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掌骨骨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racture of metacarpal
拚音 ZHANGGUGUZHE
别名 中医:驻骨骨折,壅骨骨折,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掌骨骨折是常见的手部骨折之一。第一掌骨短而粗,活动性较大,骨折多发生于基底部,还可合并腕掌关节脱位,临床上较常见。第二、三掌骨长而细,握拳、击物时重力点多落在第二、三掌骨,故容易发生骨折。第四、五掌骨既短而又细,且第五掌骨易遭受打击而发生掌骨颈骨折。手部周围的肌肉,肌腱较多,肌肉的收缩作用可影响掌骨骨折的移位。 掌骨骨折可分为拇指掌骨骨折和其他四指掌骨骨折。而拇指掌骨骨折有骨干骨折、单纯基底骨折、掌骨基底骨折脱位、陈旧性掌骨基底骨折脱位等几种类型。其他四指掌骨骨折包括掌骨颈骨折、掌骨干骨折和多发掌骨骨折。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临床上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掌骨骨折。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掌骨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较少见,男多于女。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临床上根据其部位不同而分为: 一、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多由拇指受到纵向暴力冲击引起。骨折远端由于受拇长屈肌、拇短屈肌及拇内收肌的牵拉,使其向掌侧及尺侧移位,骨折近端由于受外展拇长肌的牵拉而使其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形成骨折端向桡侧背侧成角畸形。在尺侧骨折端可互相嵌入。 二、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称本奈(Bennet)氏骨折,亦由跌倒时拇指受到纵向暴力冲击或握拳时纵向打击第一掌骨头所致。骨折线呈斜形,由掌骨基底内上方斜向外下方而进入腕掌关节内,掌骨基底内侧形成一个三角形骨块,为关节内骨折。此骨块因有掌侧韧带相连仍留在原位,而骨折远端从大多角骨关节面滑向外侧背侧,拇长肌和拇屈肌仍作用造成腕掌关节脱位掌屈。 三、掌骨颈骨折:常由传达暴力而致。多发生在第五掌骨,其次为第二掌骨。因骨间肌的牵拉作用,骨折向背侧成角,掌骨头向掌侧旋转。又因手背伸肌的牵拉,以致近节指骨向背侧脱位,掌指关节过伸,手指随即伸直。 四、掌骨干骨折:为单一或多发掌骨骨折。由直接暴力所致,多为横断或螺旋骨折。因骨间肌及屈指肌的作用,骨折多向背侧成角。单根的掌骨骨折移位较轻,而多根骨折则移位较甚,且对骨间肌的损伤也较严重。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受伤史,包括直接打击重物的打击力。
2.手掌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3.有畸形,压痛和纵轴叩击痛。
4.拍摄正、斜位X线片,即可明确诊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受伤史。
症状
体征 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较明显。接压、纵轴叩击掌骨头则疼痛加剧。如有重叠移位,则该掌骨短缩、可见掌骨头凹陷,握拳时尤为明显。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或骨折脱位,其拇指内收、外展、对掌等活动均受限,握力减弱。掌骨颈骨折和掌骨干骨折,常可扪及骨擦音、掌指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片摄掌骨正、斜位照片,即可发现其骨折部位。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1.掌指关节脱位;均有肿胀、疼痛、畸形、功能障碍,有纵轴叩痛,但压痛的部位和畸形的部位不一致,拍摄X线片既能提供诊断,又可鉴别。
2.手掌部挤压伤:均有肿胀、疼痛,手指屈伸时疼加剧,但压痛比较广泛、肿胀的范围较大,拍摄X线片可见骨质结构正常。
3.掌骨骨髓炎:慢性骨髓炎急性发作,有肿胀、疼痛、发烧,局部为红、肿、热、痛的表现,查血常规血象较高。拍摄X线片,可见骨质有炎症性改变。急性的早期X线片无改变,但疼痛、肿胀呈持续增加,只有当切开引流后才能疼减肿消。慢性骨髓炎的X线片有骨皮质变薄,髓腔结构紊乱。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掌骨骨折要求有正确的复位,合理有效的固定。临床上必须掌握不同部位骨折处理的特点,才不致造成手的功能障碍。
