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特异性脉诊书稿(10)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附睾  紧贴睾丸的上端和后缘。分为三部:上端膨大为附睾头;中部为附睾体;下端较细,为附睾尾。 1. 结构  附睾的表面也有一层白膜。附睾头由睾丸输出小管弯曲盘绕而成,输出小管的末端汇合成一条附睾管,附睾管弯曲构成附睾体和附睾尾。附睾管的末端向后上方弯曲,成为输精管。 2. 附睾的功能  主要作用是贮存精子。此外,它还分泌液体供给精子营养,促进精子的继续发育成熟,增强其活动力。  附睾为男性生殖器结核的好发部位。

 输精管和射精管

1. 输精管:是附睾管的延续,长约50cm。其壁厚,肌层发达,管腔细小。于活体触摸时,呈圆索状,具有一定的坚实感。  按照行程分四部分: ①睾丸部:起始于附睾尾,沿睾丸后缘和附睾内侧上升,在睾丸上端进入精索。位于阴囊内。 ②精索部:在睾丸上端与腹股沟管浅环之间。精索部的这部分输精管,位置表浅,常为输精管结扎的部位。 ③腹股沟管部:位于腹股沟管内。 ④盆部:为输精管最长的一段,自腹股沟管深环弯向内下入骨盆腔,再向内经输尿管末段的前上方至膀胱的后面,在此,两侧输精管逐渐靠近,其末端膨大为输精管壶腹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  精索:是柔软的条索状结构,由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精索的主要成分是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神经和淋巴管,其周围包有被膜。  输精管起止、行程 2. 射精管:由输精管末端与精囊腺的排泄管汇合而成。穿经前列腺实质,末端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精囊腺

1. 位置 在膀胱底和直肠之间,输精管末端的外侧。 2. 形态 为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器官,表面凹凸不平,下端为排泄管。 3. 排泄管的开口部位 其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汇合成射精管。射精管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4. 功能 精囊腺分泌的液体成为精液的一部分。

前列腺

前列腺为不成对的实质性器官。 1. 形态 为不成对实质性器官。似栗子形,上端宽大,下端尖小,体的后面较平坦。 2. 位置 位于膀胱和尿生殖膈之间,包绕尿道根部,后面贴近直肠,直肠指诊可触及。 3. 结构 由腺组织、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 4. 排泄管的开口部位 排泄管细小,数目较多,均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的后壁。 5. 功能 它分泌的液体是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精囊腺和前列腺的比较。
男性外生殖器

阴囊

  为一皮肤囊袋,位于阴茎的后下方。阴囊壁由皮肤和肉膜组成。[图示]  肉膜是阴囊的浅筋膜,含有平滑肌,它可调节阴囊内的温度, 有利于精子的生长发育(精子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低于体温)。  在阴囊的正中线,肉膜向深部发出阴囊中隔,将阴囊分为左、右两部,分别容纳两侧睾丸和附睾等。  睾丸下降: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腔后壁腰部的腹膜外。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向下移位,到出生前不久经腹股沟管下降到阴囊内。睾丸下降入阴囊前,腹膜的一部分呈囊状突入阴囊,称为腹膜鞘突。睾丸降入阴囊后,鞘突上部与腹膜腔连通部分逐渐萎缩而闭锁,形成鞘韧带,仅下部不闭锁,围绕睾丸鞘膜,其中的腔隙形成鞘膜腔。如腹膜鞘突不闭锁,腹腔内容物突入,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  出生后,睾丸若未降入阴囊而停滞于腹腔或腹股沟管内,称为隐睾。因腹腔内温度较高,不适于精子发育,加之睾丸本身也可能发育不全,这是不育症的原因之一。

 阴茎

1. 阴茎的分部:分头、体、根三部分。阴茎头的前端有矢状位的尿道外口。阴茎头与体交接处缩窄,称为阴茎颈,临床称冠状沟。 2. 阴茎的结构: 阴茎主要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构成,外包皮肤和筋膜。[如图]  两个阴茎海绵体在阴茎背部并列,前端嵌入阴茎头的凹陷内,后端分开,成为阴茎脚,附着于耻骨弓。  尿道海绵体呈细长圆柱形,位于两个阴茎海绵体的腹侧,有尿道贯穿其全长, 前端扩大成阴茎头,后端稍扩大成尿道球。  阴茎海绵体和尿道海绵体的比较: 3. 阴茎的皮肤薄而柔软,富有伸展性。 ⑴阴茎包皮:阴茎皮肤至阴茎颈游离向前,然后向内后方折叠附于阴茎颈, 形成包绕阴茎头的双层环形皱襞,称为阴茎包皮。 ⑵包皮口:阴茎包皮的游离缘围成包皮口。 ⑶包皮系带:在阴茎头腹侧中线上,包皮与尿道外口相连的皮肤皱襞,称为包皮系带。

