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vitamin D-resistant rickets
|
拚音 |
KANGWEISHENGSUDGOULOUBING
|
别名 |
家族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遗传性疾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抗维生素D佝偻病,由X染色体基因遗传所致,常有家族史。少数也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部分病人呈散发性。临床上以对维牛素D或其类似物治疗无效为其特征。由于持续血磷降低,骨骼钙化障碍,在小儿表现为佝偻病,成年人为骨软化症。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发病常在出生后9—12月,大多开始症状不多,只有尿磷排出增多;而后逐渐出现佝偻病表现,包括弓形腿、肋骨串珠、鸡胸,以及骨盆畸形等等;出牙延缓、才质缺乏;有些病人可有骨痛、骨折及手足搐搦症,但一般无肌病。血磷低,常在0.01—0.024g/L;血钙正常或轻度降低;血碱性磷酸酶大多增加,但程度远不如维生素D缺乏症引起的佝偻病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一般正常或轻度增高。一般不伴葡萄糖尿、氨基酸尿以及碳酸氢盐的丢失。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本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有:①维生素D缺乏症:无家族史、肌无力较明显,除血磷降低外血钙也常降低,血 PTH水平常明显上升,对维生素D治疗有显效。②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也呈遗传性,但发病较早,多在出生后3—6月发病,常伴氨基酸尿,维生素D 治疗可以治愈。③其他疾病所致的肾性佝偻病,如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见”肾小管酸中毒”、“Fancorli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条。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主要为补充磷盐,一般每日1—4g口服,为防止口服磷盐后引起钙吸收的减少,可同时使用维生素D,其剂量为2万—10万U。有报告长期使用1.25(OH)D3维生素对改善佝偻病情况有较好效果。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