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针灸拔罐:失传千年的“络、谿、谷”三套针穴——来自道家秘藉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本帖最后由 我是游客 于 2011/3/17 17:14 编辑 www.med126.com


几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道人,针灸术很厉害,取穴少,穴位亦奇。所用穴位与现代医家通用的迥然不同,但疗效很好。但就是他一般不出手给病人针灸。经过了解,他针灸用的是《黄帝内经》中的“络”穴。《黄帝内经》最晚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古医术的精华。《内经》记载人身经脉有四套体系,即“经、络、谿、谷”,这四个系统的经脉经纬人身阴阳,使荣卫气血上下浇灌,共同护卫人体健康。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现在得以传承下来的仅存“经”的一个系统,即通常所称的“经络”三百六十穴。其他三套系统“络、谿、谷”的720个穴位及其应用理论在传承流变中湮没无迹了。而现代医书上人各自秘的某些“奇穴”,其实就是化源于“络、谿、谷”系统中的某些穴位,只是人不知其端。有幸的是,上古经络学的薪火得以在民间保存着她的余脉,这位道士从他师门那里继承了上古针灸术,就包含“络、谿、谷”三套经脉体系。为了不使上古秘术再次失传,道人现在已将“络、谿、谷”三套体系公之于众,使这套秘传千年的上古针法得以再现人间。


感慨现在中医学习者茫昧于所学之无门无径,也为了中华传统文华不至在我辈手中湮灭,我现将道人公布出来的部分经文转帖在这里。我的电邮是chenseen#gmail。com ,与同学者共进!






經曰:絡三百六十五穴,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气竭血著。肉之大會爲谷,肉小爲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气。邪溢气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爲膿。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爲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內爲骨痺,外爲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yin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灋相同。經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气(气火)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脈,並住於絡,傳注十二經絡脈,非獨十六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經穴三百六十有五,絡俞三百六十五穴,及谿穀三百六十有五,計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故經穴之與孫絡穴別矣,然其谿穀之穀穴,從乎肌理也。


經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運也。絡之穴三百六十有五,之所以主其傳也。谿之位一百二十有五,營其筋肌也。穀之竅二百四十有奇,之所以澤其筋骨也。


鍼道維生之衷矣。故經病者調之以絡,絡病者調之以谿。血病者調之以經,气病者調之以穀。氣血之病也,調之於谿穀。

經曰:經者,動气之徑也。絡者經脈之偶也。谿者經絡節持之驛也。穀者筋骨气脈經之彙也。故經有其穴,絡有其竅,谿有其脈,穀有其空是也。經,輸也。絡,注也。谿,交也。穀,合也。故經有十三,奇之有八,絡有十六,谿有十四,穀之有七。十四谿者,肌肉筋經之隙也,尺脛,肱股,腰渺(月少),脊頸肌分肉腠及經絡諸穴。谷者,气節之會也,部有七。踝,腕,肘尺,肘肱,膝脛,膝股,少腹之下極。


督之絡者,起於骶閭之角而終於椎上,自中傍開半目。左右各一十有八穴,主陽神志久疾。其穴在脊節,名曰百勞刺。

骨之絡者,起於骶閭之翼而終於髃,兩傍各開一目,左右二十有三穴,主勞異怪。其穴在脊翼節中,名曰俠脊刺。


膀胱足太陽之絡,起於腦中,出瘂門而終於承扶,自中傍開一叩,左右各二十有三穴,主背脇臟腑。其穴在背絫外肋横結處,名曰鈹風刺。


膽足少陽之絡,起於風池循胛 環而下緲(月少)至股際;上自中傍開一握。其一支自五樞京門而上,循肋至鳩尾。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損傷勞苦。其穴在胛肋緲(月少)髂中,名曰紴腁刺。


肺手太陰之絡,起於中府,出俞環胛而循,支者橫貫中府自經而下,絡於大腸者左右各六穴,循經前而下者九穴。主風寒時疫,癳癧勞嗽。


肝足厥陰之絡,起於本臟,自期門循季脇端,環肋內陷上膻中,尋膈入背俞會於杼,直上者貫翳會人迎,其支自大敦循經前而上,至期門而終。上者左右各二十有六穴,下者左右各十有一穴。主氣血男女。


