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注解伤寒论教程:10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来源:10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医统本作“上”)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yin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www.med126.com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医统本作“王”)故云(医统本作“为”)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赵本有“桂枝汤方”详见卷二)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太阴入腑,传于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十余行者,脾家实,腐秽去也。下利烦躁者死;此以脾气和,逐邪下泄,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而利必自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赵本作“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芍药汤方”详见卷十)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赵本有“桂枝加大黄汤方”详见卷十)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赵本注∶“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则邪虽在里,未成大实。欲与www.med126.com/wsj/大黄、芍药攻满痛者,宜少与之,以胃气尚弱,易为动利也。

相关文章
 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求教运气问题
 面瘫爹爹命丧“老中医”黑手
 抑郁,神经兮兮,多想,手抖
 请教:如何制作大蜜丸
 上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