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南园———雪及其文化象征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费振钟
南园俞家桥扫叶村庄主人薛雪的身份比较复杂。受文坛推重的诗人,擅长画兰的画家,中国古典哲学著作《易经》研究者,城市山林里的隐士,著名医人等等,这些身份从不同领域说明薛雪的社会角色和获得的重要名声。作为江南著名的诗人兼理论家叶横山先生最年轻的弟子,薛雪一出场,就受到士大夫阶层注目,这一点让薛雪日后成为时代佼佼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成名以后,他的诗作265首和诗论分别辑集为《一瓢诗存》和《一瓢诗话》,自己花钱出了家刻本,由同门师兄沈德潜为他的诗文作序;南京袁枚随园这位文坛新领袖,亦以晚辈后学大力鼓吹,所有这些信息,表明薛雪的文学地位在苏州甚至全国已不容忽视。由于文名卓著,薛雪两次荣幸地被推荐为朝廷博学鸿词科预选人。但他一直比较谦虚,这从他取“一瓢”为号可以看出。有一部出自当时文人的笔记记载,一瓢这个号,来自于一次薛雪与某位寺僧的赌酒,其实更合适的说法,可能是当事人借了士大夫阶层耳熟能详的成语,所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薛雪对个人文学才能的谦虚估计,显然非一般庸常之人所理解,而是深得先贤遗意。比较起来,薛雪对他另一身份,自我感觉更加看重。他一生始终研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易经》,著有《周易粹义》。如果考虑到乾嘉年间的吴学大家惠栋,其祖父和父亲以研治《易经》为吴学“三世传经”打好了基础,那么薛雪生为惠栋同时代人,他在遵循“汉儒易说”上的考释功夫,亦足以表明他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学者兼透彻阴阳观念的哲学家。南园不大,然而僻静之地正是雪色生白,亮得明媚耀眼!
  
十八世纪的中国医学,在宋元以来的新儒学背景下,进一步强化了下述看法:即,一个更为社会看重和认可的医人,他的权威性,是由他的儒学学者身份确立的。对医人正统性与权威性的要求,首先不单单看他的技术,而在于他是否熟谙儒学经典,对于中国儒学一贯秉持的宇宙观是否有深刻的哲学领会。如果达到了这两条,那么他就被尊称为儒医,从而获得医人职业最受尊重的社会权力。至于当时社会大多受儒学教育和影响的公众,也会根据他们的知识和价值观念,来理解医学,评品医人,从而使这个看法深入渗透社会意识形态。不用说,薛雪完全符合这样的历史、时代和意识形态要求。像当时不少医人一样,薛雪对于医学的冲动,起初完全出于中国传统奉养双亲的孝子之道,为了医治母亲的疾病,他才阅读研究医学典籍,而后正式选择医人职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也是薛雪从事医业的道德基础。后来,薛雪表现出来的医学才能之所以不同一般医人,既非来自名师传授,则完全得益于深厚的儒学素养以及哲学智慧。对此,不但上层文化人士给予高度评价,一般社会群体亦寄予极大信任。薛雪自己也明白他作为名医的重望所在,所以一部《医经原旨》首先从理论上认证了他的权威资格。这部注解医学经典《内经》的书,其所以重要,远非撰著者在有关名词考释上溯源清流辨伪求真,而是在儒学经典思想范畴内,用易学的观点对于医学的解读,它的基础是《周易粹义》,所原之旨,亦为《周易粹义》的移译。宋儒严格要求他的后继者们,必须首先做到“究天人之际”,才可以“成一家之言”,学者薛雪做得恰如其分。他在《日讲杂记》中交待得很清楚:“在《易》先天图,乾在上在南;后天图,乾在下在西北,与《内经》之旨正合,体用互呈,生成共著,人体一小天地,岂不信哉?”所以,能成《医经原旨》这样的专家之言,不能不说薛雪参悟了易学所包含的高深的宇宙原理。
  
于是,薛雪的诗人朋友袁枚,有更多机会亲眼见证他在运用易学思想之下高超的医术,甚至袁枚本人患重病,也是由薛雪救治的。尽管袁枚那些称赞薛雪医术的文字,辞藻华丽,不免私人情谊,却也令人信服地树立了薛雪在吴中医人群体中的地位。通过诸多地方文献以及薛雪自己的医案记录,我们得知,作为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正统儒医,薛雪以写作《湿热条辨》在乾隆十九年左右名声达到了最高点。有关他与另外一位名医叶天士的争论和较量,在此之前即已展开,不过作为历时性事件,这时候的薛雪可能在理论上更显得理直气壮,虽然叶天士已去世九年了。对手不在,理论和观点却仍然可以双峰对峙。叶天士比薛雪大15岁,成名自然早。薛雪虽后起,却也有足够时间,与叶天士分庭抗礼。清史稿的写作者,认可了他们两人相等的权威地位,说“二公各有心得,然不相下”,把他们两人之间的分歧与不和关系公开化和史学化了。至于吴县及苏州府的乡亲们,对本地两大名医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一直津津乐道,但出自民间的大部分传闻,在严肃不苟的医史研究者那里遭到否定,不予采信。特别是“扫叶庄”与“踏雪斋”的取名,研究者坚决指出,与两人之间的矛盾、对立无关,只不过好事者利用了这种巧合进行杜撰而已。
  
