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鼻孢子菌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rhinosporidiosis
拚音 BIBAOZIJUN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感染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鼻孢子菌病是由鼻孢子菌引起的一种息肉样或乳头瘤样肉芽肿,主要发生于鼻粘膜及邻近部位,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见于热带及亚热带,特别是印度和斯里兰卡。中国1979年在广州发现第一例。
人群 渔民和农民易染此病,特别是经常接触死水者。
强度与传播 鼻孢子菌的培养和动物接种至今未获成功。多数认为污染水源和带菌灰尘是传播媒介。粘膜损伤,不注意卫生以及经常与死水接触者易诱发本病。通过直接蔓延向四周扩散,少数通过淋巴管和血循环传播。动物如牛、马、狗、鸭等亦可被感染。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组织病理示乳头瘤样增殖,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巨细胞浸润,在巨细胞内可见内孢子,与一般鼻息肉不同,无嗜酸粒细胞浸润。在表皮内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囊和内孢子,有诊断价值。成熟的孢子囊可达300-500μm直径,圆形或卵圆形,厚壁,可含16000个内孢子;在囊壁破裂后排出的内孢子为圆形,厚壁,不出芽,7一9μm直径,继续发育为孢子囊。取鼻涕或损害表面的小“脓点”直接镜检可见如组织病理中所见的菌体。 通过病史、发病部位和损害表面的小“脓点”(相当于孢子囊),结合直接镜检或病理组织检查,即可确诊。在组织切片内有时误为球孢子菌,但粘蛋白卡红能使鼻孢子菌壁染红,球孢子则否,两者大小也不等。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侵犯鼻部者70%以上病例开始为丘疹,位于近鼻孔 处的鼻粘膜,逐渐增大形成乳头瘤样或带蒂的息肉样损害.可以露出鼻孔外,表面光滑,细看有许多小“脓点”,颜色暗红,质脆易出血。局部有痒感,因鼻腔堵塞而通气不畅,但无全身症状。有时初起损害在鼻咽部或上腭,损害向咽喉蔓延,可有异物和堵塞感。
在眼部15%的病例侵犯眼结膜,特别是睑结膜,其次球结膜,有时泪囊被阻塞,一般单侧,损害较小,患者可有眼内异物感觉。如损害增大,可引起眼睑外翻、流涕、怕光。
损害亦可发生于咽喉、颜面、耳道、气管、直肠、肛门及外生殖器等处。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早期小损害用电烙、激光或割除即可根治。如有困难,皮损内注射两性霉素B,每月1次。避免接触污水或在死水池塘内游泳,以防感染。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小春老师求助,十五年的颈椎病 超怕冷
 沉香天麻汤(《卫生宝鉴》卷九。)
 咯血
 ZT:当代中医之我见〔4〕----中医的位置
 神仙救苦丸(《回春》卷二。)
 乳头破碎病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