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钩虫病系由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异食癖、胃肠功能紊 |
乱为主要表现。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虫及美洲钩虫两种。中医称此病为黄胖 | |
[肿]病,是钩虫由皮肤侵入,寄生于小肠,湿热虫毒内蕴,脾虚失运,气血亏虚。以善食 | |
易饥,疲乏,皮肤萎黄,浮肿,大便检查有钩虫卵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 |
症状描述:
|
钩蚴所致的症状:蚴侵入皮肤时,皮肤有痒疹及丘疹。继之侵入血循环可引起蠕蚴移行症, |
出现发热、咳嗽、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 |
成虫所致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营养不良。症见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毛发枯黄稀疏, | |
精神萎糜,表情淡漠,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发病初期可食欲亢进,继之则食欲减退,腹部 | |
不适,有异食癖,腹泻或便秘。贫血严重者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 |
发病原因:
|
钩虫病患者排出大便,其虫卵在适当的湿热条件下,迅速发育成钩蚴,当人体接触泥土等时 |
,钩蚴即由皮肤侵入,或由饮食入侵人体,寄生于小肠。虫毒侵及肌肤,出现皮疹、瘙痒虫 | |
毒由血脉侵及肺系,可见咳嗽、哮喘、胸闷;湿热虫毒内蕴,脾虚失运,气血亏虚,则见善 | |
食易饥、萎黄浮肿等症。 | |
本病日久而严重者,可有血劳等并发病。 | |
诊断要点:
|
在流行区内,有赤足下地接触潮湿泥土史,或曾吞食被钩虫污染的蔬菜、生水等。 |
初起常有谷称“粪毒”的症状,即足趾、足缘、手指或臀部等出现红色点状丘疱疹,奇痒, | |
抓破流水,3-4日内可消失。常伴咳嗽,重者剧烈干咳,痰中夹血丝,呼吸困难。 | |
善食无力,食后腹胀,胃脘隐痛,或嗜食异物,消瘦,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久面色萎黄 | |
,浮肿,神倦乏力,食欲减退,头晕心悸,口唇、爪甲苍白。 | |
大便直接涂片或漂浮法,可找到钩虫卵。血象检查属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嗜酸怀粒细胞常 | |
增多,血清铁浓度常在9μmol/L以下。 | |
实验室检查:
|
血化验检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加,血沉可增快,血清IgE |
、IgG和a~2球蛋白显著增高。 | |
粪便检查:便潜血阳性,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可查到钩虫卵。 | |
疾病辨析:
|
胃疡、胃络痛、胃胀胃癌:大便查不到钩虫卵。钡剂X线检查、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 |
髓劳: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检查有助于诊断。 | |
肝热病、肝著:黄疸为巩膜亦黄,右胁肿块、触痛,转氨酶及肝功能异常。 | |
治疗方法:
|
虫毒蕴肤证 |
证候:足趾、足底或手指皮肤出现红色点状丘疹、疱疹,奇痒,抓破流水,或伴咳嗽咽痒, | |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 |
治法:祛风杀虫、燥湿止痒。 | |
主方:萆薢渗湿汤 | |
用法: | |
加减:可加苦参、苦楝根皮、槟榔、防风等。可用荆芥、防风、薄荷、桃叶、苍术、苦参等 | |
,煮水熏洗瘙痒处。胸闷、咳嗽、哮喘,加荆芥、白前、桔梗、百部等。脾虚湿滞 | |
证候:面黄虚浮,善食无力,食后腹胀,或嗜异物,大便不调,时有腹痛,精神疲惫,性情 | |
烦躁,舌淡苔薄,脉濡。 | |
治法:驱虫为主,佐以健脾化湿。 | |
主方:贯众汤加减。 | |
用法: | |
加减:湿滞重者加黄柏、苍术、茯苓;驱虫后以胃苓汤调理脾胃。 | |
气血亏虚 | |
证候:面色虚黄或苍白,下肢或全身浮肿,食欲不振,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毛发稀疏,肌 | |
肤不泽,舌质淡胖,苔薄,脉细弱。 | |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 | |
主方:十全大补汤。 | |
用法: | |
加减:浮肿明显加猪苓、泽泻;心悸加炒枣仁、五味子。 | |
其他疗法:
|
贫血者,可予硫酸亚铁或10%枸橼酸铁铵溶液,严重者亦可输血。 |
驱虫治疗:可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噻嘧啶等。 | |
单方验方: | |
★ 马齿苋100-120g(鲜),水煎1碗,冲醋15g,每日1剂,连服2日。 | |
★ 苦楝根皮30g,槟榔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日。 | |
★ 党参、制苍术、赤皂矾、雷丸、鹤虱、使君子、煅针砂各90g,制厚朴、陈皮各30 | |
g,炙甘草15g,共研末,大枣60g,捣泥为丸。每次3-6g,每日2-3次,忌饮 | |
茶,连服10-20日。 | |
熏洗 疗法:桃叶泄春汤(桃叶、辣蓼草、连根葱、荆芥、苏叶、苦参),煮水熏洗,或用 | |
三黄洗剂(大黄、黄芩、黄柏、苦参)。 | |
评 介:
|
治愈:症状消失,大便虫卵连续3次阴性,红细胞、血色素恢复正常。 |
好转:症状改善,大便虫卵阴性,红细胞、血色素有改善。 | |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