(一)复位手法:
1.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可在臂丛麻醉下,术者一手握腕,拇指置于第一掌骨基底部之突起处,一手握患侧拇指,先将拇指向远侧与桡侧牵引,然后将第一掌骨头向桡侧与背侧推扳,同时以拇指用力向掌侧与尺侧压顶骨折处以矫正向桡侧背侧突起成角。
2.第一掌基底部骨折脱位:可采用与基底部骨折相同的整复方法,但应注意使拇指外展而不要将第一掌骨外展,否则反而加重掌骨内收,则脱位难以整复。亦可采用二人复位法。患者取坐位,助手之一手握患侧拇指呈外展和轻微对掌位,另一手握其余指。术者用一手握腕上,进行拔伸牵引。然后术者用另一手拇指压第一掌骨基底部背侧与桡侧,同时用食指在第一掌骨头掌侧端向桡侧背侧提托,使第一掌骨外展而复位。
3.掌骨颈骨折:在复位时,术者一手握手掌,手指捏持骨折近段,另一手握患指,将掌指关节屈至90°,使掌指关节侧副韧带处于紧张状态,使近节指骨基底托住掌骨头,此时沿近节指骨纵轴推顶,同时用拇指将掌骨干向掌侧按压,畸形即可矫正。由于骨折端向背侧成角,常错误地将掌指关节于背伸或伸直位牵引,这样会以侧副韧带在掌骨头上的止点处为轴,使掌骨头向掌侧旋转,反而加重掌骨头屈曲畸形,更难以整复。
4.掌骨干骨折:整复时要在拔伸牵引下,先按压骨折端,矫正向背侧突起成角,然后用食指、拇指在骨折的两旁自掌侧与背侧行分骨挤压,矫正侧方移位。
(二)固定方法: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或骨折脱位后,在基底部骨折远端桡背侧放一小平垫,控制骨折成角或关节脱位。另一小平垫放在掌骨头掌侧,经防止掌骨因屈肌收缩时向掌侧屈曲。两平垫各用胶布固定于皮肤上。用一弧形夹板放在前臂桡侧及第一掌骨的桡背侧,弧形夹板成角部正好对准腕关节。用较宽的胶布弧形夹板近端固定在前臂及腕部,然后用一条胶布将置于掌骨头掌侧的小平垫,环绕固定于弧形夹板的远端,保持第一掌骨在外展30°位轻度背伸,拇指屈曲在对掌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可允许有一定的活动度。若骨折脱位复位后不稳定,容易引起短缩移位时,可再在拇指的两侧粘一条2cm×10cm的胶布作皮肤牵引。还可采用在局部加压前臂管型石膏外固定的同时,加用拇指牵引,在石膏上包一粗铁丝作皮肤牵引,或拇指未节指骨牵引。
掌骨颈骨折整复后,用竹片平板或铝板在背侧将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固定于屈曲90°位。
掌骨干骨折整复后,先在骨折背侧两骨之间各放一分骨垫,用胶布固定之。如骨折端向掌侧成角,则在掌侧放一小平垫并以胶布固定。然后在掌侧与背侧各放一块厚约2~3mm的夹板,以胶布固定,外加绷带包扎,对于斜形、粉碎、短缩较多的不稳定骨折,宜采用未节指骨骨牵引,并用"丁"字铝板作功能固定加以牵引。牵引3周后去除牵引再用夹板固定至愈合。
复位固定后,要注意夹板或石膏固定的松紧度,尤其是弧形夹板固定时第一掌骨基底部的固定垫不宜过厚,掌骨干骨折夹板固定时背侧的分骨垫不宜过厚过硬,以免引起压迫性溃疡,同时要注意手指的感觉。及时调整松紧度。要保持手指在功能位。以免日后影响手指的功能。或者造成畸形愈合或关节僵硬。
(三)手术疗法:
对于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若复位后仍不稳定者,可采用钢针内固定法。可在骨折复位后在X线下经皮穿针固定。若内侧骨块较小,不宜用钢针固定时,可在复位后将第一掌骨固定在大多角骨上。陈旧性,则采用切开复位,钢针内固定,拇指于功能位。
掌骨骨折为多根骨折,错位明显而复位困难或难以保持良好位置者,可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其手术入路以沿着掌骨背侧入路,直达骨折处,用细钢针做髓内固定,钢针远端应尽量在掌指关节背侧穿出。以减少对关节面的损伤。亦有用微形钢板做内固定。
(四)功能锻炼。详见‘康复’栏。
中医治疗 强调中药的三期辨证施治。早期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四物止痛汤或七厘散;外敷跌打万花油。中期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内服续骨活血汤或驳骨丹;后期宜培补肝肾,强壮筋骨,内服虎潜丸。六味地黄丸等。解除夹板后,外用上肢洗方或海桐皮汤熏洗或二六洗剂熏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在作了外固定或内固定后,在不影响骨折处移位的情况下尽可能早的作握拳,屈腕活动,通过逐步加强手和腕关节的活动来促进血循,促进愈合、要反对被动扳拉来矫正暂时活动受限的关节功能。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请帮忙算下婚姻,
 中医辨证点读——伤寒论的辨证特点
 建中加附子当归汤(《此事难知》。)
 经行吐衄
 黄连散(《圣济总录》卷一五二。)
 扁鹊学派失传医术或出土 专家称可能改写中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