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洪图教授
教材的59页。是《脏象论》这一段的后边【临证指要】问题。这个【临证指要】列出个题目,叫“脏象是诊治疾病的基础理论”。我们曾经说过,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重点主要是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组织器官的结构。同时,又包括一定的解剖,但是呢,毕竟是以研究脏腑生理功能为主。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那么当然也是诊治疾病的,甚至防治疾病的一个基本理论。举例说,我们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很重要方法,叫做辨证论治。但是,治必是以诊断为基础的。也就是辨证,辨证完了才能够出诊断嘛!在诊断的基础上,才那个谈到正确的治疗。
那么辨证,辨什么呢?虽然我们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等等。乃至于病因辨证,很多的辨证方法。但是这些辨证方法可以说是以脏象辨证或者脏腑辨证,作为其基础的。因为你不论气血,气血津液经络,都是和脏象相联系的,或者说气血津液经络,本身就是属于脏象的。脏腑更不要谈了。即使是病因辨证,辨出是什么病因来,什么病因的落脚点还得落实到“在什么地方?”风伤于什么地方了?暑伤于什么地方了?湿伤于什么地方了?还得落实到部位上。也就大家常说的,辨证的时候,要注意辨病性、辨病势、辨病位。病势,寒热阴阳的发展,病性,以及中国虚实寒热的,病位,是到底在哪个部位,到底在哪个经的,到底在哪个脏腑?还是不管你病性、病势,最后落实要落实到部位上去。而这个部位就是属于脏象的。
所以在诊断上是这样,落实到病位上才能够正确的施治。比如说你要是这人是虚,气虚吧。气虚是什么气虚?是脾气虚,是肺气虚,还是肾气虚?还是心气虚?还是得落实到具体的部位上,病位上。然后才可以说补,补气,才可以知道补什么气?而不是笼统的补气。也就是说,这些个辨证的,不管哪一种辨证,都得要辨到病位上去,而这个病位,一落实它就属于脏象的具体内容了。
所以说,说它是脏象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必然是要贯穿到所有的理论当中去,我们在这里头,只不过是举例说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同时呢,虽然脏象是讲生理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认识疾病、认识人体吗、认识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有一个知常达变的观点。也就是说,通过正常就知道它的反常。所谓“知常达变”,知道正常是什么,那么就诊断哪些是反常。我们讲脏象,是讲的生理部分,是讲正常的人,和他的自然相应的问题。但是,反过来就可以知道,不和自然能够正常的相应了,不和正常的生理相一致了,那就是病变。所谓知常达变。因此通过生理的问题,才可以知道辨别认识,哪些是疾病的状态。
同样的,我们在这里头教材上,【临证指要】这段,后来也谈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是心气通于夏,知道是肾气通冬等等,那么因此心脏之病,肾脏之病,那就要考虑到相应的季节。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了。比如说心为火脏,阳中之太阳,那么心火亢盛之病,到夏季一般说是要病势加重了。那就要注意了。因为自然界阳气很亢盛嘛,同时肾主藏精,肾主闭藏,通于冬气,如果肾气不藏,这样的疾病,那到冬天的时候,尤其应该注意了。
所以说脏象理论,在临证应用上那是非常重要的。从辨证论治乃至于到预防,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这一篇这一节吗我们就讲完了。
下边讲第三节,教材59页。《素问。五脏别论》。这是全文选的。这篇文章在《内经》来说,它是很短的一篇文章。相对来说是很短的一篇文章,所以,周学海写过《内经评文》,就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论《内经》的文章,《内经评文》这部书,周学海评论这篇文章,是“经文之小品”,是小品文。文章既短,又很精湛,又说明了很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很重要的理论问题。
