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中药的玄机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药和西药重要的一个区别是中药取材于自然界,而西药则需要经过化学提纯。取材于自然界的中药品类众多,各种药材的搭配,各种性味的组合,各种炮制方法的不同,季节、产地、花叶根茎的不同,使得研究中药如同研究历史、研究人物、研究社会一样,具有强烈的辩证性,有着追求真理的意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弥纶天地之道”。

中西药根源不同

宋以后,有不少读书人开始研究中医、中药,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医道与天道相通,一些医家也提出了“医非小道”。当然,最重要的是它是天然的,还很便宜,很受老百姓的欢迎。过去,一般人都能知道几味有效的中药单方,在偏僻的地区,人们也口耳相传着一些草药知识。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主要应用的也是天然植物药物。西药则不同,它是现代物理、化学、生物等发展之后的产物,其思维方式是对抗性治疗,故要经过高温、高压,加上催化剂的作用,从矿物、动植物里提取有效成分,性质单一而猛烈,毒副作用大。一味西药,不管是北京的,还是纽约的,药性和效果没有两样。而开发一种西药动辄上亿美元,使得看病吃药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事情。

人工比不了自然

自然比起一些科学家来,似乎更懂得怎样养护人体,它那成分复杂的性味保证了人体中的多种需要。如果人们能比较一下各种水果里边的甜和人工提取之后的糖的甜,就能发觉人工的甜只有味觉功能,而各种水果里边的甜则蕴含着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成分。所以中国人认为食物就是药物,药食不分家,重保养,重整体。回忆小时候为了预防传染病而喝的麻藤汤,浓浓的清香之下,藏着一股暗甜,把熬煮过的根块一丝丝地撕下,放到嘴里慢慢咀嚼,也是一桩美味。还有一些草药单方也很有效,我记得专长在山石旁的一种小叶片,背阳的一面有层金黄色毛茸茸的细粉,把它刮下来,止血的效果奇佳。

中药不宜西药化

科学背景下的西医,不具备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不了中医中药,认为中药没有特效,把中药当成保健品,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无可厚非。但作为国内的一些专家们,也走上了中药西药化的道路,对黄芪麻黄等中药进行提纯。老中医们举例说指出其弊:比如说麻黄,我国古方多用以发汗,用以治喘,富含二十多种生物碱,对高血压病人是适用的,但是西医经过提纯的麻皇素,只有一两种生物碱,对高血压病人就不适用了。黄芪是中医学常用的补气良药,西药的研究方法对黄芪的药理进行研究,经过化学提纯、结构分析、提取物动物实验等,最后结论是黄芪有降血压作用。结果几斤甚至几十斤黄芪提取物的降血压作用,还不如一片西药胍乙腚见效快。所以研究只能得到如下结论:黄芪毫无用处。被称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之作的“青蒿素”,已不具备中药的性能,不能参与中药处方的配伍,也不再是中药。

人与自然重和谐

庄子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中药里渗透了中国文化的玄机,与文化息息相关,像“阴阳平衡”、“天生一病,必生一药除之”、读书作画“无非是药”等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整体的和谐,回归人的本真状态。科学把整体还原为部分,强调“分”,破坏整体生命的活泼生机,病人如同实验室里的显微镜下的一个细胞,科学的价值成就了,生命的神圣感失去了,可谓“其成也,毁也”。
-----------言之有理。
-----------中药,脱离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则中药不中
-----------阴阳之道,自然之理。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中药有生命,西药无生命。
-----------痛哉矣
-----------中药重在其气味的阴阳五行特性,而不在所谓的营养素。任何不以中医药阴阳五行为指导的,都不能称为中医药,读者请辩之。
-----------学习了。
-----------受教了,谢谢
相关文章
 证治准绳类方 积聚 上课笔记
 心气虚证
 自学是从理论还是经典开始??
 白附汤(《嵩崖尊生》卷六)
 是她让中医走出国门
 脑供血不足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