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冲任寒证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syndrome at chongren
拚音 CHONGREHANZHENG
别名 西医:闭经痛经,不孕症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本证有虚实之分,实寒者,由经期、产后不慎风寒,外邪侵袭,客于冲任;虚寒者,素体阳虚,寒从内生,阳气不运,冲任失煦所致。实寒日久,迁延失治,阳气内损,可演变为虚寒之证。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本证有虚实之分,实寒者,由经期、产后不慎风寒,外邪侵袭,客于冲任;虚寒者,素体阳虚,寒从内生,阳气不运,冲任失煦所致。实寒日久,迁延失治,阳气内损,可演变为虚寒之证,其病理变化不外因寒而不通,或因寒而致痛两种。本证见于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痛经、产后腹痛、不孕症等疾病中。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或致闭经;或经行小腹冷痛;或产后腹痛;或婚久不孕。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舌淡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 温经散寒。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茴香6克、桂枝6克、玄胡10克、蒲黄12克、灵脂12克、炮6克。本方适用于冲任实寒证者。
(2)温经汤加减: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桂枝6克,吴萸6克、党参12克、丹皮10克、艾叶6克、小茴香6克、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冲任虚寒证者。以上方药。水煎取汁300毫升,温服,日2次,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寒凝血瘀,经闭不行者,基本方(1)加川牛膝15克、泽兰12克;
若挟气滞,经行腹胀,加乌药12克、香附12克;经期便溏,加补骨脂15克、炒白术12克。若肾阳亏虚,婚久不孕者,基本方(2)加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腰部痠冷,加杜仲15克、巴戟15克以温肾壮阳。
(二)外敷药物
1.用内服中药余渣加青葱、食盐、醋各30克,在铁锅内加白酒炒热,布包后外熨
小腹患处,上压热水袋,每日1~2次,至药凉。
2.透骨草苏木乳香没药白芷各15克,小茴香、花椒各l0克,共研粗末,
加麸皮炒热,布包贸于少腹。每日1~2次,10天为1疗程。
(三)饮食疗法
(1)桂楂红糖汤:桂枝5克、山楂15克,水煎取汁100毫升,加红糖适量,每日1剂,5天为1疗程。用于实寒痛经。
(2)黑豆蛋酒汤:黑豆60克,洗净加水400毫升炖烂,鸡蛋2个煮熟去壳置入汤内,加米酒l00毫升,趁热服食,日1料,5天为1疗程。适用于虚寒痛经、闭经。
施治要点:
(一)冲任寒证有虚实之分,治之亦有补泻之别。实寒多见体壮邪实之青年女子,常以不通或痛为主要表现,显然属于寒凝血瘀,脑脉阻滞之象,当以散寒化瘀为法;而虚寒之证多发于体弱久病年高多产者,病势缓慢,阳气亏虚,治宜温肾壮阳以暖冲任。
(二)实寒者用药时机重在经期,得经血之泄以逐寒外出;虚寒者宜平时温补,待阳气渐复,生生不息,自无阴寒之患。北方妇女体壮邪实,实寒者多;南方女子阴柔阳弱,虚寒不少,但当随人随证,权衡治之。
(三)女体属阴,以血为本,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治者当明于此,处处以顾护精血为要务。对实寒之证投以温热,本为“寒者温之”之正治法,但若太过则有伤阴耗血之弊,故宜中病即止,不可尽剂。虚寒之证,助阳之中须寓育阴养血之品,如熟地枸杞萸肉之类,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中药
针灸 1.取中极、三阴交,或关元、合谷,针刺有痠沉麻胀感后,用消毒棉签蘸麝香风湿油少许,涂在针眼四周,接着提插捻转,令药顺针体而渗入,反复操作2~3次,经潮停用。用于风寒客于冲任之痛经。
2.耳针:主穴子宫,配穴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留针15~30分钟,捻针1~2次,强刺激。经前l周开始,隔日1次,用于痛经。
3.艾灸:取穴关元、曲骨、子宫。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每日1次。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患者居室宜保持温暖干燥,阳光充足,不宜坐卧阴冷之处,经期注意慎寒,避免冒雨涉水或食寒饮冷,禁止游泳或冷水浴。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本四十九
 危险的老人感冒之治疗经验
 茅香花丸(《圣惠》卷二十八。)
 水激丹
 四骨散(《普济方》卷三○九)
 第十七章 取代羧酸和对映异构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