为什么叫做《五脏别论》呢?我们说脏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五脏是脏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中心部分。研究脏象的时候,它是以五脏为中心来研究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津液,形体官窍,它是这么一个系列。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这样去认识问题的。但是有个脏象的论述,在《内经》里头很多。比如我们前面讲的《灵兰秘典》《六节脏象》都谈五脏的问题,或者说都谈论脏腑的问题。当然还有《内经》的一些其他篇章,也是研究脏象问题的。也是讨论具体的脏腑问题的。但是呢,和本篇不同,也就是说从讨论的具体内容,讨论的方法上不一样。本篇不是具体的讨论每一脏是什么功能?不是这样讨论的。而讨论的是什么呢?讨论的是以藏泻划分脏腑的标准。同时呢,又通过这个脏腑和经脉的问题,又讨论了诊断当中,观察窍和寸口脉的问题。观察窍,鼻窍、舌、这个,以至于肛门,这些上下窍。还有观察寸口脉诊察疾病的问题。所以它在讨论的内容和讨论的方法上,跟其他有关讨论脏象的文章不一样。因为和其他相关文章,讨论的方法和内容上不一样,特别是讨论方法上不一样。所以叫做“别论”。注家们在注解,为什么叫别论的时候,这样一种解释,是占着主导地位的。说“五脏别有所论,不在常谈之列”。别有所论,论的方式不一样,不在常谈之列,不是在一般的说法上。和一般的说法不一样。在讲五脏问题上,本篇讲的不同。所以叫“五脏别有所论,不在常谈之列”,因此叫做五脏别论。
尽管文章非常短小,但是理论意义相当重大。所以我们在教材上把它选下来了。这一篇呢,我们把它分作两个段,两个大的段落,进行讲解。
第一段,给它个命题为“以藏泻分脏腑”。就是教材59页。最下边那一段,还有翻过来那么一行。这一段中心内容是“以藏泻分脏腑”。这个大家在学中医基础课的时候,或者其他有关课程当中有了印象,也就是说,脏的特点是藏,腑的特点是泻。这个理论是从哪儿来的呢?可以说最明显的出处就是本篇。后世中医理论,“脏主藏,腑主泻”,脏如何需要补,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腑病需要泻。常规的理论,这些理论从哪儿来的。最根本的、最经典的就是出自本篇。所以是文字虽然短小,但是理论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医学的理论的发展,乃至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藏泻分脏腑。
我们现在听起来,那都是很随便的事,老师讲了多少遍了,从我们学中医就这么讲,可是在理论的产生的阶段,你看这篇文章有多么重要。我现在读一遍。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下边串讲一下。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方士,又叫方技之士,在这里呢,就是指的医生。方技,方术技巧。我听说医生们,他们有一些学术观点。
或以脑髓为脏,或者是有的人把脑髓作为脏来看待,
或以肠胃为脏,而又有的医生把肠胃作为脏,
或以为腑,可是,有的又把这个肠胃,或者是脑髓都称为腑,也就是说法不一样。
敢问更相反,我们要敢冒昧的问一下的话,他就可以给你提出相反的观点来。更相反,又改成相反的说法了。你看,那个阶段,在理论形成那个阶段,也是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有的说脑髓是脏,有的说肠胃是脏,如果再问的话,还可能提出相反的观点来。这说明医学理论产生的那样一个阶段。同时,
皆自谓是,都说自己是对的。不自以为非。
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我不知道这里是什么问题,请你给讲一讲。因为关于什么是脏,什么又是腑的问题,这是医学理论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论出现了这样的混乱,那医学很难得得到正确的发展。更不要说指导临床实践了。所以这些问题是必须首先要明确的。换句话说,从这篇文章,也可以反映出来在理论形成阶段,肯定出现过那一种混乱的状态。只不过在《内经》形成的时候,那种状态已经过去了。为了表述方便,它把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问题,这么摆出来,引申出来,好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写作方法。
歧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先说这六者呀,它们的性质,是地气之所生。地气就说的是阴气。天为阳,地为阴,这个地气就是指的阴气。阴的特点,就是静,就是藏。相对而言嘛,阴阳相对而言,阴就是静,就是藏,就是柔,阳就是动,就是泻,就是刚。相对而言,所以说这六者,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者都属于阴的性质。所以说皆是地气之所生。属于阴气的。
皆藏于阴而象于地,藏于阴就是藏阴,于字在这里是助词。没什么具体意义。它都是属于藏阴精的。而其象是属于地,其象是地,就是相对是静,是沉静。所以说着六者是属于阴,象地的。因此说,
故藏而不泻,所以它们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属于藏而不主泻,以藏为主。这是这六者的功能特点。因为它们是地气之所生,是属于阴的嘛!所以它们功能特点是以静藏为主。
