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脉法精微:《医理大概约说——四诊》---清· 刘止唐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望闻问切捷法

望而知之谓神。如面黄。是伤食。面青。是有邪心术不端。色欲过度。面白。是不知保身。亦是色欲过度。太虚弱了。面黑则色欲过度。肾家太亏。病甚重也。面赤。火甚。如头昏。眼花。眼胀。时时发热。此实火也。如面赤。而又白又青。便是弱症。此当滋阴降火。因人体以治。亦不可祗作实火治。

闻而知之谓圣。声音洪亮。疾病无妨。声哑必死。或寒闭了。亦哑。无妨。声嘶。有痰。声短。元气不足。

问。凡病。问其起居饮食。便知病在何处。此非名医不能问。常医虽问无益。然亦要学习。

切。只要浮沉迟数四大脉。认得真。知道所以然。便好。凡诊法。须以关脉为主。寸多不确。尺亦然。关者。人身将有病。此先不同。诊之者。己之关脉先通。熟察其外所现。以脉合之。莫妙於先能通。次要实。如浮沉便是中部。究在何处。以此关考之方是。脉者是神。此言有理。但犹不尽是。心神要妙。姑以脉之得一二分而已。而人之心不同。戕贼保养。神明所系。人不于此去求。只求诊脉用药。便非。须将此理细究。此可包括摄养之法。病者细心考究。医者求其少误。庶少太病。少夭折也。

心浮洪长。肺浮涩短。肝沉弦长。肾沉滑软。从容而和。脾中和缓。此无病之脉。知无病脉。则知有病脉。每经有偏有衰。即其病危。此亦以四时验之。

心主血脉在内。久审方知。以心有包络也。肺肝肾。惟肾养五脏。脾为中土。又为先天主。五脏非此无以养。脾无以生。故二部土。皆以和缓为贵。

临脉。先平己气。只将中部。即是关脉。细细审。现诊寸诊尺。又还原位多诊。上下皆关所分。只一神。不必拘拘多索。脏腑统于中气。世谓之宗。却不知其为中。中者受天之本。性命在兹。何况区区气化。不由此分。此业医者所以必知道。道即不得于身亦可少误事。凡脉浮沉迟数。分出无数。尚未将真处细指。真在神住。以我神定在此。以病者设身思。有不现是闭。不确是乱。不和是伤。三部中。忽而一样。忽而兼。忽而大变。其人气血大败。亦与世所谓鬼脉同。但加根柢坏耳。此等如何治。中有不现多。未大变大败者。可消补用药。否则不必服药。只劝作善。只以饮食调其胃。多为服米汁与粥。速作善事。使药有灵。即看先服何药。用药施之一二剂。再照脉凭问看者去治。大约效少要告以药误。如寒已宜升提。则不可温。看其脉。中部浮沉多少去定。又有身中现出。有欲现不现者。则再加提药。下面则温药。中属脾胃。后天所本。一一均要趋在此。中有隔阂。用一二味通之。中既有可为力。不患上下之戾。其寒冷重者。非必不可治。但在下焦如何行。寒之由在风。风之由在火。虽虚弱人。断未有无火者。不过微耳。因火生风。仍是外感。久之成内风。小儿之病此。亦是先天太虚。亦是服药不慎。有大罪者。即因此坏命。皆不知培本。散火敛火之故。大人则自戕。人到成童。多少戕贼。先天虽薄。而己气血成全体。夭者为天所罚。不论强弱。而所患常不离。乃是自造现在孽。大学之道不明。医法少真也。

昔在医书中。看有数条。今录出。先将病者祥问。看色之法如何。如五脏各有本色。前人言亦是。不如就气问之。审之。然望色亦有难凭。气血不可以假。至于神。亦可就此求。但须细默己身。恐无以得真也。声可不必论。前贤能治病。多于能相人。今以前三者求之。无患病之遁。声自在内。再有脉症不合。此是重病。而又要下细。恐脉未看真。若有功夫能久静。脉方有凭。今但缓缓求。就浅者多仔细。为人代求神即妙。脏与气化为一。有本末。腑则亦脏所化。不必深求。如十二经络。均以脏分部。其妙在一贯。发之合之。非可易知。二者。人身如己则可治。若太坏。虽仙药亦不灵。此要劝以保养神炁。调气亦一法。教人以此保养亦可。