心手少陰之絡,起於心中,下絡小腸。循脇而上,自極泉橫貫胛內過俞,自天宗循頸上入腦。循經前而下會於勞宮。上者九穴,下者十有七穴,主動靜血脈。


脾足太陰之絡,起於脾中,循脇環撓經而下,回曲骨貫箕門,循膝會陰陵上,下魚至邱,環踝而散。上者十有八穴,下者十七穴,主抑鬱積滯婦腸。


腎足少陰之絡,起於腎中,下絡膀胱,臍上俠少陰,侠臍而界陽明,下坤谷俠太陰。三環相交,叩叩於腹。左右各二十有四穴,至橫循經前而下跟。左右各七穴,主虛損勞弱,腰股腫脹。


九陽之絡,起於彊間,循紋至顱厭,過耳前空關至牖、井、外髎垣,環七椎間。自間至牖各十有一穴,下者各十有七穴,主諸風神志。


任之絡,起於承浆;下突翼中,終於下極,自中傍開一目。左右各二十有五穴,主陰血積滯。


沖之絡,起於陰骶中,撓陰器,循气沖、腹結气海、天樞外直上至血俞脾樞,會鳩尾、自傍半目上行、挾突喉、會承漿環唇交水溝、迎香過目散腦中。左右各十有九穴,主臟腑鬱滯。其穴不內,名曰倚刺。


陽明手大膓之絡,起與大膓;自本腑上絡肺至突端。出陽關至俞、循六陰環骨至橫端上脇。其支者自俞側直下循髎;本絡穴左右各一十有七穴,主二陰腹腰。


胞之絡,起於腎臟,出關元中極間;上絡神闕,其支者自气海循太乙入肝,自肝循帶外下行五樞,至生气橫行生門天鍚入胞係。左右各六穴,主男女生成。其穴循經肌間,其鍼深淺以知度,故曰淵刺。


胃之絡起於中脘,上行膻中,綻鳩端內循而環,歴章門,至太乙入胃係。左右各十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


六陰之絡起於气俞,循髎側至會陽,歴四俞至關俞,循髂脊內緣至二沖上,下循會陰,貫气水穴間。左右各十有八穴,本經有八。主癃閉,瘕疝,痿痺,血气(气火)諸疾。其穴去經皆五分臀肌中,名曰颰腱刺。



絡者,網也。絡於十二經,合其經脈筋肌者也。經之爲幹,絡之爲枝,谿之爲莖,穀之爲葉。本爲一元之體也,運用豈有二般?故經之所以通滯者也,絡之所以消積者也;谿之所以袪瘀者也,穀之所以化气(气火)者也。


絡脈者,一十有六。膻中手厥陰伏其絡,倚於心與九陽也。小膓手太陽伏其絡,倚於腎與胞也。何謂也?其爲玄牝之府故耳,始生气之從來也。


故督之絡於脊椎隙間者,气閫骨也。其自骶閭而始,直行而上者,終於椎上合風府。其合臟腑,其主神志气力,爲骨舆陽道之督導矣。故絡其俞十有八穴,骶閭至脊中六穴,名曰六合,脇脘諸气,脊以上十一穴,名曰十一關,主臟諸气痛也。


故骨之絡脊翼上突者,骨之生導气機也。是以起骶閭之翼,而終於椎上,上合彊間。其支者,合於風池。其合气於臟腑,其主機動,其爲閫,爲諸勞諸傷諸气之彙也。故絡其俞二十有六穴,主百勞諸損傷,故其名曰百勞刺。上治上,下治下。刺五分,灸以年爲壯。


故膀胱足太陽之絡,始於腦中,自瘂門上出而下至肩中俞。其支絡天髎,自肩井而散。其絡自肩中俞直下。經急風,气輸,熱俞,心機,智關,督關,膈門,气屈,肝育,陽俞,垣宫,滎門,無邪,水宫,元門,後倉,子彊,陽光,水储,自宴,五馬,環止,絡泉,横絡會陽,上絡秩邉,下走承扶而終也。其穴二十有三,所過八穴,主頭項背,臟腑熱,脇弩痛。陽宫垣俞二穴不可刺,夏刺則即日死,春刺失精,冬刺水枯。下治上,上治下。刺五分,灸七痏。


膽足少陽之絡,始於風池,循肩俞,經天髎傍五分翼熮穴,背儝,魄門,膏肓俞,僂風,息痛,(病頭員)門,結气,臃門,死户,勞俞,厭气,僂宫,(凥兀)户,尻俞,臀關會於環跳。其支者,自五樞,結气,腹滎,歷京門,上季脇,循肋外而上,天合,端門,龢陽,木宫,膽舍,胃倉,厭气,會於鳩尾。又支者,自日月循於缕風。其絡穴二十有五,所過十穴,主弦脹。气满不得食,腹痛如豁。忌直刺,灸五七壯。


