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黄帝内经:到底是”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到底是”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还是“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思考中医》中引用的是后者,我在网上查《皇帝内经》,得到的结果是前者!难到是版本的问题,版本不同?
   
痹论篇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吹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通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日: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日: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会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隘干善喷,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像,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民以代通,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信,肠胃乃伤。yin气喘息,疾聚在肺;yin气化思,痹聚在心;yin气遗溺,痹聚在肾;yin气乏竭,痹聚在肝;yin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为。①腰:原无此字,据村素》补。②颐:原作“肌”,据《太素》改。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着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读怕日: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①其过,则病廖也。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日: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源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怕日: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久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儒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儒也带回: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妨伯日: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②,逢热则纵。帝曰:善。
-----------废话,当然是阳气躁则消亡。拜托不要老问这种问题好不好,这都是自己能解决的。
-----------那“静则神藏”呢?
“阴气者,静则神藏”?
您的意思:“阴气者,静则神藏,阳气者,躁则消亡。”?
这样不是原文了?
-----------       就这个问题,我谈谈我的看法。如有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我觉着应是湛然常寂你买的《思考中医》这本书印错了。
黄帝内经痹论篇中,正确应是“阴气者 静则神藏 燥则消亡”.
于这句话相对为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出自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阴气者 静则神藏 燥则消亡”.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这两句都在讲一个问题 “阴平阳秘”
联系在痹论篇应该这么理解。
痹发病后的症状
首先“痹“ 这个字音和“闭“字相同。
就是这个病症会造成气血经脉不通畅。
病因就是由风寒湿三种邪气相合,侵入人体。
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行、痛、著三种。
根据最初发生痹症的位置分为 骨、筋、肝、脉、肌、皮五种
而且如不注重治疗,病情会加重。邪气深入到五脏(内舍五藏六府)
根据
骨属于肾而应于冬。
筋属于肝而应于春。
脉属于心而应于夏
肌属于脾而应于长阴(长夏)
皮毛属于肺而于秋
骨痹会发展成肾痹
筋痹会发展成肝痹
脉痹会发展成心痹
肌痹会发展成脾痹
皮痹会发展成肺痹
是什么原因?使得痹从骨、筋、肝、肌、皮(五体)深入到肾、肝、心、脾、肺(五脏)
原因就是“阴气者 静则神藏 燥则消亡“
阴气 讲的是五脏之气.
静则指“五脏之气正常、平和”。阴平则神藏 ,五脏之气调和,正气足就能抵御外邪
燥则指“五脏之气燥动不安,相争而不和平”阴燥则消亡, 五脏之气消亡,正气不足则不能抵御外邪
-----------4#,非常感谢!
但理我还是不通.
-----------要先学黄帝内经.
http://med126。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3D1
-----------阳气本来就是躁的。

阴气本来是静的。

阴静则神藏,阴躁则神亡。

这么简单也会理解错。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阴躁了,怎么藏精?
-----------内经的这句话是有出处,源《老子》重为轻根,静为燥君。7#说的对啊
-----------请教:何为“阴燥”?
相关文章
 胡椒宣气丸(《普济方》卷一九二。)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慢性荨麻疹体会
 拼音索引
 心开窍于舌
 关节痛(中医)
 芎归散(《医统》卷六十四引《集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