医人之间技术上的竞争,前代绝非少见。仅以苏州一地来看,明清之际有记载的各类医师人数就已达到百数人,持续不断发生的竞争,使一些名医脱颖而出,获得声誉和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吴中医学的社会影响。但薛雪和叶天士的争论与较量,既为以往竞争的延续,却又凸显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在个人得失上,他们既没有取得谁压倒谁的优势,亦未两败俱伤,只是共同面对一个不能超越的文化局限而彼此角逐。说实了,薛、叶之争,乃儒医与世医之间文化观念矛盾的具体体现。如上所说,薛雪既然以儒学学者身份获得文化合法性和医学权威,就不能不使自己站在世医叶天士的对立面。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叶天士的权威,靠的是医学技能的积累和实践经验。他的祖父叶紫帆和父亲叶阳生都是当时名医,典型的世医出身。而且,叶天士在父亲去世后,又先后跟从十七位民间医人学习医术,进一步说明他的医学技能主要不是来自于研读儒学经典,而是来自于长期治疗实践。其实,要说叶天士本也可以在儒学教育方面得到深造,但因他父亲早亡失去机会,这就让他只能终身维持世医身份,而与儒医有了不能改变的文化距离。不同的文化要求,产生并加大了他们两人分别所代表的儒医立场和世医立场的异见,表面上的医术高下之争,后面的关键是价值观,在相互可能出现的敌对和攻击中,含有争取社会支持的权威性诉求,但主要看谁更有权力更能成功地捍卫各自秉承的价值思想。尤其,当医学知识和技术,被进一步要求体现正统学问后面的道德价值时,儒医和世医之间的冲突,最后反映出文化伦理上尊卑之争。所以,薛雪与叶天士两大医学高手的这场对垒和保卫战,也都可能因为各人均自负不凡,各有支持者推波助澜而意气用事,以致失掉应有的学术风度。
  
关于他们,那则被广为传谈的民间故事,仍然是值得我们解读的有趣文本。第一回,薛雪与叶天士相遇在公共场合医药局。薛雪通过诊脉判断一个更夫染上时疫,已无药可治,叶天士随后却证实这个全身浮肿皮肤黄白的更夫,不过是夏天被蚊香熏坏了身子,只要两服药立马可以治好。结果表明叶天士技胜一筹。薛雪的失误,全在于他谨依阴阳之理而行,却忽视了人的身体外感毒气这样的偶然事故,叶天士见识的病例多,尤其多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起居,所以一眼识出更夫症结所在。薛雪在这次竞技中,与其说是叶天士大庭广众下对晚辈不留情面,让他个人自尊心受到伤害,不如说他的儒学学说的理论权威遭致轻视,心里当然不会服气,与叶天士绝交势所必然。民间故事的好意,让世医的长处在这里暂时得到发挥,在认同世医的同时,似乎对于儒医理论上的自负稍示不恭。第二回,轮到薛雪获胜。叶天士母亲生伤寒病,天士自己用药,总是不能彻底治好。薛雪听说了,就故意让人传言,必要用白虎汤云云。白虎汤是专攻阳明病的药,叶天士不敢轻易用在年迈的母亲身上,听到薛雪的一番见解,叶天士放心用了这个药方,果然治好母亲的伤寒。治疗“伤寒”这种内症,显然薛雪的理论长处就发挥出来了,而叶天士看来还不能够详解“内经”之旨,把握不定,故临症束手,需要薛雪指点。薛雪上回不满天士的轻视,且与他绝交,但医人救死扶伤原是天理人情,薛雪这回私下里援手,见出他的敦厚风范。民间由此承认了他的学问,也对他的人品做了适当的补救。于是通过第二回故事,薛、叶和好,儒医和世医达成平衡,当然这只是民间喜欢成全的大度。民间故事没有交待薛、叶二人之间发生这些事情的确切时间,也以惯常的含糊不清和宽容,抹去他们个人分歧和竞争的裂隙所在。但是薛雪和叶天士技艺较量故事,暗示了儒医和世医之间争夺医学话语权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明清医坛,薛、叶二人不同的身份和个人风格,甚至他们为自己居住工作处所的风雅命名,都易于激发民间的想象和编撰能力。
更有学术可比性的问题,应该还在他们立身扬名的代表性著述方面。严格地说,叶天士在世时,并没有将他的温病学发明亲自付诸著作,他这样做的原因,只能出自一些推测,我们后面再谈。十八世纪中叶,温热之论通过叶天士口授,其理论方法得以流行,在吴中医学范围内肯定大有影响,他的地位因此列在清代温病学四大家之首。但薛雪作为叶天士对手,同列温病学派中,这种既有矛盾又可融合的情况,也颇具分析探讨的必要。两人在医学上“各有心得,然不相下”的前提,已说明晚于叶天士的薛雪,不太可能追随叶天士的温病学说,所以薛雪必欲以《湿热条辨》与《温热论》相抗。如果时间论断上不错,叶天士关于温病的万言论文,在他逝世当年正式整理出来,那么九年后薛雪《湿热条辨》成书,清楚说明薛雪在对待同一类疾病认识和治疗上,将自己与叶天士长期不同的医学思想,也通过文字固定下来了。薛雪大抵认同“温病”从口鼻传入,但作为温病病原的“温热”与“湿热”之学理分析,却十分不同。叶天士只突出强调温病的外感传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循卫气营血传变”,却不明此温病之热乃“少阴、太阳同病”,而湿热病邪,则是阳明与太阴同病。他的比较,其含意并不隐晦曲折,至少说叶氏离开张仲景“伤寒论”另创新说,其实还是未能通晓人体的阴阳原理,而他认定“医经充栋,不越阴阳”,“阴阳学说,万宗归一”,所以“湿热”这个概念的提出,实非对“温热”的补充,而是直欲表明与其学术旨趣上的“大异”。至于叶氏对温病施治,惟用轻清之剂,这是一种世医惯用的取巧办法,薛氏虽未做置评,他自己当然一定会谨依正统了。乾嘉之际,唐大烈编辑《吴医汇讲》作为医学讨论之用,在收入薛、叶的论文时,是否注意到他们之间明争之外的这个暗斗?又是什么原因未收《温热条辨》只收《日讲杂记》?这些或许无关吴中医学大局,然而这其中的差别和奥秘所在,发生在当事人身上,我们不能不作一文化上的探隐发微。如明智的研究者所言,明清儒医与世医之间的竞争,在医学发展方向上实际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重要,儒医和世医在医学技艺上的区别,边界也不那么清楚,然而正统文化及其道德目标,在医学一道中仍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其价值取向之下的医学家身份认同,亦关系到当日中国文化的整合所遇到的障碍和麻烦。梳理当日薛雪与叶天士争论,意义即在此处。
  
