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tosis
拚音 SHISUANXINGLINBAROUYAZHONG
别名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口腔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tosis)是主要发生在面颈部,特别是腮腺区的良性肉芽肿样病变。本病又称为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病因不明,近年来研究认为是一种与白色念珠菌有关的免疫性疾病。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在中国较为多见,1937年中国金显宅在国内首先报告,其后在日本也有报道。
人群 本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男性,也可发生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肉芽肿肿块的大小不一,柔韧,无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杂以白色、黄色和灰色区,在腮腺区可见病变与腮体坚贴,或侵入腺体实质小叶之间,但不累及面神经,肉芽肿周围的淋巴结可肿大。镜下见肿块呈肉芽肿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出现淋巴滤泡,且常为增生型,嗜酸细胞浸润呈弥漫性,尚可见到中等量的浆细胞,以及不等量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病变区皮肤、皮下组织及腺体内亦可见到上述的病理改变。肿块周围淋巴可见淋巴细胞增生及弥漫性嗜酸细胞浸润。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表现为腮腺区软组织无痛性肿块,缓慢增大,平均病期可长达7-8年,伴有轻微发热和倦怠感。病变亦可发生在眼眶周围、颧颊部、颌下和颏下以及上臂、股部等软组织中,不侵犯骨质,可为单发肿块,也有多发。肿块初呈软、橡皮样,日久后可变为硬韧状,界限不清,无压痛,表面皮肤增厚、粗糙、瘙痒、色素沉着呈灰褐色,并与肿块紧密相连,但肿块基底可以推动,有的可时大时小,偶见有自行缓解。区域性淋巴结或全身表浅淋巴结可肿大,约1-3cm大小,不痛,无压痛,也不化脓。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周围血象无贫血,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加,显著而持久的嗜酸细胞增多为其特点,约占10%-20%左右,亦可高达70%,绝对计数可明显增加。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血清IgE显著升高,白色念珠菌抗原皮内反应呈强阳性。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本病属良性病变,对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预后良好。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放射线敏感,病程短、初治者疗效明显,但对病程长,或经治疗复发者效果差。局限性肿块可行手术切除。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散血消胀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脐痛1个月
 四、胚体形成的胚层分化
 含化桂心丸(《圣惠》卷四十六)
 中国少儿体质持续下降
 润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