名曰奇恒之腑,但是这六者,叫做奇恒之腑,虽然说藏为脏,但是这个呢,它不把它叫做脏,也没把它叫做一般的腑,而把它叫做奇恒之腑。奇,就是奇异,就是特殊。恒,就是恒常。奇者,异也,恒者,常也。正常一般。奇恒就是异于恒常。异于平常之腑,和平常的腑有区别。因此把它叫做奇恒之腑。虽然是叫做腑,但是和一般的腑还不一样的。所以叫异于常腑,所以叫奇恒之腑。好,这就出了一个奇恒之腑的性质。奇恒之腑的这个名称。整个《黄帝内经》162篇,只有此篇提出了一个奇恒之腑,这样一个概念。而奇恒之腑这概念,在以后中医理论发展过程当中,它又是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出自哪?出自本篇。162篇《内经》文章,只此一处提到。而提到的就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就叫做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把这个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这五个,它这里可不是六,在这只说了五个,这五个呢,是天气之所生,也就是阳气之所生。其属于阳,其性主动,主泻,所以说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它的气,它的性质象天,其象是天。故泻而不藏,所以这五者的功能特点,是属于泻而不藏的。阳嘛,属于阳的,属于泻的,属于阳的,它就相对而言不藏了。属于脏的,属于阴的,它才藏嘛!所以说,此五者天气之所生。其气象天,泻而不藏。
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五者是接受了五脏的浊气,不单是水谷糟粕之气,我们讲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都是水谷糟粕之气,或者说含有糟粕的东西。不像五脏,五脏不能进糟粕,不能进水谷。这个呢,都是有水谷之物的。但是说明水谷之物这些相对而言,固然可以说是浊气,但是又说了此受五脏浊气。看到了吗?五脏固然是藏精气的,但是并非无浊气,只不过五脏所产生的浊气,传之于腑而已,所以叫此受五藏浊气。从这句话上我们就看到那一个问题,五脏固然是藏精,五脏在它生命过程当中也有浊气,但是这个浊气它要传给于腑就是了。由腑传泻,传导排泻出去。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笼统而言,前面那五者,可以把它称作是传化之腑。传导化物的,称之为腑。
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说这五者,是传化之腑,那个水谷饮食糟粕,都不能久留在内,必须是传化,或者说必须是输泻的。运输排泄。尽管是一些精微之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可以有精微之气,吸收精微之气,布散精微之气。但是它糟粕必须是排泄出去。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胃都有津液,这个津液它也要输布,但是,毕竟这几个腑,是传导糟粕,糟粕也要从此排泄出去。所以说此不能久留,水谷这些东西,不能在此久留,必须在那传导,传化,传动,不能停止,不能存留,不是完全不能存留,它叫不能久留,一点不留不行啊,膀胱藏津液,一点不留,不断的在那儿排泄,能行吗?对不对?大肠小肠是传化物的,传导糟粕的。也不能不停留的流下去啊。所以叫不能久留而已。留还是适当的有留。但是从特点上,它是不能久留。所以这个:久“字,下边还有一个久字,这一个字,用起来就非常重要的,你要说此不能留,而输泻这就坏了,不能留就老要泻了,大小便不停的泻行吗?不对吧。所以一个字意义非常重要。说啦,这个腑主传泻的,所以就不能留,就不对。
但是呢,我们说是,前边只是说了五个腑啊,不是说六腑吗?从中医理论上六腑,从本篇文章上、下边也了六腑,这是这么回事?所以对这个问题,还是有一点,www.med126.com在学术上从历史上到现在,还是有一些争论的。争论在哪儿呢?争论就在于这个胆,胆,这个文章前面,把这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算作奇恒之腑里去了。可是我们在中医理论里边,一般的说,六腑就包括胆,问题就在于这个胆。所以解释就不同啦。有的说,胆,虽然也属于六腑,但是和其他的五个腑不一样,因为它不进水谷糟粕,胆是藏精汁的。胆,从《内经》上记载就它储藏精汁,它不进糟粕,所以它这个腑,跟别的腑不一样。因此叫奇恒之腑。有这么个解释。可是呢,在本篇上,看来就是有点问题,作为一篇文章,不同的文章你可以说胆属于奇恒,作为一篇文章,就是说五脏别论这篇文章,明明又说六腑,又说胆酸奇恒之腑,你看下边,所以有的专家就认为,在五脏别论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还缺一个腑,那个腑不是胆。那个腑是魄门,也就是肛门。你看下边说,
