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fracture of proximal 1/3 ulna combined dislocation of head of radius |
拚音 | CHIGUSHANGSANGFENZHIYIGUZHEHEBINGRAOGUTOUTUOWEI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关节疾病与损伤,骨折、骨损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尺骨上1/3骨折,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上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上桡尺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依受伤机理分成四型:①伸直型,多为儿童,特点是尺骨上中1/3骨折,向掌侧成角,并有桡骨头前脱位。多由前臂旋前位跌倒间接暴力所致,外力直接打击尺骨背侧亦可造成伸直型骨折。②屈曲型:主要是成年人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位跌倒,手掌着地,尺骨上中段骨折向背侧成角,桡骨头向后脱位,③内收型多见于幼儿,骨折多发于干骺端。骨折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桡侧脱位。④特殊型。较少见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1.受伤史。 2.前臂畸形,肘部肿胀,压痛局限于尺骨骨折处及桡骨头。 3.可触及骨擦感。 4.有个别病人有桡神经瘫。 5.X线片:包括肘、腕关节的正侧位片。从X线区别伸直型、屈曲型、内收型和特殊型。 |
西医诊断依据 | 前臂伤后有肘部肿胀、畸形、疼痛时要考虑孟氏骨折。特别是在桡骨小头处和尺骨骨折处有压痛,可摸到脱出的桡骨头,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拍X线片即可明确诊断和分型,并注意上下尺桡关节改变。 |
发病 | |
病史 | 受伤史。 |
症状 | |
体征 | 伤后均有前臂畸形,肘部肿胀、疼痛、压痛局限于尺骨骨折处及桡骨头,有时可摸到脱位的桡骨头。桡神经深支常被脱住的骨头挫伤,产生暂时性瘫痪,可自行恢复。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型,前臂正侧位片应包括肘、腕关节,明确桡骨上、下关节的变化。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1.尺桡骨干双骨折:骨擦感及异常活动明显,有明显的旋转成角畸形。X线片可鉴别诊断。 2.肘关节脱位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同样均有肘部畸形,有压痛,X线片提示有脱位有骨折。但孟氏骨折为尺骨半月切迹下的上1/3骨折且仅为桡骨头脱位,但肱尺关系不发生改变,肘脱位后上尺桡关节正常,与肱骨关节结构发生改变。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1.近愈:尺骨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桡骨小头复位,固定可靠。切开复位后伤口愈合。 2. 治愈:骨折愈合,桡骨小头完全或基本复位,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此种骨折绝大多数可以用手法复位,夹板局部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应先复脱位,再复骨折。 1.伸直型骨折:臂丛麻醉,两助手对抗牵引。前臂中立位,肘关节90°屈曲。先复位桡骨头。术者紧握尺骨骨折部,在助手牵引下小幅度的旋转前臂,并逐渐屈曲肘关节,利用已复位桡骨的支撑作用使尺骨对位,残条侧方移位可用摇摆手法加以矫正。用石膏托或夹板将肘关节固定在极度屈曲位2~3周。待骨折初步稳定后,改用纸压垫夹板局部固定,肘关节在屈曲90°位,开始功能锻炼。 2.屈曲型骨折:在对抗牵引下,先复位桡骨头,令助手加以固定,在牵引下逐渐伸直肘关节的过程中,利用分骨。折顶等手法将尺骨骨折复位,用长夹板或掌背侧石膏托在肘关节近伸直位固定2~3周,后改用纸压垫夹板固定肘关节在屈曲90°位,并开始功能锻炼。 3.内收型骨折:复位时可不用麻醉,采用快速捶击法复位,病人坐位,前臂旋后,放在铺有棉垫的桌面上,一助手固定上臂,术者一手握前臂,在骤然用力牵引时,另手握拳,由肘关节的桡侧轻轻捶击向桡侧脱位的桡骨头,脱位立即复位,向桡侧成角的尺骨骨折亦随之矫正。肘关节屈曲90°,用超肘关节夹板固定2~3周。 4.特殊型骨折:先复位桡骨头加以固定,然后按桡尺骨双骨折复位固定之。外加石膏或塑料托板将肘关节固定在极度屈曲位,桡骨头不再脱位,桡尺骨骨折也相对稳定。3周后去掉外加的石膏托或塑料托板,局部夹板继续固定至临床愈合。若复位不成功或固定不稳固,应切开复位内固定。 5.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孟氏骨折,多数人主张对尺骨骨折用加压接骨板或三棱髓内针做坚强内固定,桡骨头用手法复位,手术的方法是采用尺骨背侧切口,直接达骨折处,在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再加以固定尺骨。术后用石膏托外固定,如果环状韧带折叠在关节内,阻碍桡骨头复位时,应在手术暴露时显露出桡骨头,否则不用显露桡骨头。对于陈旧性骨折多需要手术治疗。骨折畸形愈合不严重者,仅将桡骨头切除。如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影响功能者,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松质骨植骨,在成人可以同时切除桡骨头,尽早活动。儿童则作尺骨斜形截骨延长内固定,复位桡骨头并重建环状韧带。 |
