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
处方来源 | 《衷中参西》卷三。
|
药物组成 | |
加减 | |
功效 | |
主治 | 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参半,下重腹疼,周身发热,服凉药而热不休,脉象确有实热者。
|
制备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5味,用水4钟,煎取清汤2钟,分2次温饮之。
|
用药禁忌 | |
临床应用 | 赤白痢:一叟,年67,于中秋得痢证,医治20余日不效。后愚诊视,其痢赤白胶滞,下行时,觉肠中热而且干,小便亦觉发热,腹痛下坠并迫。其脊骨尽处,亦下坠作痛,且时作眩晕,其脉洪大有力,舌有白苔甚厚。愚曰:此外感之热挟痢毒之热下迫,故现种种病状,非治痢兼治外感不可。遂投以此汤2剂,诸病皆愈。其脉犹有余热,拟再用石膏清之,病家疑年高,石膏不可屡服,愚亦应聘他往。过20余日,痢复作,延他医治疗,于治痢药中,杂以甘寒濡润之品,致外感之余热永留肠胃不去,其痢虽愈,而屡次反复,延至明年仲夏,反复甚剧。复延愚诊治,其脉象、病证皆如旧,因谓之曰,去岁若肯多服石膏数两,何至有以后屡次反复,今不可再留邪矣,仍投以此汤,连服3剂,病愈而脉亦安和。
|
药理作用 | |
各家论述 | |
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