门人问。人身具太极。而肾中间之穴为命门。一动一静。真阴真阳生焉。然诊脉以左尺为肾。属水为阴。右尺为命门。属火为阳。窃思人身左为阳。右为阴。且其后妊娠脉歌。左疾为男。右疾为女。盖谓阳受气于左。阴受气于右也。似当以左尺候肾之真阳。右尺候肾之真阴矣。未知是否。

七节之前有小心。谓内肾命门也。壬水为阳,癸水为阴。阴阳阖辟。而呼吸以生。气乃行血。精神出焉。诊脉分两尺。正以水有阴阳。相火阴中之阳。肾水阳中之阴。一体一用。互成造化。阴阳二字。变化无端。左右分阴阳。一隅之见耳。其实不尽然。如两目两耳。何分阴阳。左属气。右属血。人身肢体。又不可以阳左阴右分。此造化妙理。即以养气有得知之。

问脉诀以心与小肠为表里。故得候左寸。以肺与大肠为表里。故得候右寸。滑伯仁去。脏腑虽有表里。而部位自有分别。不可以大小肠至下之部。诊在至高之位者。候小肠于左尺。候大肠于右尺。喻嘉言谓小肠当候右尺。大肠当候左尺。未知孰是。

以寻常脉诀为伪者多。朱子亦云然。于是人皆宗之矣。然人身与天地同。一气如环。即五脏。亦非判然不相人。何为有至高至下之分乎。心热移于小肠。便淋闭癃。肺热移于大肠。大便燥结。此症之显然可证者。若膻中胸中。乃虚位。可以候乎。此理之似是而非者。

问一呼一吸为一息。脉来四五至为和平。少而二三至。多而六七至。皆为病脉。且云呼出心与肺。吸出肝与肾。气在呼吸之内。故五至而得胃气。为平脉。窃思诊人之脉。一以审己呼吸。而得至数。一以审脉之有力无力。而查其病属何经。一心而分用之。恐诊脉为时甚暂。无由知其表里阴阳虚实也。

脉名甚多。其实不外浮沉迟数四大脉。多为之名。反眩惑人。前人之谬也。人身呼吸。一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失其平。违其度。而病生焉。凡诊脉。知呼吸之本者几人。能调自身之呼吸者有几。有四诀。非可第以脉定病。即以脉,亦未尝不可。而得至妙者亦希。难矣哉。

问脉诀。浮沉迟数。四大纲脉。又云。肥人脉沉。瘦人脉浮。然伤寒始自太阳经。脉必浮紧。设以肥人染病。诊其脉沉。安知其非伤寒伤风乎。以瘦人而病。诊其脉浮。安知其即伤寒伤风乎。请解。

十二经络。还相为宫。唯伤寒传经。必审之。乃免阴阳二症错认。肥瘦血肉耳。传经是伤寒大端。然亦不可太拘。譬如受在膀胱。此是阳分。而阴太亏者。则入阴分矣。又阴不藏。乃归阳不藏。要在敛阴。不得专在表阳。总之。阴阳不可太分。仲景岂能详言。须会到其理方是。

寒久为热。亦不尽然。试看疟疾。有阴多久而不愈者。仍是寒留在中。若热则属阳。易为散出矣。凡阴盛闭阳均如此。

人迎气口。强为分别。要不过三关之理。不必拘执。至内伤外寒亦不在此分辨。如内伤外感。皆头痛。时痛时止者。内伤也。长痛则外感。热从内泛者。内伤也。否则外感。寒见火加衣而减者。内伤也。否则外感。要以形色起居脉理证之。即脉名。亦甚多。不外浮沉迟数四者。初学入手。记名人之方。及药性。又分阴阳。审虚实。为要。

人身内养不足。元气虚而疠气乘之。发于四时者不同。寒热偏胜之端不同也。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问而知其气。望而知其色。闻而知其声。诊视非一处。病情非一端。望闻问切。交尽其术。而察其生死。分而治之。盖古之医者。皆明于阴阳造化之理。达于人情物理之全。而后神明其术。今但以四脉言之。水火之所以济。与溺窍精窍食喉气喉。前贤俱不敢明言。以其为人之妙。即天地之机也。何必拘拘以求。亦知其理通脏腑而已。
相关文章
 四疔散(《类证治裁》卷八)
 《证类本草》
 20091115阅素灵老师杂谈病案
 脐疗
 睡眠过多
 肝肾兼资汤(《傅青主男女科》。)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