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概况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学制七年 包括医预科二年 医本科五年(前两年为医学基础课;后三年为医学临床课),浙大其他六个学院(文、理、工、农、师院、法学院)的学制均为四年。
从1949年第一学期起,学制改为六年 医预科二年缩为一年。招生数由20余名增至80名。
浙江大学医学院采用学分制,学生至少修满252分,始得毕业,每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除特殊情形外,不得少于14学分,也不得超过27学分。而文、理、农三院学生则只需修满132学分,工学院、师范学院两院学生至少修满142学分,法学院学生至少修满166学分即可毕业。
为把浙江大学医学院办成国内一流医学院,学校把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精神和"协和"的严谨风范融为一体。学校在具体实施时,采取三大措施:
1、学生的培养,实行因材施教,严格要求高质量,实行淘汰制,宁缺勿滥。第一届新生入学时27人,到毕业时仅剩13人。
2、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临床基础知识。浙江大学有高水平的文、理学院,是医预科生学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而且有扎实的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如生物系的实验胚胎学、高级细胞遗传学、实验进化学、原生动物学,都是国内医学院校最先设置的课程。
3、聘请名教授任教和指导。医预科二年 聘请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担任主任。著名生物学家的贝时璋教授讲授比较解剖学、蔡堡教授讲授实验胚胎学。当时,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解剖、生理、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微生物、寄生虫学、药理等学科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在国内堪称一流。
临床各学科也有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包括郁知非、张沅昌、夏镇夷、伍正谊、项全申等,其中多数都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当时,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止,共招学生6届。
三、院系调整以及两校合并的浙江医学院
1952年2月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
两校合并后,有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l 7人,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黄呜驹,委员14人。
1952年3月 任命洪式闾兼任浙江医学院院长,周林为副院长。
同年暑假期间续招三年制内科专修科和外科专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
两校合并后对附属医院也进行了调整。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人(包括医师30人,护士40人,其它15人)。病床134张,其中内科88张,眼科24张,耳鼻喉科22张。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为外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包括医师38人,护士51人,其他14人)。有病床208张,其中外科191张,妇科7张、皮花科5张、牙科5张。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儿科和妇科。
1952年起 学校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在学生中也普遍开设俄文,停开英文课。
1954年2月 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儿童保健院和浙江妇女保健院。
1954年8月 召开教学会议,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医疗系,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原公共卫生学系,改为卫生系。
1955年1月 成立校刊编审委员会, 2月《浙医》院刊正式出版。
1955年8月 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将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四川医学院;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共调出学生278名,其中卫生系161名,药学系117名。调出教师45名:有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有卫生系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调往四川医学院。院系调整后,浙江医学院成为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当时,在校学生有2633人,教职人员435人。
1956年5月 国务院任命王仲侨教授为浙江医学院院长
1956年9月6日 中共浙医第一届党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党委会,周林为党委书记,杨泮星为副书记。
1958年初,学校支援温州医学院的创办,各教研组共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调往新成立的温州医学院,并赠送外文版图书1267册,30多架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1958年12月20日 召开了中共浙医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霍亚夫为党委书记,林尧、彭祖德为党委副书记。
1958年 创办了《浙江医学院学报》为季刊,1959年 改办双月刊。
1960年 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传染病研究所。
1960年 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2月 召开了学校第三届党代会。大会选出9名新的党委成员,霍亚夫为书记。
四、浙江医科大学
1960年4月 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把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疗仪器厂等单位均合并在浙江医科大学的管辖范围,实行统一领导。。
浙江医科大学成立,使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医科大学,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卫生系、中医学院等4个院系和工业卫生、外文、生物、化学、物理、口腔、儿科等7个专业。在校学生的规模发展到3700人。附属医院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
1960年暑假,招收11个学科专业的新生600多人。9月,学校开办了夜大学,招收医疗系专修科学生177名,学制为4年 达到专修科毕业水平。
1961年 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医疗、卫生、药学、中医、工业卫生、口腔、儿科、生物、化学、物理、俄语与专修班等11个专业调整为医学、药学、中医三个专业。
1962年暑期起,药学系又停止招生。以后只办医学、中医二个专业。学校规模由3700人调整为1800人。
1963年9月1日 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科学院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归省卫生厅领导。同时决定将浙江医科大学下属的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医学院,由省卫生厅领导。
1964年3月 召开学校第四届党代会,再次选举霍亚夫为书记。同时,浙江省委决定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炎兼任学校校长。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学校全面停课。
1968年11月 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额,副主任赵潘水、赵克吉。
l969年4月 成立中共浙医大党的核心小组。赵潘水任副组长。1969年11月,在新昌县举办"新医班",打算为以后创办"新医大"搞试点,共招收42名"赤脚医生",学制一年。
1970年4月和7月 增补霍亚夫、鲁川为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0年7月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浙江中医学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仍定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招生。
1970年11月 开始恢复招生。招收学生7l2名,其中有解放军学员近200名,学制一年。
197l年1月 张庆三被任命为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起,在余姚、慈溪、东阳、义乌、诸暨、新昌、海宁、海盐等县人民医院建立八个教学基地,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投资25万余元。
1973年 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中医学院又分开。
1973年秋,招收三年制学生466名。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录取的新生。到l976年至,招收四届学生,共2448名。
1973年 学校决定恢复药学系,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1975年10月 韩光任校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从1966年---1969年四年间没有招生,从1966年---1977年11年间未招本科学生,少培养数千名医药卫生人才。
但在十年中,四所附属医院从未停诊。在此期间,附属医院曾组织过1千多人参加的三次大型农村卫生工作队,在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培训当地"赤脚医生"3千余名,卫生员5千余名。
从1968--1976年 先后有31人随8批医疗队去非洲马里等国工作。
1976年后,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农兵新生。 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1977年7月12日 省委任命刘亦夫为浙江医科大学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校革委会主任。
1977年11月 经省委批准,将党的核心小组改为党委会,任命余从善为党委书记,王德友为副书记。
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本科生即医学系,口腔系五年 药学系四年。
1978年4月 浙江省委任命王季午、李茂之和李素为副校长。7月省委任命吴之岚为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1978年7月29日 浙江省委任命王耀亭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1979年2月5日,浙江省委任命宋思纯为校顾问。
1978年 先后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校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校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等。还恢复了教师、业务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