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金匮》卷中。
|
药物组成 | 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
加减 | |
功效 | 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
|
主治 | |
制备方法 | 上药和。
|
用法用量 | 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1.黄疸:有一家病伤寒7-8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不疗。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服愈。 2.传染性肝炎: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转为正常,黄疸指数迅速下降。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故恢复时间较长。治疗过程无副作用,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消失,精神恢复迅速。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 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外台》引作“茵陈蒿五苓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