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涎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alivary fistula
拚音 XIANLOU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口腔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涎腺或其导管由于外伤或炎症而形成瘘道,涎液从面部皮肤处的瘘口经常外流称为涎瘘(salivary fithla)。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由于发育不良所致的涎瘘很少见。多发生于腮腺,最常见病因是外伤、手术或腮腺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后形成,可分为腺体瘘和导管瘘两种。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易作出诊断。外流的液体可作淀粉酶定性试验,以确定涎瘘的诊断。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腮腺腺体瘘:瘘管一端通向腺体内的小分泌管,另一端通向腮腺区的皮肤,皮肤瘘管口小,呈点状,周围皮肤经常湿润,外流的涎液量少,多为透明状,进食时量可稍增多。
2、腮腺导管瘘:瘘管一端通向被切断的腮腺导管,另一端通向面部皮肤。导管完全断裂,口内无涎液排出者称为完全性涎瘘,面部瘘口外流的涎液量多,进食时量更增多,可自瘘口不断滴下。导管部分断裂,口内导管口仍有部分涎液排出者称为不完全性涎瘘。由于涎液的刺激,瘘口周围皮肤发白、糜烂,可伴发湿疹。如有继发感染,外流的涎液可变为混浊。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腮腺腺体瘘,外流涎液量少,可用药物减少涎液分泌,同时加压包扎,瘘口可能自行闭合而痊愈。不能闭合者,可切除窦道,并在窦道口周围设计对偶三角皮瓣,作皮瓣交叉缝合以封闭瘘口,腮腺导管完全断裂者,则作断端吻合,如导管有缺损,可利用口腔粘膜再造导管。如局部瘢痕组织广泛,吻合或再建导管有困难者,可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或结扎导管使腺体萎缩以消除其分泌功能。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预防涎瘘的发生主要是在面部外伤或手术时,应仔细检查伤口,如发现有腮腺导管断裂,应即时作导管的端端吻合。面部脓肿切开引流须避免损伤腮腺导管。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吃惊:关于北京佑三复方樟脑药膏涨价(原价
 治女性不孕验方
 八年顽咳一朝除
 湖南牵头制订中医药国际标准 三大标准已发
 向各位求教想去寻访高人
 周兆祥:怎样用催眠增强学习能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