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上颌骨骨折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racture of maxilla
拚音 SHANGHEGUGUZHE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折、骨损伤,口腔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发生于上颌骨的骨折称为上颌骨骨折,临床分为上颌骨低位骨折和高位骨折。骨折定义详见“骨折”条。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上颌骨是面部最大的骨骼,也是面中l/3部分的主要支架,是由比较薄弱的骨板所构成的拱形结构,上方构成眶下壁与颅骨相接,下面构成口腔顶部与腭骨相连,两侧与颧骨相连接,骨体中间有上颌窦腔。受外力轻度打击时,力量常被连续的骨缝或窦腔壁所分散,不致发生骨折,或仅发生连接部位的骨缝分离,遇到强力打击时其他面骨相连接的骨缝就成为薄弱区域,骨折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因此,上颌骨骨折线经过的部位,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 (1)低位骨折:多为外力直接打击于上唇部引起。 (2)高位骨折:多为外力直接打击于鼻根部引起,较低位骨折严重。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Le fort根据上述解剖特点,按不同骨折线走向,将上颌骨骨折分为三型,临床上将Le fort Ⅰ型称为低位骨折,Le fort ⅡⅢ型统称为高位骨折。 (1)低位骨折:骨折线在梨状孔附近,向外后方经牙根尖上方的牙槽突基底,上颌结节上方,平行向后延伸至蝶骨翼突处。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伴有腭中缝裂开。 (2)高位骨折:骨折经过鼻骨与额骨相接处,横过眶内侧壁至眶底,然后经过颧骨下方向后直达蝶骨翼突附近,使整个上颌骨与其他面骨完全分离。上颌骨因重力关系向下后方移位,此为为Le Fort的Ⅱ型骨折。更为严重的是上述骨折线走向是横过颧骨上方,造成颅骨与所有面骨分离,即所谓"颅面分离",亦即Le fort Ⅲ型骨折,此骨折波及颅底,并多伴有严重颅脑外伤。 上颅骨骨折可波及邻近面骨和颅骨,并常伴有颅脑复合伤。上颌骨无强有力肌肉附丽,骨折片移位常与外力打击方向和重力有关,骨折片常向后、下、内方移位。面部血供丰富,伤后出血多。上颌骨与口腔、鼻腔、鼻窦相连,骨折后易被污染,骨折片的错位愈合可造成面部畸形。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和检查,诊断上颌骨骨折并不困难。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上颌骨骨折除可出现面部肿胀、皮下淤斑、疼痛、张口功能障碍外,尚有以下特点:①面中部变形和咬合关系错乱,骨折片下移致面中部变长,颅面分离的骨折,面中部增长更明显,骨折片移位可致咬合关系错乱,翼内肌的牵引,使上颌骨后部下移更甚,造成后牙早期接触和前牙开郃,影响咀嚼功能。②面中部软组织肿胀、出血和淤斑;上颌骨骨折可出现面中部明显肿胀,牙龄撕裂,波及上颌窦可有口腔和鼻腔出血,累及颅底、额骨和筛板,可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眼睑周围疏松组织,可由于骨创血液渗入出现皮下、结膜下组织的青紫色淤斑,似戴黑框的墨镜,称为"眼镜症状"。此为高位上顿骨骨折的重要体征。③其他:骨折累及眶底并向下移位,或因外伤致眼外肌功能紊乱时,可出现复视,骨折块向下后移位,可使咽腔缩小,影响呼吸和吞咽。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X线摄片可确定骨折的类型、骨折线的走向及骨折片的移位情况。常用有鼻颏位、头颅后前位及侧位、曲面体层摄片等。CT检查可同时诊断颅脑的外伤。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上颌骨血供丰富,愈合快,伤口处理应及时,以避免错位愈合,一般不应迟于伤后一周。新鲜骨折多用手法复位,上下牙齿正常咬合关系的恢复,可作为正确复位的标志。已有部分纤维性愈合,或因骨折片相嵌、内陷等,无法用手法复位者,可通过上下颌的夹板和颅颌固定装置,利用橡皮圈作持续的弹性牵引,以逐渐恢复其正常咬合关系。陈旧性骨折需作切开复位。复位后需在正常咬合关系的位置上,利用稳定的颅骨,或骨折线上方稳定的其他面骨,通过石膏帽或金属丝作悬吊固定。单侧简单骨折也可用颌间结扎固定。固定时间为3-4周。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承漿穴有汗是何因﹖
 陀僧散(《回春》卷八。)
 纳音释义
 脾虚水湿和阴虚矛盾吗
 
 疸证总括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