肺手太陰之絡,始於中府,從肺繫出膈俞,經譩譆,魄關,气門,少泉。循太陽絡之熱俞,气輸,急風,至厭肩,會雲門,上交息肩,袪風,俠天府而下,歴嗌满,尺關,气屈,終於列缺。支者自肺繫,出俞府,气户直下,逆满,膺俞,太宴,雲宫,噫满,倂不容,承满,木宫,膽舍,天樞,終於蘭門。本絡十五穴,所倂十四穴,主气满不得息,逆嗌不食,脘满背閫痛。本絡勿直,灸三七壯。


肝厥陰之絡,始於本臟。繫期門,金火木水土,五宫五穴至季端,循脇内陷天焦穴上行,石满,星垣,脾樞,血愈,離气,天燥,厭門,食關,天鉞,入膻中。又支者,自章門後五分曲脇而上者一十二穴,天剛,地怒,人怨,志滯,姑妄,意會,肓髎,烏蒙,户牖,天怨,赤宫,天淵,經大包傍上極泉。其循經前而上者,始蠡溝前上行,天鬭,气承,疝門,交太陰經,撅都,蠱舍,温市,會曲泉,血府,幽都,串陰器,上氣街,交太陰陽明,至水满,地癉,疉門,會章門。本絡三十七穴,所交六穴,主蠱脹瘕疝,滿不得食,陰陽二痿,目弦頭晕嘔嗌者。


心手少陰之络,始於心中,出乎靈墟内三分之本主,下循九衢,雲端,交三經過期門,日月間至神營,下長街,域間,宇門,急腹入絡小膓。其上者自神營,玉都,天荒,天蒼,會極泉。貫内胛絡俞,會天宗,秉風,肩井,天牎,入舌繫嗌,支者自天宗會於腦。循經前而下者,内肱,扶正,亢陽,上榮,天官,極曲,貙邪,臍满,脘會,膺淵,郄中,咸炅,胃都,通滎,腕中,天闕,精極,會少府絡勞宫,與小指次指出其端。本絡二十有六穴,所過十有三穴,心胷脘腹。


脾足太陰之絡,始於本臟,出上繫,當乳根步廊下於鳩尾平處,名曰中峊。自中峊,液井,引緃,天衡,會於大包,入寅溟,肺墟,蒙光而下,倚陽,相使,青菀,厭會,中樞,太葆,谷關,天寐,從星,流光,動風至带脈後一寸,下入承尻,環樞,從承,坤谷,於沖門下一寸沖會過經,循之下。經炅門,爽光,胞會,高榘,榮髖,鹤膝,蛇目,入陰陵泉,上機,五疝,下機,秘關,緃谷,入三陰交環踝而散。本穴三十有五,所過四穴,主情抑志鬱,臟腑積滯,婦膓結瘕流疝。


腎足少陰之絡,起於本臟,下絡膀胱,自膜而上,出建裏下五分之陽宗穴,陽明,三陰,八會,聽門,牙關,於肓俞上五分之少抉,交闕會中,左走右,右走左,入肓俞,肩門,息肩,於外陵上五分取中肱,五正,肘关,曲雲,水道上五分屈脇,會气穴,交關元,左走右,右走左。走水道,(凥兀)關,精宫(子戶),歸來,大赫,交中極,左走右,右走左。急气,腹直,飍裏,縚頂,舍次,沖次,靈交,過陰廉。至溺矢俞循經而下,吢吕,古光,合陰谷,陽邱,鯤陽,脬佑,溺陽,合复溜,走太鐘,水泉而散。本絡三十一穴,所過十五穴,主諸虚損,勞弱,腰股腫脹,足膝不利。


九陽之絡,起於彊間,循風癯,天羅,陽空,一陽,寂天,至束,炅陽,過縣顱,下厭眦,外髎會,(風劦)風,頷俞,經天牖,池下寸半之頸俞,剛風,痙癎,痙風,歴肩井,承彊,至肩中俞,急風,气輸,熱俞,風關,气會,命營交至陽,於至陽靈臺間一口寸尋神府,上靈臺,延骨絡上行,於神道身柱間尋逆天俞上直,清靈,气緃,天池,意怡,宴椎,行風,上會風府入腦間。本絡二十有八穴,所過十有一穴。主諸風癎痙,厥逆不用,神恖恍惚息寐弗力。


