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intracranial dermoid cyst
|
拚音 |
LUNEIPIYANGNANGZHO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神经系肿瘤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皮样囊肿很少见,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0.1%—0.2%。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
人群 |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0.1%—0.2%。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外观与上皮样囊肿相似,但囊壁稍厚,内容物除皮脂样物外,并杂有毛发或其他的皮肤附件,如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囊肿好发于中线部位硬膜外、硬膜下或脑内,位于颅后窝者占2/3,以小脑蚓部、第四脑室较多,位于幕上者较少。病变表面的皮肤上,常有窦道,呈条索状,通过颅骨上小孔与囊肿相通,该窦有时发炎,可致颅内感染,甚至形成脓肿。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多,部分病人有反覆发作的脑膜炎史。位于颅后窝的囊肿,可有眼球震颤,及共济运动失调等小脑功能损害体征。位于幕上时,可表现为与相应的上皮样囊肿一样的症状。如在头皮上发现皮肤窦,常有助于确定诊断。少数病人尚可合并有其他先天性畸形。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头颅x线摄片有时可见颅骨上有圆形骨孔。CT扫描与上皮样囊肿相似。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脑脊液检查少数可有蛋白增高。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应尽可能作手术切除,手术注意点与上皮样囊肿相同,如有皮肤窦时应一并切除。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