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足分支菌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mycetoma
拚音 ZUFENZHIJUNBING
别名 马杜拉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感染性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足分支菌病是由多种放线菌或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主要感染足部,以肿胀、窦道和颗粒为特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引起本病的放线菌约6种,真菌约16种,患者由两种病原引起的,约各占50%。由于病原菌的不同,由放线菌引起的可称为放线菌性足分支菌病,由真菌引起的称真菌性足分支菌病,而各个菌种产生颗粒颜色,可有黄、红、 白、褐色或黑色等。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它好发于热带、潮湿和多雨的地区和季节,赤足的劳动人民最易感染。儿童罕见,发病前患处常有轻度损伤史。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组织病理基本与放线菌病一致,颗粒可在脓肿中找到,革兰染色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因为放线菌足分支菌病颗粒中的纤细分支菌丝系革兰阳性,而真菌性足分支菌病颗粒中的较宽分隔菌丝为革兰阴性。根据临床、颗粒镜检(革兰染色)和真菌培养,可以作出细菌性或真菌性足分支菌病的诊断。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各种菌产生的症状基本一致,但治疗和预后则稍有不同,放线菌引起的足分支菌病,比由真菌引起者较易治疗,故预后亦较佳。损害开始时为丘疹,以后发展成结节、脓肿或小硬块。脓肿最后破溃形成瘘管,时好时坏,发展甚慢。逐渐扩展到深部组织,肌肉、筋膜、骨骼、肌腱均可受累。急性者可数月,但一般需10余年,患足才呈现典型的带球形的肿胀和畸形,大于正常1-2倍,此时患处皮肤变色,有凹陷性瘢痕、结节和多发性窦道;其下相互沟通,表面高低不平,炎症不著,皮肤感觉亦正常,在瘘管开口处,常排出少量血性浆液或油状脓液,其中含白、黄、红、褐或黑色颗粒,随菌种不同而定。显微镜和培养检查,大部可查出病原菌。
一般无全身反应,疼痛不著,亦不影响健康。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X线摄片可提示足部的小骨受累,表现为破骨性和增殖性反应。近年来,其他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肺、脑、脑膜受累者亦偶有报道。 将瘘管排出物、脓液、损害刮下物,或活组织放于平皿内,用肉眼或放大镜寻找颗粒(0.5-2mm),颗粒卵圆或不规则形,呈黄、白、红、褐或黑色,放于玻片上,加一滴水或10%氢氧化钾,或作革兰染色,镜检鉴别菌丝的性质,也可用脓液或上述其他材料培养。如系一般脓液,应以生理盐水冲洗几次后再培养于葡萄糖琼脂上,待菌落长出时鉴别其菌种。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效果随病原菌而异,放线菌所致者的效果较好,真菌性的较差。放线菌引起的,可用青霉素,星形奴卡菌引起的可用磺胺嘧啶。如系足肿放线菌、索马里链丝菌或PeIletieri放线菌,大剂量链霉素可能有效。真菌性足分支菌病对氟胞嘧啶有时有效。根据病情可以考虑外科探查手术、引流、清创,必要时最后切除患足。避免赤足下田劳动,以免外伤而发生感染。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本病于1842年第一次在印度马杜拉发现,故亦称马杜拉病。
相关文章
 艾灸、中药对衰老模型大鼠线粒体DNA、血清
 鹿茸
 [zt]看看被治好的SARS患者的后遗症,相当恐
 第十九章 临床生物化学分析仪的性能与应用
 活血紫金丹(《良朋汇集》卷四。)
 中里巴人:救命的心包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