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枳实与枳壳区别【转帖】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枳壳枳实类药材的品种考证和资源应用的调查研究※
  蔡逸平         曹 岚 范崔生
(浙江省宁波市药检所 宁波315000)  (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关键词 枳壳 枳实 品种考证 资源应用 调查研究
  枳壳、枳实为常用中药,来源于芸香桔属( Cit rus L ) 多种植物及枸橘属( PoncirusRaf) 枸橘Poncirus t rifoliata Raf 的未成熟果实或幼果。枳壳、枳实类药材药用历史悠久,来源复杂。本文对其品种考证和资源应用作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药用源流及品种考证
111  在历代本草中的记载 枳壳、枳实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周礼》有“橘逾淮而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的记载,此外《禹贡》、《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也有记载。枳壳、枳实类药材以枳实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唐本草》云:“谨案枳实,日干乃得,阴便湿烂。用当去核及中瓤乃佳??若称枳实,须合核瓤用者,殊不然也,误矣。”由此可见唐代所用的枳实,实际上是后世所称的枳壳。到宋·《开宝本草》才正式分枳壳、枳实,另立枳壳一条,作者掌禹锡是根据唐·甄权所著的《药性论》而提出了枳壳的名称,并说明“此与枳实主疗稍别,特列此条”。寇宗?《本草衍义》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并认为枳实“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宋代苏颂《图经本草》中只有枳实的形态描写,而无枳壳的形态描写,说“文具枳实条下”,亦说明枳壳、枳实源于同一植物。苏颂又说:“今洛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商州者为佳??七月、八月采者为实, 九月、十月采者为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枳乃木名?实乃其子,故曰枳实,后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为枳壳。”根据本草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宋以前只有枳实之名,宋以后称大者为枳壳,小者为枳实,两者为同一种植物的成熟程度不同的果实。
112  原植物的考证 正品枳壳、枳实的原植物问题自古以来就比较复杂。《山海经》云:“北徽之山多枳。”后汉冯衍显志赋:“犍六枳而为篱兮。”晋·潘岳间居赋:“长杨映治,芳枳树篱。”唐·进士朱庆馀诗云:“只因愈疾味偏佳,若教尽乞人人与,采尽商州枳壳花。”唐·简州刺史雍陶的《城西访友别墅》诗云:“澧水桥西小径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苍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宋·陆游诗云:“傍篱丛枳寒犹绿,远舍流泉夜有声。”以上均有枳的栽种及作绿篱用的记载。从现代看来,柑橘类植物用作绿篱者以枸橘最为适宜,与目前常作绿篱的枸橘Poncirust rifoliata Raf 亦相一致,故宋代以前的药用枳实应为现代来源于枸橘的绿衣枳壳、枳实。在历代本草著作中,皆以商州、汝州产的枳壳及成州所产的枳实为正品。《神农本草经》、唐·《新修本草》曰:“枳实产河内。”《开宝本草》说:“枳壳产于商州(今陕西商县) 。”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亦记载汝州枳壳、成州枳实,并附插图,为三数复叶。《图经本草》曰:“枳实,生河内川泽,枳壳,生商州川谷。”还绘有成州(甘肃成县) 枳实和汝州(河南临汝) 枳壳两图。究其产区的地理位置,其纬度约为北纬33°8′~34°2′,而柑枳属植物多分布在秦岭南坡以南,不论古今,只有枳属枸橘的自然分布达到上述纬度。