男尿道

  男尿道具有排尿和排精作用。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终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成人男尿道长约18cm。 1. 尿道的分部 分三部:即前列腺部、膜部和海绵体部。临床上将前列腺部和膜部叫后尿道,海绵体部叫前尿道。 ⑴尿道的前列腺部 为尿道通过前列腺内的一段,管腔最宽。射精管和前列腺的排泄管开口于此部。 ⑵尿道膜部 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一段,是最短的一段尿道,周围有尿道膜部括约肌, 为横纹肌(受意识支配),此部管腔最狭窄,位置比较固定。 ⑶尿道的海绵体部 为通过尿道海绵体的一段。尿道球内的管腔较宽,称为尿道球部。  每部分尿道的位置和特点: 2. 尿道的狭窄和弯曲 ⑴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临床上向尿道插入器械或导尿时, 以通过尿道膜部最为困难,应防止损伤尿道。尿道狭窄处也是尿路结石经常停留的部位。 ⑵两个弯曲: 阴茎在松软下垂时,尿道全长有两个弯曲。一个是耻骨下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凹向前上,此弯曲因尿道位置固定而不能改变;第二个为耻骨前弯,位于耻骨联合的前下方凹向后下。如将阴茎向上提起,此弯曲即可变直。临床上常利用这一特点向尿道内插入导管进入膀胱。
女性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 1. 内生殖器包括:生殖腺和生殖管道(包括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生殖腺 是卵巢,有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功能。  卵巢内卵泡成熟后,卵巢表面破裂,将卵子直接排至腹膜腔,由此进入输卵管,在管内受精后,移至子宫内发育成长,成熟的胎儿由子宫口经阴道娩出。 2. 女性外生殖器: 即女阴。
女性内生殖器

卵巢

  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 1. 位置 在盆腔内,位于髂内、外动脉起始部之间的夹角处。 2. 形态 呈扁卵圆形。卵巢的形态同睾丸。  上端借卵巢悬韧带与盆腔壁相连,卵巢悬韧带是由腹膜形成, 内含卵巢动脉和静脉等结构;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卵巢固有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  后缘游离;前缘有系膜附着,并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图示] 3. 卵巢的大小和形状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  幼女:表面光滑;  青春期后:表面凹凸不平;  性成熟期:最大;   35~40岁:开始缩小;  50岁左右:随月经停止而萎缩。 4. 卵巢的排卵方式: 卵巢表面破裂,卵子直接排至腹膜腔。青春期后,每月排卵一次,一次一般只排一个卵子。

输卵管

  是一对细长弯曲的肌性管道,长约10~12cm,直经约5cm。 1. 位置: 输卵管位于子宫底两侧,包裹在子宫阔韧带上缘内。 2. 分部: 输卵管全长由内侧向外侧分为下列四部:
 1)输卵管子宫部 为贯穿子宫壁的部分,很短,内侧端有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外侧续连于输卵管峡。 2)输卵管峡 狭窄,输卵管结扎术多在此部进行。此段向外侧移行为壶腹部。 3)输卵管壶腹 此段管腔膨大成壶腹状,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卵子通常在此部受精。 若受精卵未能移入子宫,而在输卵管内发育,即成宫外孕。 4)输卵管漏斗 为输卵管的外侧端,管腔扩大成漏斗状,漏斗中央有输卵管腹腔口,与腹膜腔相通。漏斗的周缘为许多指状突起,称为输卵管伞。