魄门亦为五脏使,他说,魄门,也是五脏所使,使就是使役,就是为五脏劳动的,为五脏服务的。所以魄门亦为五脏使。使就是使役、服务。你看,它亦为五脏使,用这个“亦”字,就有点意思。他说魄门,它也是五脏所使的。言下之意,前面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也是五脏说使役的。此受五脏浊气嘛,所以有的专家就认为,在本篇看来,这个六腑,好像是应该是讲的包括魄门,而不包括胆。这在学术上,有所争论。我们在这里不必评论是非,但是知道确实有这个问题存在。反正从中医传统理论上来说,六腑是包括胆,但是就本篇,胆是属于奇恒之腑。魄门亦为五脏使,也就是说魄门它是和五脏密切联系的,它的正常功能,反映五脏之气。包含两个方面,五脏之气正常,魄门的启闭才能正常。魄门能够正常启闭,才会使得五脏气机正常的出入。相互影响,五脏功能衰竭了,魄门固然要失常。就是魄门失常了也会反过来,导致五脏功能的紊乱。所以魄门亦为五脏使,那可不是个小事情。也就是大便是否正常,可不是个小事情,从这个理论上提出来,乃至于从现在的中医还是这么认为,大便是否正常,肛门启闭是否正常?不单是一个肛门的问题。不单纯是一个大肠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五脏功能的盛衰问题,涉及到全身气机,是否能够正常运转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论治疗外感、内伤,治疗什么病,急病、慢病,都要问一问,了解一下大便的情况。也就是要了解一下魄门的情况。要单纯就是个排泄糟粕的话,那倒好了嘛,对不对?大便泻了就给它涩涩,别让它泻了,大便不通了就给它灌灌肠,让它出来。不是这个问题!即使是涩肠,即使是灌肠,也不在于使魄门同的问题。也不在于单纯通大便的问题,而在于五脏功能,保持五脏功能的问题。而在于保持全身气机正常医学检验网运转的问题。所以说魄门亦为五脏使。
为什么叫做魄门?也有两个说法。
水谷不得久藏,水谷不得久藏,大便排出的问题,是排出的水谷糟粕呀,不得久藏,同样是不能够不藏,但是只是藏而不能久。虽然是以传泻为主,传泻是对着五脏而言的,五脏主藏的,所以是传泻,传化,但是不能久藏。看来这个说法也有相当的道理。因为就本篇而言,讲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又讲了魄门亦为五脏使,所以把魄门,归到六腑里边去了。那也就是说在本篇,有的专家认为,本篇所说的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魄门,但是这样的说法,在我们整个中医理论里边,后来没有人这么讲。尽管说是六腑,奇恒之腑,大家都在讲,只不过说,胆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这个说法还是占主导的。
所谓五脏者,最后给五脏六腑,定出一个特点来。怎么划分?划分脏腑了。这个最后提出这么一句话。所谓五脏者,
藏精气而不泻也,所谓五脏者,就藏精气而不泻,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点,主要五脏是主藏精气的而不泻,不泄漏,
故满而不能实,所以五脏精气要充满,而没有水谷糟粕之充实,而没有水谷糟粕之实。精气充满而没有糟粕充实在里头。所以说五脏者藏精气也而不泻,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点。因而它就是精气应该充满而没有糟粕。
六腑者,你看,这不出了六腑吗?它并没说六腑是谁,对不对?只是说,或者六腑除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是传化之腑,另外一腑没提啊,可这同样的也是五脏六腑的观点。
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传导化物,传导、变化、消化饮食物,又分别出精微和糟粕。传化物,传导化物,化物,就是指一些饮食物了。而不能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这是它的生理功能特点。
故实而不能满也,因而它是实而不能满,有水谷充实,当时达不到精气满、精气充盈。我刚才上面谈到了,五脏不是没有浊气,有,浊气排的话就传导到六腑了。六腑也不是没有精气,有精气,精气它就输给五脏了。所以说它有水谷之实,糟粕之实。而精气不能充满。这就是这两句话,就是划分脏腑的最重要的标准。“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藏精气而不泻,就是五脏,具备这类特点的就是五脏,传化物而不藏,具传泻这个特点的,那就属于六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所以说本段以藏泻分脏腑。就是根据这句话,作为全段,作为从此往上的一段文的,一个总结,说出来的。但是这个总结,各位可能就出现问题了,传化物而不藏是属于腑,藏精气而不泻就属于脏,那那个奇恒之腑,它不也是藏精气而不泻吗?为什么就不叫奇恒之脏呢?这个咱们下边再谈到“奇恒之腑的评价”的时候再稍微说明一下。到最后【理论阐释】那一节。在这,现在就不细讲了。反正是因为它特殊了,前边那个奇恒之腑,没人说它是六腑之腑,它是说奇恒,特殊的腑。故实而不能满,这是六腑特点。六腑是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为什么这样呢?
