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不正之气。
|
主治 | |
制备方法 | 上为散。
|
用法用量 | |
用药禁忌 | 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
临床应用 |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1.《医方考》,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日敦阜是也。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厚朴性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 2.《景岳全书》:夫所谓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为胃强邪实者设,故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而不察可否,其误甚矣, 3.《成方便读》:用苍术辛温燥湿,辟恶强脾,可散可宣者,为化湿之正药;厚朴苦温,除湿而散满;陈皮辛温,理气而行痰,以佐苍术之不及。但物不可太过,过刚则折,当如有制之师,能勘祸乱而致太平,故以甘草中州之药,能补能和者赞辅之,使湿去而土不伤,致于和平也。 |
备注 | 天下受拜平胃散(《岭南卫生方》卷中)、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卷十九)。方中诸药生用,名“生料平胃散”(见《得效》)。本方改为丸剂,名“平胃丸”。(见《中国医学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