、区)负责举办;其余公立医院主要由市负责举办。

严格执行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界定职能,合理布局,按照适应群众需求,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积极探索对县级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

2.改革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公共卫生机构由政府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经费标准,收支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严格人员准入,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加强绩效考核,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严格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并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总额预付等管理办法。

实行以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严格工资总额管理,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市级医疗机构要重点发展优势学科,调整收入结构,改革药品加成政策;县级医疗机构要重点保障投入、强化队伍、加强基本服务和推进药品零差率;鼓励其他医院向特色专科、惠民医疗和延伸服务方向发展。

3.进一步理顺卫生投入机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在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政策的基础上,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及分级负担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县(区、市)两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其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人均公共卫生经费不低于20元。

保障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市政府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给予适当补助。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按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予补助,所需经费从财政安排的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中统筹解决。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包括: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专项补助。对中医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执行公立医院建设标准,控制贷款行为。

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举办上规模、上档次的医疗机构,鼓励向边远、贫困地区延伸。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民营医院在医院评审、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和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一视同仁。

4.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省制定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市物价、财政、卫生、中医药核定基本医疗服务指导价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的服务,实行分级定价。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

对医院销售药品开展差别加价、收取药事服务费等试点,引导医院合理用药。加强医用耗材及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流通和使用环节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

5.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加强城乡卫生监督能力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危害防治、食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

强化政府药品监管责任,严格药品研究、生产、流通、使用、价格和广告的监管。落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高风险品种生产的监管。严格实施药品经营管理规范,建立农村药品监督网,规范药品临床使用。

强化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加大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控力度,改进费用结算方式,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等付费方式。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违反医疗保险政策的处罚力度,建立激励与惩戒并重的有效约束机制。

6.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机制。加大医学科研投入,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科技成果的孵化和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转化力度。

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合理制定和重新核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编制标准,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编制不足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并及时配备相关人员,2015年前医疗卫生人员配备逐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结构,加强公共卫生、基层卫生、中医药、护理、卫生信息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工作在城乡基层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等方面享受适当的政策倾斜。对志愿去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奖补学费。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和城市社区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互派人员制度。稳步推动医务人员合理流动,探索研究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健全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培养进修制度、全科医师培养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终身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构建分级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各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全科医学、中医医学教育,完善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教育。积极建设好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达州中医学校,发展好面向农村、社区的医学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培养实用、短缺的医疗卫生人才。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条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改善服务和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三)加快建设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按照四川省医药卫生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我市医药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建立涵盖卫生政策、卫生法制、卫生人才、卫生经济、居民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信息系统。

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市、区)三级医疗保险服务机构与街道、社区、乡镇、村医 疗保险服务网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定点药店之间联网,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四)加强医药卫生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形成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和机制,切实提高各级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医药卫生事业的能力,严格、规范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医药卫生普法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健康的法治环境。

六、“十二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十二五”期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政府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十二五”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密切结合,统筹安排,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把握进度,加强督查,确保卫生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协调配合。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都要从大局出发,共同推进卫生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

(三)突出发展重点。“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的重点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坚持远近结合,从基本、基础和基层起步,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等重点。

(四)加强宣传引导。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民关注,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医药卫生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预期,增强卫生人员和群众信心,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药卫生改革的深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

相关文章
 昆明卫生人才考试网:2013年昆明滇池国家旅
 南浔区卫生网:2014年度南浔区医疗服务阳光
 桐乡市卫生人才考试网: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
 衢州卫生网:市直卫生系列系统2013年度度高
 黑龙江卫生人才网:关于黑龙江美信职业卫生
 阜新国家卫生人才网:全市卫生系统开展应急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