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饮食物从口进入之后,先到达于胃,到达于为就胃实,在胃实这个情况下,肠就虚了,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食下,饮食从胃下到肠,那就肠实而胃虚。这是正常的现象。当然吃饭的时候,胃撑满了,肠就该虚了,当饮食物从胃下去了,胃比较虚了,肠就该实了,就该满,就该充实了。没有说正常情况下,上下俱实,胃也满着,肠因为满着,这人就要不得。肠也空了,胃也空了,这人也太饥饿了。这都不是说一般情况下,这是讲的正常一般情况下。饮食物,人要该吃饭的时候,吃下出了,胃实了,那个时候肠也虚了。它是讲一般的变化。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所以说,有的是,六腑是实而不能满,五脏是满而不能实。最后总结说了这样一句话。
脏主藏,腑主泻的理论意义问题,我们在刚才讲课,前面讲的开头时已经提到了,中医理论对于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以藏泻作为主要的分水岭,理论就源自于此。因此这个理论,就指导中医理论不断的发展。指导目前的中医临床实践。所以在理论上,它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我们在这里也谈到尽管这篇藏泻分脏腑,是学术界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指导着医学理论发展,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观点,还是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那样一种状态的时候,那医学不成其为医学了。没有理论了。
同时我们也谈到了,本篇又说了,六腑,受五脏浊气,也就是说,尽管五脏是藏精的,藏而不泻,但是它是藏精的,藏当中它也有浊气,它浊气也得输泻,这不能绝对化,它相对而言是藏精的。只不过五脏以藏精为主。它有浊气,就传导输给六腑而已。六腑也有精气,六腑之精气,那就要输送给五脏。将来我们在讲《上古天真论》的时候,要谈到有这么一句话,“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那不是吗?五脏有精,六腑也有精啊。肾者主水,肾者藏精,精就是水,水就是精,肾为水脏。不是像一般的所说的,肾主水液,不是那个水液。这个水湿精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水藏精的,是属于水脏,它接受五脏六腑之精,都可以藏于肾脏,那说明六腑它也有精,不是说没有精。只不过,它是以传导化物为主。它的精气要输到五脏而藏之。因此我们在认识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绝对化,绝对的五脏就是藏,就是藏精的,没有泻了,说六腑就是传化的,传导化物的,它不能有精了,这不可能的事。有的,只不过1划分脏腑的时候,是跟内脏的生理功能特点,以藏为主还是以传导化物为主?加以划分而已。
这只有中医这么个理论了,人家西医没有这个理论,就叫内脏,胃也叫内脏,心也叫内脏,对不对?它不分脏与腑。只有我们中医理论是分了脏与腑。划分了总体的功能特点,而且认为脏水比较深层次的,脏要有病,病就比较重了。腑有病,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治。是有这个问题。所以在我们中医理论看来,脏病比较重。腑病,相对来说就比较轻。层次它有不同。
这是理论阐释第一点,藏泻的理论意义,在理论上的意义非常重大,直接影响我们医学理论的发展。直到现在,还有临床指导意义。
奇恒之腑是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刚才我谈到只有本篇才有,162篇《内经》里头,就此一句,它就发展成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在解释人体生理问题上,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问题上,同样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不同于其他的腑,其他的那个,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乃至于按本篇说,假设说,也采用这个观点,魄门,它和奇恒之腑不一样,这奇恒之腑是藏精的,之所以不叫做脏,而叫做腑,我的看法,因为在《内经》脏象理论里边,认为五脏是个中心问题,是个至关重要的,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生命活动中。才有五脏,有五个,不能多了。即使以五行的理论,也只有五个,不能再多了。因此脏唯独有五,这就是中心。中心就不能多。就是五行,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就列出这五个。那么,那六个,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也至关重要,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相对来说,它就不如那五个主要了。层次就有区别。在人体生命活动当中,它就不如那五个作为中心来看待。所以就不能再列出脏了。重要归重要,还得把它称为腑。而且这个腑,是和一般的腑不一样。才列为奇恒之腑。说它也是藏而不泻,但是它只能叫做腑而不再有脏。没再有脏的位置。