任脈之絡,始於承漿,傍開一目下循,終於下極。從孔厭,俠嗌,喉絡,天突翼,以下九膺九穴至鳩尾下翼,翼以下八宫六穴至神闕翼,以下下元六龢至下極俞者,本絡俞二十有五,其主陰血腹膓,玄牝寒熱血癥。所過有九穴,主氣滿厭食,嗌逆浮虚,諸邪妄行不歸。


沖脈之絡,起於陰極之會裏前導中,俠會,囊邸,走气沖,疝俞,自中傍開二寸半循根柢,精宫,腹五里,精舍,三合,仳樞,齑端,靈醓,祭壇,循脾樞,血愈,會鳩尾,嗌門,自中傍開半目上行,陷突,膻會,明堂,紫宛,重雲,寶蓋,挟突喉,會承漿環唇,交水溝,迎香,過目散腦中。本絡一十有九穴,所過七穴,主臟腑鬱滯,犇豚嗌噫。


陽明手大膓之絡,起於大膓,絡於肺間心突中上天突,自大膓出陽關至本俞,環尻骨端循六陰絡之五衟,四窬,平蹊,步常,步恒,鹤翅,絡气街,環尻端下寸半走無名六穴至气街,自鹤翅上行,走(皮丸)(月少),带脉,气弩,腋眇,臂緃,倂巨骨,散於天鼎。其支者自本俞外五分之爡筋下行,寅洩,還陽,聚痍,七塞,閫關,至極底入膓中。本絡俞一十七穴,所過一十有三穴,主嗌乾气痛,二便腰腹。


胞之絡起於腎臟,出關元中極間之靈彙,自任脈上行神闕,其支者,自气海,中注,俞,天樞,滑肉門,太乙入絡於肝,自肝下循五樞五穴,至生气,鎬陽,元宫,生門,天錫,絡胞中(男子曰元田宫)。本經六穴,所過一十有五穴,主男女生成氣血之事。


胃足陽明之絡,繫於脾,出中脘,沿沖脉任絡上行膻中。出鳩突,膨鬆,脘元,吅門,焭气,龍門,稽水,歴章門,絡带脉,循脾葏,太乙入胃繫,出膜絡脾。其支者,自脾葏,沿大横,腹結,府舍,冲門,從陽明之外而下行,巽户,沓泣,伏風,承髀,陽全,臨關,承气,膝兑,鹤隘,脘宿,愈膓,胷舍,經豐隆,肺門,達解谿而散。本絡俞二十有一穴,所過九穴,主反胃嗝噫,食不下。胷中满悶,滯利水洩。


六陰之絡者,地氣之絡也。走關俞,腰俞,會陽,長彊,循五衟,四窬,平蹊,步常,步恒,鹤翅,絡冲門,气街,下循會陰,絡二陰。本俞有八穴,所絡十穴。主癃閉痿痺,女子諸病。










-----------现在正在努力学习经络走向什么的基础知识,看起来很比较费劲,先谢谢了
-----------记得看过一位得道道士说通过内观搞清楚了经脉,不知道和这个有无冲突。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内观也应该发现不是?
-----------回复 黄昏暗暗512 的帖子

可是有内观功力的万里无一   还是这样直观   LZ又做了一件善事
-----------所谓的偏奇都是我们一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中医文化保罗万象,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沧海一粟而已。古人智慧的结晶不能悉数传承,实在遗憾!
-----------出自三申道长公布的《黄帝内经》,感兴趣的可到以下网址下载。http://www。med126。com/forum/thread-114826-1-1.html
-----------邮箱没密码进不了
-----------上古在人自身的研究上的智慧远远超出现在。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没有系统学习,不敢用也
-----------
autoshania 发表于 2011/4/12 14:55
上古在人自身的研究上的智慧远远超出现在。这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

对于上古智慧的继承和发扬上,我们一直在退步,道家修行是不可能出现老子那样高度的人了,
相关文章
 鹿角散(《魏氏家藏方》卷十。)
 祛风丸(《玉机微义》卷四十引易老方。)
 儿子发烧了
 大椎
 2.磨翳水
 两位黄先生与我的2007-----网友作品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