从宋代本草中成州枳实、汝州枳壳原植物图看,所绘的叶片均为三出复叶,且上部枝条扁平光秃,具有较长大的扁刺,这都是枸橘的独特形态和生态特点。我们可以确定,直到宋代,正品枳壳、枳实的来源应为枸橘。《图经本草》对枳壳药材的描述:“今医家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本草纲目》将枸橘与枳明确区分,枸橘的释名为臭橘,枳的释名为枳实、枳壳,认为枸橘之果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从所附原植物图分析,枸橘似现代的植物枸橘Poncirus t rifoliata Raf ,枳则为单身复叶的柑桔属植物,类似于现代的酸橙。由此我们可推断:在宋代与明代之间,正品枳壳、枳实的原植物来源发生了变化,宋代以前为枸橘,到明代及以后则转为酸橙等柑桔类植物。造成这种变迁的原因,是随着主产地南移所含的植物种的变更。以酸橙类作为正品枳壳、枳实的正品药材来源,是枸橘枳壳、枳实的产量小,不适应大量的药用需求,需另寻找用品,而酸橙枳壳个大肉厚,香气浓,且较其它种枳壳在药材质量、产量、栽培上为优,尤其以临床疗效佳而更占优势,被视为正品。相反,被视为臭橘的枸橘的药材则逐渐降为枳壳、枳实的伪品了。现代对枳实、枳壳亦作了很多考证。1933年,日本人田中长三郎在他的《柑橘の研究》[1 ]中考证了1159 年《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称《绍兴本草》) ,认为所记载的“汝州枳壳”是枸橘, 而成州枳实则是宜昌橙Cit rusichangensis Swngle 。叶橘泉指出:“枳之原植物,征诸古代记载以及现代植物分类学诸书为枸橘,但现在供药用的枳实已非此植物之果实。”[2] 《中药志》曰:“枳实大致说来,在明代以前主要用枳,明代以后则主要为柑桔属植物。”关于枳实、枳壳的产季,公元前二世纪东汉崔是撰的《四民月令》记有“九月九日收枳实”。《吴普本草》及《图经本草》谓枳实:“九月、十月采,阴干。”而到唐代,枳实的产季发生了变化,唐·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提出:“本经采实用九月、十月,不如七月、八月,既厚且辛。”认为七、八月采的质量好,这与现今枳壳的采季在大暑前后近乎一致。
2  资源应用的调查
2.1  药用资源及其分布的调查 柑桔属有记载的植物约20 种,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及热带地区。我国有14 种,其中11 种为原产我国并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该属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其中以长江流域各省区以及华南的资源最为丰富。柑桔属植物用作枳壳、枳实入药的种类主要有7 种。
2.1.1  酸橙Citrus aurantiun L :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江西、浙江、四川、湖南等省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多见。以江西、四川、湖南等省栽培面积大,产量高。由于种植历史较长,经过不断选择,产生了许多栽培变种,如代代花C. aurantium″Daidai″、朱栾C.aurantium″Chuluan″、黄皮酸橙C. aurantium″Huangpi″、塘橙C. aurantium″Tangcheng″。
2.1.2  香圆C. Wilsonii Tanaka :陕西、甘肃、湖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区多有载培。
2.1.3  甜橙C. sinensis Osbeck :广泛栽培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以四川、湖北、江西、浙江、广东等省的栽培量最大。
2.1.4  C. grandis Osbeck (L) : 广泛栽培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以四川、湖北、江西、浙江、广东等省的栽培量最大。
2.1.5  橙C. junos Sieb. ex Tanaka :为一野生种类,分布于陕西、甘肃省南部,湖北、湖南省西部,广西北部,云南、贵州以及四川东部地区。亦有少量栽培于宅边及山坡地带者。
2.1.6  红河橙C. hongheensis Y. L. D. L :分布于云南南部,为大翼橙亚属的一个新种,叶荫民等[13 ]于1974 年在云南红河县发现,当地习用其未成熟果实作枳壳入药。