子宫

  子宫是一壁厚的肌性器官,具有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其形态、结构及位置随年龄、月经周期和妊娠情况而变化。 1. 子宫的形态:成年未孕的子宫,呈前后略扁、倒置的鸭梨形。 2. 子宫可分为三部:上端在两侧输卵管子宫口以上的圆凸部分称为子宫底,下端细圆的部分称为子宫颈,为癌的好发部位;底与颈之间的部分称为子宫体。  子宫颈又分为两部:子宫颈伸入阴道内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阴道部;在阴道以上的部分,称为子宫颈阴道上部。  子宫颈与子宫体连接的部位,稍狭细,称为子宫峡,在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期,子宫峡逐渐扩张伸长,形成子宫下段。产科在此剖腹取胎。 3. 子宫的内腔:甚为狭窄,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在子宫体内,称为子宫腔,下部在子宫颈内,为子宫颈管。  子宫腔在额状位呈三角形腔隙,其基底两角通输卵管,尖向下通子宫颈管。  子宫颈管呈梭形,其上口通子宫腔,下口称为子宫口,通阴道。未产妇的子宫口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分娩后,子宫口变成横裂状。子宫口的前、后缘分别称为前唇和后唇,后唇稍长,位置较高。[如图] 4. 子宫的位置: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在膀胱和直肠之间。成年女子,子宫的正常方位是前倾和前屈位。前倾是整个子宫向前倾倒,子宫颈与阴道之间近乎直角。前屈是指子宫底、体比颈更向前倾斜,子宫颈与体之间形成钝角。 5. 子宫的固定装置 ⑴子宫阔韧带 在子宫的两侧,呈额状位。由两层腹膜和结缔组织构成。可限制子宫向侧方移位。 ⑵子宫圆韧带 是一对长条形的圆索,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此韧带是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结构。  它起于子宫外侧缘,输卵管子宫口的前下方。走向前外侧,经过腹股沟管,止于阴阜及大阴唇的皮下。 ⑶子宫主韧带 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连于子宫颈两侧与骨盆壁之间,主要作用是固定子宫颈,防止子宫下垂。 ⑷骶子宫韧带 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起于子宫颈后面,向后绕直肠,固定于骶骨前面。主要作用是维持子宫前屈位。

阴道

1. 位置:前后略扁的肌性管道,连接子宫和外生殖器,阴道的前方邻接膀胱和尿道,后方邻接直肠。 2. 功能:是导入精液、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路。 3. 下端:阴道的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称阴道口。在处女,阴道口周缘有处女膜。 4. 上端:阴道的上端较宽,围绕子宫颈的下部,二者之间的环状腔隙,称为阴道穹。  阴道穹分前、后部及两侧部,后部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仅隔有阴道壁和一层腹膜。当直肠子宫陷凹有积液时,可经阴道后穹穿刺或引流。
女性外生殖器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女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和阴道前庭等
  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女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和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 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其前部有尿道外口,后部有阴道口。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浅沟内,相当于小阴唇中1/3与后1/3交界处,有前庭大腺的开口。
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乳腺叶和输乳管。

