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高血压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hypertension
拚音 GAOXUEYA
别名 中医:风眩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循环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高血压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①原发性高血压亦称高血压病,是指病因尚未明确,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约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主要是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所致,血容量与心输出量的增高则为次要因素。②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表现,如见于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主动脉缩窄性病变(上肢血压增高而下肢血压降低)等。 此外,还有一种收缩期高血压,是指收缩压高于正常,但舒张压正常或低于正常,因而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以上主要由于心搏量增加,后者尚有主动脉血液返流),体循环动静脉瘘、动脉导等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以上主要由于心搏量增加,且有自左向右分流),原因不明的高动力循环状态等,也属于继发性高血压。
中医释名 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中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据50年代的调查为2.24%—7.44%;60年代的调查为3.4%—7.3%;70年代初的调查为3.51%—10.27%。1979年用新的诊断标准调查,患病率低的地区仅0.34%—1.53%,高的地区10.04%—11.50%,高原地区有达19.14%者。其他国家患病率为8%—18%。
发病机理 当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时,血压增高,其中收缩压增高尤其明显,因而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增大;反之,则血压下降。当心率增快时,舒张压可增高而脉压减小;而心率减慢时,收缩压可增高,脉压增大。当循环血量不足时,血压下降。主动脉硬化,动脉壁顺应性降低时,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周围小动脉收缩,或血液粘度增加.以致周围阻力增高时,血压增高,其中舒张压增高更为显著。
中医病机 风眩指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使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
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18.66 kPa或以下,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11.99 kPa或以下。
高血压(成人):收缩压21.33 kPa或以上,和(或)舒张压12.66 kPa或以上。
临界性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正常与高血压之间。
过去中国以舒张压超过11.99 kPa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依据。在1979年召开的心血管病流行学及人群防治科研工作汇报讨论会上,修订的血压测量方法和高血压诊断标准规定:①测量血压前应休息15 min,测坐位右臂血压,反覆测量几次,直至血压值相对稳定为准。舒张压以声音消失为准(个别声音持续不消失者,可采用变音时数值)。判断血压升高须经非同日另次核实或3次检查中有2次达到上述标准,才能确定。非同日检查确有困难时,亦可同日间隔1h以上复查核实。②收缩压等于或高于21.33 kPa,舒张压等于或高于12.66 kPa,两者有一项经核实即可确诊高血压。舒张压高于11.99 kPa而低于12.66 kPa,或收缩压高于18.66 kPa而低于21.33kPa,定为临界高血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③过去有高血压史,长期(3个月以上)未经治疗,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不列为高血压;如一向服药治疗而此次检查血压正常者,仍列为高血压。有疑问者可在停药1个月后复查再作判断。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以中老年发病为多。起病一般较缓慢。可有家族史。
2.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头重脚轻感,常伴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
3.面赤,血压增高,成人高于21.3/12.7kPa(160/95mmHg)。
4.能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如风水、肾水、厥(真)头痛等所致血压增高者。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厥[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痛,面白汗出,恶心呕吐,血压显著升高等,其症状较风眩严重而凶险。
2.虚眩:临床表现以眩晕,疲乏,脉弱等为主,血压不高反低。
3.耳眩晕:多为突发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耳鸣,水平性眼球震颤,血压多在正常范围。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参见“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条。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湿中阻证: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法湿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木,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滋补肝肾。一贯煎加减。
4.阴阳两虚证: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滋阴补阳。二仙汤加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适当限制钠盐摄入,以6g/日左右为宜。
2.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减轻体重。调达情志,避免过度情绪波动。
3.体针疗法:主穴选曲池、足三里、太冲,备穴为二阴交,内关等。平补平泻法。
4.单方验方:
(1)向日葵盘30g,夏枯草I0g,罗布麻15g,桑寄生15g,水煎服,l剂/日。
(2)青葙子10g,草决明15g,水煎服,1剂/日。
(3)钩藤18g,菊花12g,桑叶、白蒺黎、青箱子、青木香、夏枯草、地龙决明子、川牛膝、桑寄生各9g,煎服,1剂/日。
(4)半夏天麻丸,6g/次,2次/日。
(5)鸡蛋10个,食醋适量,浸泡7天,1个/次,2次/日。
5.敷贴疗法:
(1)吴茱萸川芎各半,混合研为细未,密贮备用。用时取药粉10g纳入脐中,上以麝香止痛膏固定,3天换药1次。
(2)蓖麻仁50g,吴茱萸20g,附子100g,混合研为细未,加生1509,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g,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涌泉穴,7日为1疗程。
6,西医西药:可选用钙拮抗剂,如心痛定、尼群地平,或转换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或B受体阻断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等;亦可用复方罗布麻片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风眩之病名始见于《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抱右膝。箸膺。除风眩。”《肘后备急方》称其为“风头眩”。
相关文章
 各位兄弟朋友,请问减肥有秘方吗?谢谢!
 木香丸(《直指小儿》卷三)
 单心室
 表里俱[实]寒证
 艾灸阳溪可治多种牙痛
 鳖甲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