2.1.7  宜昌橙C. ichangensis Swingle :分布区域与蟹橙接近,亦为大翼橙亚属的一个野生种,以施文格(W1T1Swingle) 根据1913 年在宜昌兴山县采集的标本确定的新种。此外枸橘属枸橘亦为枳壳、枳实类药材植物来源之一,该种原产我国,别名枳,分布于亚热带到温带。我国北至河北、山东,南至广东、广西均有分布。华中地区多有栽培。除果实供药用外,还作绿篱或柑桔类的砧木用。
2.2  商品药材及其产地的调查
2.1.1  江枳壳(实) 、川枳壳(实) 、湘枳壳(实) :原植物为酸橙的栽培品,分别主产于江西清江、新干,四川江津、綦江,湖南沅江。江西产枳实按大小及采收时间不同分鸡眼、鹅眼、小片、中片、大片5 档。枳实产于四川、湖南2 省者大小混同供药用。江枳壳:呈半球形,直径3.5~5cm ,外皮略粗糙,青绿色,口面反卷,呈典型的“翻肚如盆口唇状”。川枳壳:直径3~5 cm ,外皮略粗糙,黄绿色至棕黄色,口面略呈反卷状。湘枳壳:大小、外观与川枳壳相似,但皮薄,口面仅略呈反卷,香气较淡。酸橙及其栽培变种为枳壳、枳实商品药材的大宗来源。
2.2.2  香圆枳壳:原植物为香圆,主产陕西汉中、安康地区。主销本省,部分销至广东、山东、河南、上海等地。药材呈半球形,直径4~7 cm。外皮灰绿色或绿褐色,无毛,常有棕黄色斑块,顶端具“金钱环”,皮厚,口面反卷,质较松泡。
2.2.3  甜橙枳实:又称广柑枳实,原植物为甜橙,产四川江津、贵州、广东等省。药材呈圆球形或半球形,直径1~2.5 cm。表面棕绿色或棕色,较细致,散有众多小油点,基部具圆盘状果柄痕或点状突起的花柱基痕。
2.2.4  柚枳壳:为柚的幼果,长江流域各省及南方各省区均有产,常混杂于正品枳壳药材中。
2.2.5  蟹橙枳壳:原植物为蟹橙,主产于湖南、湖北西部,陕西、甘肃、云南、贵州部分地区,药材半球形,直径215~4 cm ,外皮青绿色,皮薄,有特殊香气。
2.2.6  红河枳壳:原植物为红河橙,产于云南南部。药材呈半球形,直径3~5. 5 cm ,外皮黄棕色,具稀疏、大而突起的油点,皮厚,口面不反卷至内卷,具较浓郁香气。
2.2.7  宜昌橙枳壳:原植物为宜昌橙,产湖北、四川。药材近半球形,直径2.5~4 cm ,表面黄绿色,皮极薄,口面平坦。
2.2.8  建枳壳(绿衣枳壳) :原植物为枸橘,产福建省,销广东、广西,并出口。药材呈半球形,直径2.5~3 cm ,外皮灰绿或黄绿色,被细柔毛,口面不反卷,皮略薄。
参考文献
1  田中长三郎1 柑橘の研究1 东京:养贤堂版,1936175~76
2  叶橘泉1 江苏中医,1959 (5) :19
3  叶荫民1 植物分类学报,1976 ,14 (1) :57~59
(收稿日期:1998208203)
转自;http://blog.163。com/zhihong_zhao@126/blog/static/473632372009102261718760/
-----------.《梦溪笔谈》: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故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主疗各有所宜,遂别出枳壳一条,以附枳实之后。然两条主疗,亦相出入。

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本草》中枳实主疗,便是枳壳主疗,后人既别出枳壳条,便合于枳实条内摘出枳壳主疗,别为一条;旧条内只合留枳实主疗。后人以《神农本经》,不敢摘破,不免两条相犯,互有出入。予按《神农本经》枳实条内称,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安胃气,止溏泄,明目,尽是枳壳之功,皆当摘入枳壳条。

后来别见主疗,如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瘤结,胸胁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止痛之类,皆附益之,只为枳壳条。旧枳实条内称,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皆是枳实之功,宜存于本条,别有主疗亦附益之可也。如此,二条始分,各见所主,不至甚相乱。
相关文章
 拈痛散(《普济方》卷三三五。)
 微博面孔刘维忠:让老百姓看一看
 大黄膏丸(《医方类聚》卷二五五引《医林方
 罂粟壳
 龋齿
 产妇忌慎法六首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