1751年,乾隆十六年五月十四日,薛雪在扫叶村庄水南园举行盛大宴会,宴请不久前辞官闲居的诗人、小说家袁枚,是极富象征性的一件事。众多文化精英欢聚苏州郊外,诗酒唱和,并不仅仅为了说明主人交游广泛以及好客和风雅。薛雪把自己置于这样的文化场景中,再次突出他的儒医形象,这一形象借助朝廷史官出身的袁枚加以记录和品题,无疑加重了其历史重量。考虑薛雪这几年正积极准备刻印《医经原旨》,《湿热条辨》亦将完成,薛雪这次精心举办的宴会,其后续意义不说自明。倒是我们在检查有关叶天士的事迹里,还没有发现有叶天士与文化界名人们交游的热闹。他的热闹在民间,他自己内心里好像相当寂寞。也不完全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寂,而是对于身份的自我认同,似乎存有驱之不去的犹疑和困扰。为什么叶天士不肯著述?也坚决不让子孙承继他的医业?玩味他的一些片言只语,也许可以理解。叶天士说,医学“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又说,医学太艰难了,生死之间的责任太重大,除了天资敏悟外,非得读书万卷不可,因此“吾死,子孙慎勿言医”。事情都牵涉到“读书”,弦外之音,有点正话反说的味道。既然读书尚不能“轻量”医学学问之大,那么如果不读破书卷,那就更难掌握医学的深奥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医艺艰深如此,能不做医人,还是不做医人的好!况且,世医的学问哪怕再高明,才华哪怕再超群出众,也会受到不能严格系统学习经典的怀疑,这样的“以医传世”,还有什么意思?叶天士自己在当时,未尝不知道他的天才和权威,也未尝没有著名的学者文人为他说话,称赞他“先生无日不读书”,但于身份上那又能怎么样?一种很深的文化偏见和出自正统的评价方式,仍然可能在他孤傲的内心投下一些自卑的阴影,仍然可能让他到死对与薛雪的恩怨都不能轻易释怀。事实上,后世对他的质疑并不少于对他的推崇。质疑之词,或明或暗,皆说他在张仲景“伤寒”之外另设一个“温热”,属于卖弄技艺炫耀世人。因父亲的死对中医产生成见的鲁迅先生,在文字里谈到叶天士,亦忘不了语带讥讽,“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也许是预想到未来不堪褒贬,叶天士便主动后退了,放弃了。太湖上最后数年的医学阐述,他宁可希望那是一个不得而已的绝响。出人意外的倒是薛雪的孙子薛寿鱼,这孩子偏偏无事生非,完全不了解祖父的意愿,居然在他起草的墓志铭中,一字不提他祖父光荣的医学身份,惹得袁枚勃然大怒,这孩子太不知好歹了,连医之大道,道通神圣,可传之不朽这样一些道理都不晓得,迂腐之极,荒唐之极,便写信把他大骂一顿。事见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第十九卷。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3/1 12:38 编辑 www.med126.com/shouyi/]
相关文章
 石膏
 身上突然长了些疙瘩,很痒,请居士赐方
 百年老药叶开泰
 失眠脱发, 求先生赐方
 选择西医的无可奈何
 消痞狗皮膏(《饲鹤亭集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