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国方剂数据库 > 正文
半夏2两(汤泡洗7次,再用生姜汁浸透,晒干切片,瓦上微火炒熟用之),人参1两(去芦),白茯苓2两(去皮),陈皮2两(去白),甘草1两(炙),白术3两(微火炒过),大黄3两(酒浸透熟,晒干后用),黄芩3两(酒炒),沉香5钱(用最高者),礞石1两(捣碎,用焰消1两和匀,放入销银锅内,上用瓦片盖之,用盐泥固济晒干,以炭煅过,如金黄色者可用)。
来源:《摄生众妙方》卷六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别名
竹沥运痰丸、竹沥丸
处方来源
《摄生众妙方》卷六。
药物组成
半夏2两(汤泡洗7次,再用生汁浸透,晒干切片,瓦上微火炒熟用之),人参1两(去芦),白茯苓2两(去皮),陈皮2两(去白),甘草1两(炙),白术3两(微火炒过),大黄3两(酒浸透熟,晒干后用),黄芩3两(酒炒),沉香5钱(用最高者),礞石1两(捣碎,用焰消1两和匀,放入销银锅内,上用瓦片盖之,用盐泥固济晒干,以炭煅过,如金黄色者可用)。
加减
功效
能运痰于大肠从大便出,不损元气,又能达痰。
主治
痰积、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吐咯不出,咽门至胃脘窄狭如线疼痛,目眩头旋,腹中累累有块;颈项痰核。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竹沥1大碗半,又生姜自然汁二钟和匀,入锅内火熬一刻许令热,却将前药末和捣如稀,以瓷器盛之,晒干,仍以竹沥、姜汁加前法捣匀,再晒干,如此三次,仍将竹沥为丸,如小豆大。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食远白米汤送下。
用药禁忌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成方便读》:夫痰者,皆津液所化,而胶痼之痰,又为火灼所致。故治痰者必先降火,而降火者又必先理气。方中黄芩清上,大黄导下,沉香升降诸气,而后礞石得成其消痰散结之功,半夏、陈皮以匡礞石之不逮,人参、甘草以助正气之运行,竹沥行经入络,用其化皮里膜外之痰,姜汁豁痰和胃,又解竹沥之寒,互相为用耳。
2.《辽宁中医杂志》(1980;2:12):方中以王隐君之礞石滚痰丸为基础,加陈橘红、陈半夏、茯苓、人参、甘草、竹沥、姜汁诸药,其意在橘红、半夏两味皆用其陈者,盖因其药贵在陈久;则无过燥之弊,使其专从消痞散结、顺气化痰之功;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以消除成痰之途;竹沥清化热痰,姜汁豁痰开胃,两药性味相制,其驱痰之功效更胜;更以人参扶正养津,兼制礞石滚痰丸峻厉之性。其主以清热逐痰,佐以扶正养津,功专理正气虚衰、顽痰热结之证。此攻中有补,泻不损正,实先人制方用药之妙。
备注
竹沥运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竹沥丸(《医学金针》卷三)。
相关文章
 腕月状骨无菌性坏死
 咳嗽
 转贴:OCR软件比较
 瘿气(第九十八)
 艾灸一定要皮肤出水泡才有效吗
 求助!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