中医治疗 | 对新鲜的尺骨上1/3骨折合桡骨头脱位绝大多数可采用手法复位,前臂超肘夹板固定,合并桡神经挫伤者,亦可采用手法复位、前臂超肘夹板固定。桡骨头脱位整复后,桡神经在3个月内自行恢复。 如果开放性骨折的骨折端未在创口内直接暴露者,可以清创逢合后采用闭合手法复位,骨折端外露者应在清创的同时在直视下将其复位,但不必采用固定。 复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先整复脱位或先整复骨折。一般原则是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桡骨头复位后,以桡骨为支撑,则尺骨骨折易于整复。但若尺骨为稳定性骨折,或尺骨为斜形或螺旋骨折并有背向移位者,则可先整复尺骨骨折。前者用稳定的尺骨作支撑,使桡骨头易于复位,后者因背向移位的尺骨抵住桡骨,以及变位的骨间膜的牵拉,使脱位的桡骨头难于复位,故应先将尺骨骨折整复,消除阻碍后,桡骨头才易于复位,具体各型的复位手法如下: (一)伸直型: 一法:患者平卧,肩外展70°、90°,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持上臂下段,另一助手握持腕部,两助手行拔伸牵引3~5分钟,矫正重叠移位,术者立于患者外侧,两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和前侧、向尺侧、背侧按捺。同时嘱牵引远端的助手将肘关节徐徐屈曲90°,使桡骨头复位。复位后嘱助手用拇指固定桡骨头。术者紧捏尺骨骨折断端,在助手牵引下来回小幅度旋转前臂,并逐步屈肘至120~130°,利用已复位的桡骨支撑作用使尺骨对位。若仍有向掌侧、桡侧成角移位,术者可将尺骨远端尺侧、背侧按捺、提拉,使之复位,若仍有残余侧方移位,可用摇晃手法加以矫正。 二法:患者平卧,肩外展70°~90°,肘伸直,前臂中立位。助手握上臂下段,术者一手握肘另一手握腕,进行拔伸牵引。术者一手拇指在肘部前外方将脱位的桡骨头向尺侧、背侧按捺,另一手将肘关节徐徐屈曲90°~100°,使桡骨头复位,然后嘱助手用拇指固定已复位的桡骨头,术者用两手拇指在背侧尺、桡侧间隙,余指在掌侧间隙进行挤捏分骨,继而再按压尺骨骨折远、近端,矫正成角;再用推挤法,矫正侧方移位。 三法:先整复桡骨头,桡骨头复位后,肘屈曲90°,将肩外展外旋,前臂向头顶之方向,尺骨向上,前臂仍保持中立位。在肩外展外旋时,术者应捏住骨折断端,以免再移位。两助手继续拔伸牵引,在牵引下,将远端向桡侧偏,以使尺骨远端向尺侧翘起,术者捏住尺骨向上提拉复位,同时轻轻摇晃使骨折断端相嵌,并使之复位。 (二)屈曲型: 患者平卧,肩外展70°~90°,肘半伸屈位,两助手分别握持上下段,进行牵伸牵引。术者两拇指在背侧、桡侧按住桡骨头并向掌侧、尺侧按捺。同时助手将肘关节徐徐伸直,使桡骨头复位。有时还可听到或感觉到桡骨头复位的滑动声。然后术者在尺、桡侧间隙挤捏分骨,并将尺骨骨折远端向掌侧、尺侧按捺,使尺骨复位。 (三)内收型: 患者平卧,肩外展,肘伸直或半伸屈位,前臂旋后。两助手分别握持上臂下段和腕部,进行拔伸牵引。术者站于患肢外侧,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同时助手在维持牵引下将肘关节外展,向外推按脱出的桡骨头,使之还纳。与此同时,尺侧向桡侧成角畸形亦随之矫正。 (四)特殊型: 先作桡骨头脱位的整复手法。桡骨头复位后,术者用手捏住复位的桡骨头作临时固定,按桡尺骨双骨折处理。应用牵引、分骨、反拆、按捺等手法,使之复位。固定方法:复位后在牵引维持下,先以尺骨骨折平面为中心,在前臂的掌侧与背侧各置一分骨垫,在骨折的掌侧(伸直型)或背侧(屈曲型)置一平垫,在桡骨头的前外侧,(伸直型、特殊型),或后侧(屈曲型)或外侧(内收型)放置葫芦垫,在尺骨内侧的上、下端分别放一平垫,用胶布固定。然后放置夹板固定2~3周。肘屈曲位。在辨证用药上,按照骨折的三期辨证用药原则进行辨证用药。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功能锻炼基本上同前臂双骨折,但因桡骨头的脱位,肘关节在屈曲位固定2~3周才开始锻炼,另外在做功能锻炼时,前臂应始终保持在中立位,严防尺骨骨折处的旋转活动,否则可致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由1914年Nlanteggia首先报导两例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向前脱位的病例而得名。1967年Bado将尺骨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者总称为Manteggia损伤。依受伤机理分成四型:①伸直型,多为儿童,特点是尺骨上中1/3骨折,向掌侧成角,并有桡骨头前脱位。多由前臂旋前位跌倒间接暴力所致,外力直接打击尺骨背侧亦可造成伸直型骨折。②屈曲型:主要是成年人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位跌倒,手掌着地,尺骨上中段骨折向背侧成角,桡骨头向后脱位,③内收型多见于幼儿,骨折多发于干骺端。骨折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桡侧脱位。④特殊型。较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