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教程:⑦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来源:⑦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卷七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此言肾为阴而阴主水也。)

岐伯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此言水由地中生。上升于天。下归于泉。天气与水气上下相通。故在地为水。而在天为寒。夫天为阳。地为阴。泉在地之下。故为至阴而盛水。盛者。受盛而多也。夫肺主天。太阴之气主湿土。土气上升于天而为云。天气下降而为水。是水由天降。云自地生。故曰:肺者。太阴也。谓天地之气相合也。少阴主水而司冬令。其脉贯膈入肺中。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上下皆积水也。兆璜曰:肺主气而发原在肾。是气从下而生。水亦从下而上。下则为溲。上则为汗。留聚则溢于皮肤而为 肿矣。)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言水由中焦入胃之饮而生。从下焦决渎而出。故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盖肾者主水。水不沾流。则水亦类聚矣。张兆璜曰:关者。关戾也。即金匮之所谓了戾不利。则不得溺。)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肿、胀也。皮肤者。肺之合。水聚于下。则反溢于上。故肿胀于皮肤之间。盖因水聚而生此病也。张兆璜曰:下文云。外不得越于皮肤。谓水溢于皮肤。尚可从汗解。故金匮要略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岐伯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此复言水生于中焦之胃土。然由下焦之气。上升以合化。夫胃为阳腑。肾为牝脏。肾气上交于阳明。戊癸合化。而后入胃之饮。从地土之气。上输于肺。肺气通调。而下输决渎。故曰: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夫水在地之下。地气上者。直从泉下之气而生。故曰至阴。是地气上通于天。而水气亦上通于天也。
以上论水液生始之原。聚则为水为肿。和则清中之浊者。从决渎而下行。清中之清者。为精为液。为气为血。生肌肉而充皮肤。濡筋骨而利关节。莫不由此入胃之饮。医者知此。能通调其生始出入之原。不唯病之不生。且使其形体不敝。益寿延年。斯可谓之国手。)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上节论关门不利。水聚于下。溢于上而为 肿。此言劳动肾液上出为汗。逢于风而闭溢于皮肤之间为 肿。当知 肿之有二因也。经云。用力过度则伤肾。又曰: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盖勇而劳甚则伤骨。骨即为肾。肾气动。则水液上升而为汗矣。逢于风则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 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盖因风而致水肿于皮肤间也。玄府者。乃汗所出之空孔。又名鬼门。盖幽玄而不可见者也。夫肾者主水。受胃腑之津液而藏之。肾之津液。复还入胃中。而资养其脏腑。又入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五液皆出于肾。而五脏六腑之气。亦藉肾脏之津液以濡养。故曰内不得入于脏腑。此论水从上降。而复从下升。乃津液环转之道。医者知此。能积此www.med126.com/zhuyuan/精。而还养五脏之神。并可益寿延年。)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 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此言水随经而上下也。肾者。至阴也。穴者。气之所聚。故肾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随此经俞而外内出入者也。尻、臀也。尻上五行。中行乃督脉之所循。旁四行乃太阳之经脉。盖督脉起于至阴。循阴器。绕篡后。别绕臀。合少阴太阳。贯脊入肾。太阳为少阴之寒府。是此五行乃水阴之所注。故皆为肾俞。是以病水。则下为肿大腹。上则为喘呼。不得卧者。此标本俱病。盖肾为本。肺为标。在肺则为喘呼。在肾则为水肿。肺为气逆。故不得卧也。此水分为相输而上下俱受病者。盖肾俞之循尻而下。复循腹而上贯肺中。水气之留于经俞故也。夫有形之血。行于脉中。无形之气。行于脉外。是以有形之水。行于无形之气分。无形之水气。行于有形之脉中。水随经而行于上下。而水气亦随经而留于脉中也。故 肿大腹者。水所从出入于外内。喘呼不得卧者。水气上逆于脉中。)
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以左右各三指按膝上。有肉起如兔之状。故以为名。各二行者。谓少阴之大络与少阴之经。左右各二。共四行也。行五者。谓少阴经之阴谷、筑阴、交信、复溜。及三阴之所交结之三阴交穴也。街、气街也。气街者。气之径路也。经络者。经别之大络也。如经络之气结。则别走于气街。故络绝则经通。此少阴之经。同少阴之大络下行于脚。而交结于三阴。故曰肾之街也。按灵枢经。

