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称(英文) |
angiostrongyliasis
|
拚音 |
GESIDALIJIAXUEGUANYUANXIANCHONG
|
别名 |
|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
寄生虫病
|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
|
西医病名定义 |
由哥斯达黎加血管圆线虫引起的疾病。
|
中医释名 |
|
西医病因 |
哥斯达黎加血管圆线虫的形态与广州血管圆线虫相似,成虫奇生于刚毛棉鼠、黑家鼠、巴拿马棘小囊鼠和侏稻鼠的肠系膜动脉及其在肠壁中的分支,第1期幼虫随粪便排出,如被中间宿主复套蛞蝓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如被鼠或人食入,迅速移向回盲部,侵入肠壁、肠系膜和腹腔的淋巴窦,约于第10d移行至寄生部位。第18d开始产卵。第1期幼虫孵出后钻入肠腔。鼠感染后24d可于粪便中检出幼虫。病人粪便中未发现过幼虫。
|
中医病因 |
|
季节 |
|
地区 |
大多在哥斯达黎加,从墨西哥到巴西均有发现。
|
人群 |
主要见于儿童,成人偶受感染。
|
强度与传播 |
|
发病率 |
人体感染已发现100多例。
|
发病机理 |
|
中医病机 |
|
病理 |
病变大多局限在阑尾,少数见于回肠未段、升结肠前部,以及这些部位的淋巴结。病变肠壁增厚、变硬,具有浅黄色、粟粒状肉芽肿。
|
病理生理 |
|
中医诊断标准 |
|
中医诊断 |
|
西医诊断标准 |
|
西医诊断依据 |
根据症状和嗜酸粒细胞增多而作活组织检查或经手术直视回盲部肠系膜动脉中有无成虫寄生。
|
发病 |
|
病史 |
|
症状 |
|
体征 |
临床上主要有右髂窝和下腹痛、高热、厌食等症状,部分病人有呕吐,易误诊为阑尾炎。有时表现为腹内包块,可误诊为肿瘤。偶可因肠梗阻致死。
|
体检 |
|
电诊断 |
|
影像诊断 |
|
实验室诊断 |
|
血液 |
血中白细胞增多,(10—50)×109/L,嗜酸粒细胞占11%—82%。
|
尿 |
|
粪便 |
|
脑脊液 |
|
其他诊断 |
|
免疫学 |
|
组织学检验 |
|
西医鉴别诊断 |
|
中医类证鉴别 |
|
疗效评定标准 |
|
预后 |
|
并发症 |
|
西医治疗 |
治疗采取外科手术。
|
中医治疗 |
|
中药 |
|
针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
护理 |
|
康复 |
|
预防 |
|
历史考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