当然这里再回过头来补充一下,说就是藏而不泻,脑、骨、脉、髓,可以说是藏,我们主要看到的是藏而不泻。胆和女子胞,有泻!胆汁不泻它也不行啊。胆汁,胆藏精汁是《内经》就开始说,藏有精汁的这精汁应该输泻啊,属于肝胆之气输泻,除了气输泻,汁也得输泻啊,胆汁也得输泻,有泻。但是这个泻,它和其他的六腑之泻不同,其他六腑之泻是糟粕,或者说含有糟粕,而胆汁传泻的不含糟粕,就是精汁。真有糟粕,那是病态了。对不对?现在我们看到了,胆也有糟粕的时候,那结石下来,泥沙样的,还有结成块的。那它也是糟粕,不能再是精汁。那绝对是病态。不能有,有就病了,这是胆。虽然也有泻,但是它泻出来的,输泻出的是精汁,和其他的腑也不一样。但是胆还是以藏为主。它储藏精汁。适当的有一些泻。
女子胞,女子胞也有泻呀,月经也要泻呀,而且到月必须,月事嘛,必须以时下。女子胞它能生出小孩来,它不也是排出来了吗,但是这个排出来和其他六腑不一样,所以王冰对这句话有关解释,说是女子胞也是有受纳,有泻出,说“受则受纳精气,出则化出形容”,是呀,女子胞受就受纳的是精气,形容,其实就是说的婴儿。新生儿出来了。这个六腑当然不一样。不是输泻糟粕。所以它也叫做奇恒之腑。
这个奇恒之腑在生理上,在人体生命过程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把这六者单提出来,人体还有其他的很多呢,包括眼睛、耳朵、鼻子,怎么它就没有把它叫做什么腑,它就把它叫做官窍。笼统的叫做官窍。排到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去了。不是说眼睛不重要,眼睛也重要。但是它没有排到像这个奇恒之腑,这么重要。从生命的重要性来讲,这六个,是至关重要的。它仅次于五脏。当然,最大的来讲,咱们习惯上讲的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这个奇恒之腑在人体生命当中至关重要。
同时,将来我们在看到临床的话,再从理论发展上来看的话,可以看得出来。妇科主要是研究的女子胞的问题,从中医的理论上来看,是不是?主要的研究是这个问题;骨科,也是主要研究的是骨骼的问题;脑髓近些年来,也发展有脑科了;胆,同样的,肝胆疾病,肝胆,特别是胆,有的医院里头有胆系,它也逐渐的在形成一个科。至于妇科,骨科形成的更古老了。所以我们从临床上看到,奇恒之腑的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是指导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指导着理论的发展。
关于奇恒之腑的认识,在千余年来,医学实践中,尤其是现代临床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实,即以此六者在临床上的地位而言,脑髓,中医脑病学也受到广泛重视了,也有中医脑病学的专着问世。脉、心血管疾病,也早已成立了专科,胆和胆系疾病也受到临床的重视。至于骨科、妇科,那就是研究的女子胞和骨的问题。
61页下边。
就是以脏为藏,以腑为泻,在临床指导治疗上,应用是很重要的。这个我们不细讲了。同时,又提到了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治疗急腹症的时候,就是采用,一开始,对急腹症,重要先采取中药治疗的方法,以西医方法,急腹症就开刀,急腹症嘛,就外科手术,那么中西医结合就先采取这个,按西医的说法,就采取保守疗法吃中药,吃中药吃什么药,就以输泻为方法,泻的方法,有一些,相当的一些急腹症,中西结合的时候,就采取泻的疗法,活血呀,攻下呀,通便吧,活血这套方法。那么方法的寓意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当时说的,叫“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用,那是指导这个中西结合,用药治疗急腹症。通,就是通畅,就是输泻。说六腑以通畅为它的功能,用,就是功能,功用。所以采用通下攻泻这套东西,来治疗急腹症。那不取得很突出的成绩吗?这个在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很突出了。就气理论渊源而言,还是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呀!传导化物。至于补的问题,用五脏的特点治疗,用补的方法,那是很多的啦。
休息,下课。
[完/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