会阴

  会阴是指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此区呈菱形。其境界基本同小骨盆下口的界限。由两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可将会阴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尿生殖三角,后部为肛门三角。  会阴深层的主要结构为尿生殖膈和盆膈,两膈共同封闭整个骨盆下口。   1. 尿生殖膈 是封闭尿生殖三角的深层结构。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二层筋膜间的横纹肌构成。  男性有尿道膜部穿过,女子有尿道和阴道穿过。  在男性,围绕尿道膜部的横纹肌是尿道膜部括约肌;在女性,围绕尿道和阴道的横纹肌是尿道阴道括约肌。 2. 盆膈 是封闭肛门三角的深层结构。由盆膈上、下筋膜及二层筋膜间的肛提肌构成。其中央有直肠通过。 3. 坐骨直肠窝(坐骨肛门窝) 成对,位于肛管和坐骨之间,盆膈的下方。其内充填大量脂肪组织,阴部内动脉、静脉和阴部神经等。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疾病的脉诊是在家父的两位朋友身上摸索出来的,记得当时两位叔叔都被我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在当时诊断完后,我想看一下是否可以用脉诊来监视神经的传导。于是便又为两位叔叔边诊脉边以手指顺其疼痛时所经过的位置滑过,结果却是完全正确。以后便以此法来检查,基本上是每诊必验。
神经的传导阻滞的诊断:神经在脉中的指感为似按牛筋的感觉内部充实而有弹性,没有血管的那种空虚感。而神经的传导在指下的感觉如有低电流的感觉又有轻微的刺手感似水流过(近似被低电流击指的感觉)。感觉极其微妙需用心体会。当神经受压时会出现间断性传导。
根据以上的脉诊可以用来判断患者的病痛感觉。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及与其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经传入神经传至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在此对刺激进行整合后再经传出神经传至各效应器。  1.一方面调节和控制体内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相适应,因此,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   2.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大脑皮质高度发展。而人脑作为高级神经活动(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这样人类就远远超越了一般动物的范畴,不仅能适应和认识世界,而且能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
神经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上的方便可从不同角度将其区分。  1.按其位置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图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续。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2.按分布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  它们的中枢部也在脑和脊髓内,而周围部分别称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者都有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种纤维成分。内脏神经除部分独立走行外,皆行于脑神经和脊神经内。  躯体神经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器(骨、骨连结、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运动及感觉。  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躯体感觉神经。  a: 躯体运动(传出)神经:由中枢发出神经分布于骨骼肌,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骨骼肌为效应器。  b: 躯体感觉(传入)神经:分布于皮肤和运动器的感受器,管理它们的感觉。感受器接受周围的感觉冲动后沿传入神经由周围传至中枢。  内脏神经又称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可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  a: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内脏运动神经,根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b: 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内脏,管理内脏的感觉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  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因此,又称神经元。  神经胶质是神经组织的辅助成分,对神经元具有支持、髓鞘形成、修复、代谢物质的传递等作用。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  
1.胞体 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它也是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细胞质内除含一般细胞器外,还有神经元的特殊结构如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2.突起  (1)树突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般较短,反复分支,逐渐变细,形如树枝状。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  (2)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轴突,其长短因神经元而异,短者仅数微米,长者可达1m以上。轴突全长粗细均匀。轴突的功能是将冲动自胞体传出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为轴膜,轴突内的细胞质称轴浆。神经元胞体内合成的蛋白质等可经轴浆运输至末梢。  轴突为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被,或仅为两者之一所包被,则称为神经纤维。大多数轴突末梢都分出许多细支(终未支),每一支的未端呈钮扣状膨大,称终结。
按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图示]  1.假单极神经元  细胞体的位置:细胞体在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  突起的特点:由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离胞体不远处呈“T”形分为两支,一支伸向周围至皮肤、运动器或内脏等处的感受器,称为周围突;另一支进入脑或脊髓,称为中枢突。  神经冲动的传导:感受器接受内、外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沿周围突和中枢突传到中枢。按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向,周围突相当于树突,中枢突相当于轴突。  2.双极神经元  细胞体的位置:此类神经元存在于视网膜、鼻腔粘膜嗅部和前庭蜗器神经节内。  突起的特点:从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是树突,连感受器;另一个是轴突。  3.多极神经元  胞体的位置:主要位于脑和脊髓内,也有部分存在于内脏神经节内。  突起的特点: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是人体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神经元。 按神经元功能之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图示]  1.感觉神经元也称传入神经元,能感受内、外界刺激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上述的假单极神经元和双极神经元属于此类型。其胞体和树突均在周围神经内。  2.运动神经元也称传出神经元,能将冲动自中枢传至效应器(肌、腺体),其胞体位于中枢内,其轴突由中枢出来沿周围神经传出冲动。属多极神经元。  3.联络神经元也称中间神经元,为多极神经元,其胞体和突起皆在中枢内,位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1.突触的概念: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完成功能活动的。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联系的接触点,称为突触synapse[图示]。它们的联系并不连续,仅是互相接触。最多见的突触方式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未梢的终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分别称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此外还有轴轴、树树突触等。  2.电镜下典型的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及突触部位的传导过程:  大部分突触属于化学性突触,即冲动的传递需借化学性的神经递质的作用。电镜下,一个典型的化学性突触包括三部分: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突触前、后部在突触间隙处相对应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前部有密集的突触囊泡,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等)。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部时,突触囊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其融合,形成开口,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性的变化)。
 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十分复杂,但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最简单的反射弧由感觉和运动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而一般的反射弧都在感觉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存有不同数目的联络神经元。  反射弧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反射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图示]  反射弧中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即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常通过一些反射检查协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1.灰质和白质  (1)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2)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2.神经核和神经节  (1)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白质内的灰质块,其内聚集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为神经核。  (2)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神经元胞体集聚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为神经节,如脑、脊神经节。  3.纤维束和神经  (1)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为纤维束或传导束。  (2)神经:在周围神经,神经纤维集合成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集合成一条神经。每条纤维、每个集束和整条神经的周围都包有结缔组织被膜。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1.脊髓的位置  脊髓位于椎管内,成人长约45cm。脊髓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一般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平第3腰椎。
1) 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外包被膜。   (2) 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由脊髓圆锥下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终丝已无神经组织。   (3)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前面正中的沟较深,称为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的沟较浅称后正中沟。前后正中两条纵沟把脊髓分为对称的两半。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的两侧,分别有成对的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   在前、后外侧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丝出入。出前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前根,入后外侧沟的根丝形成31对后根。在后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椎管。
-----------谢谢楼主无私的提供.辛苦了...
-----------楼主谢谢你!你的脉诊方法令人体会不少!好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楼住谢谢您提供脉诊研究心得,很实用,希望能看到后几篇.....您真了不起.......辛苦了....
相关文章
 黄师有没有说望诊?
 大便秘第六十八
 天竺黄丸(《古今医鉴》卷九)
 养身、健康、长寿
 我女儿捏脊后
 半夏药对的临床应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