黄帝问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岐伯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 中。伏行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此冲脉之注于少阴之大络。而交结三阴于足 之间。故曰伏兔上各二行。此肾之街也。详灵枢经集注。)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此言少阴之本。直起于至阴之下也。踝上各一行者。左右二足各一行也。行六者。谓照海、水泉、大钟、太溪、然谷、涌泉六穴也。此肾脉之直下行于至阴也。夫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是泉在地之下。从至阴而涌出。故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
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凡此五十七穴。皆水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客者。谓留舍于脉络之间。非入于脉中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按灵枢四时气篇内。风水肤胀。为五十七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而首论四时。各有浅深之所在。帝复引经而问。故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而伯复详析其旨焉)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医学招聘网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治、主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肝。风木之气。其性急疾。而直达于络脉分肉之间。其经脉之气。随冬令伏藏。久深而始出。其在经之气尚少。故不能深入而取之经。当浅取之络脉分肉间也。按针刺之道。有皮肉筋骨之浅深。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此病之有浅深也。四时各有所取。四时之有浅深也。故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心。而心主血脉。心气始长。故脉气尚瘦弱也。其阳盛之气。留溢于外。而外之暑热。熏蒸于分腠。内至于经脉。故当取之盛经分腠。绝肤者。谓绝其肤腠之邪。不使内入于经脉。盖邪居肤腠之浅也。阳脉谓浮见于皮肤之脉。阳盛于外。故曰盛经。按此二节。论取气而不论脉。)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金。其令收降。故肺气将收。而万物当杀。清肃之气。将胜炎热。阳气始降。而在所合之腑。其脏阴之气。始升而初胜也。夫立秋处暑。乃太阴湿土主气。故湿气及体。其阴气未盛。故未能深入而取之。当刺俞上。以泻太阴之湿。取合穴以虚阳腑之邪。以阳气始衰。故取之于合。盖秋时阳气下降。始归于腑。而后归于阴也。)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肾为水脏。冬令闭藏。阳气已衰。而阴寒之气。坚盛于外。太阳之气伏沉。其阳脉亦乃去阳而归伏于内矣。故当取井。以下阴逆之气。取荥以实沉伏之阳。顺时令也。夫井。木也。木生于水。故取井木以下阴气。勿使其发生而上逆也。荥、火也。故取荥穴以实阳气。乃助其伏藏也。盖冬令闭藏。以奉春生之气。故冬取井荥。助藏太阳少阴之气。至春时阳气外出。卫固于表。不使风邪有伤肤腠络脉。故春不鼽衄。此之谓也。以上论刺风水。所取五十七俞。而又有四时之分别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气穴论中。言热俞有五十九穴。故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穴。余论其意。但未能别其处。因闻其意者。因其处而知其泻热之意也。)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头上五行。每行有五穴。俱在头之巅顶。诸阳之气上升于头。故取刺以越诸阳之热逆。中行属督脉之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五穴。旁两行系足太阳经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十穴。又旁两行。系足少阳经之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十穴。)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杼穴在项大椎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膺俞一名中府。在胸中行两旁。各开六寸。属手太阴肺经。缺盆穴在肩上横骨陷者中。属足阳明胃经。背俞即风门穴。在大椎下第二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属足太阳膀胱经。此八者。在胸中前后之上。以泻胸中之热。)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气街在少腹下横骨两端。动脉应手。三里在膝下三寸。 骨外大肉分间。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巨虚下廉。在上廉下三寸。并足阳明胃经。刺之以泻胃中之热。)
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旁。相去各六寸。属手太阴肺经。 骨在肩端两骨间。属手阳明大肠经。委中在足膝后屈处。 中央约纹中。动脉应手。属足太阳膀胱经。髓空即横骨穴。所谓股际骨空。在阴上曲骨旁。属足少阴肾经。盖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手之太阴。从腹走手。手之阳明。从手走头。足之少阴。从足走腹。足之太阳。从头走足。并主血气。故此八者。以泻手足之热也。按王氏辈以督脉之腰俞为髓空。是止七穴而非八矣。王芳侯曰:骨髓皆属于肾。)
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五脏俞。各开中行一寸五分。肺俞在三椎间。心俞在五椎间。肝俞在九椎间。脾俞在十一椎间。肾俞在十四椎间。左右各五。并属足太阳膀胱经。以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而泻之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甚则为热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寒极生热。是热生于寒。而寒生于水也。故曰水热穴论。)

相关文章
 禳谢法第二十二
 小女咳嗽
 钱学森论中医
 分气丸
 第二节 贲门失弛缓症
 八味黄耆散(《千金》卷二十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