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师法张陈疗痼疾 昌明医道诲英才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裘觐颜(1874-1950)

  鹅城浊议

  传承医术造福大众

  惠州近代历史上,医林可谓人才辈出。裘觐颜是《惠州市卫生志》中首位被记载的中医人物,50余年悬壶济世,以其特长医术名誉东江,的确有其过人之处。特别是他集资创办惠阳国医养成所,成为当时惠阳地区历史上第一间中医育才学校,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学知识,在惠州医疗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虽然无法跨越历史亲身了解到裘老更多鲜活的事迹,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通过其后人和旁人多少体会到裘老的人格魅力。老中医谭晚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说起外公就觉得分外自豪,已年近古稀的他更是眉飞色舞。为了更好地见证那个年代的历史,他还拿出了家中珍藏着数本外公创办的“惠阳国医养成所”的教科书。翻开那发黄的页面,仍清楚见到裘老在上面留下的笔迹。小楷字体沉着稳健,笔力充沛精致,认真做批语的态度,可见在上面花费了不少心思。虽然后来“惠阳国医养成所”毁于日机轰炸,无法继办,但裘老“乐育英才”之志总算得到一丝慰藉,培养出来的学生分赴各地,成为东江一带的中医骨干。

  在谭晚成眼里,外公一生热爱中医,不仅医术高明,更具备了崇高医德。“赠医送药”虽说平常,但更重要的是思想开明,淡泊名利。几千平方米的房屋和几百亩的耕地鱼塘,无条件赠给国家,对于当时、或今天的人来说,也不是易事。正是裘老身上“为人医者父母心”的情怀和良好品德在后辈中树立了榜样,也影响了他的家族。如今,裘老的后人也继承了他的衣钵,并做成了一些成绩。我们也希望他们能继续在中医路上走得更宽更远,将祖国医学精华传承下去,造福更多的群众!

  贤氏春秋

  裘觐颜,惠州鹅岭镇人。他幼年勤奋学习,品学兼优,清末就在惠州考中秀才。本应以仕途求谋,但由于觉得当时朝政腐败,他毅然弃儒习医,诊所设在府城打石街“裘屋”。

  执业中医一生,裘觐颜崇尚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陈修园的医学思想,对陈氏的《医学三字经》不但能熟背,而且在临床中运用自如。他擅长治疗咳嗽病,以三字经的“肺如钟、撞之鸣”之定理,认识人的肺功能就如钟一样,受到外因(风、寒、暑、湿、燥、火)或内因(如气机受阻、土虚不生金等肝气郁结的撞击)影响,产生鸣音,为之咳嗽。此外,他治疗脾胃病,善用平胃散、陈夏六君子汤,疗效甚佳。

  悬壶济世,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裘觐颜就以其特长医术名誉东江。中年时期的他,慨然有“昌明医学、乐育英才”之志。在上世纪30年代初,得到澳门镜湖医院院长李政云及中医老前辈谢访周等人鼎力支持,他耗资创办“惠阳国医养成所”。校址设在南坛关帝庙,成为东江地区历史上第一间中医育才学校。裘觐颜任所长及主教,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作出毕生贡献。1950年,裘觐颜在惠州病逝,享年76岁。(整理)

  纪事本末

  清末秀才弃仕从医

  据惠州市制鞋厂职工林宽发表于《惠城文史资料》十六辑中的《四代相传中医之家》记载,裘觐颜小时聪颖、记忆过人。据说,他10岁时,可背唐诗几十首,熟读四书、五经,在私塾读书时是一个超聪明的孩子,18岁就考上惠州秀才。本想从政做一番事业,后来他与同伴分析,认为当时光绪年代朝政昏庸腐败,社会百业衰败,加之连年灾荒,杂税繁增,国民无不满腹怨言。因此,他毅然弃仕求谋,自习国医。裘觐颜认为学医虽不能救国弊,但至少可保自己家人健康,亦可为百姓做点除疾之苦,实在是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大好选择,从此他走上了自习国医的道路。(整理)

  学习前人治病救人

  由于家庭富裕,人又聪明,很快裘觐颜就自学成才,在打石街“裘屋”挂起了裘觐颜中医诊所招牌,为惠州群众诊病除疾。中医博大精深,从事这个职业,裘觐颜不断结合临场经验孜孜不倦努力学习。他最崇拜的医学家是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张仲景医圣。他经常会灵活运用《伤寒论》经方对症治病。另外,裘觐颜对近代医生最敬慕的是陈修园。裘觐颜认为陈修园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一位高超的中医理论家。他把中医的常见病写成《医学三字经》,此书易读易记易懂又实用。裘觐颜对陈氏的《医学三字经》不但能熟背而且在临床中运用自如。随着时间的推移,裘觐颜的医术也日趋精湛,成为了鹅城小有名气的医生,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是名声鼎盛,誉满东江。

  自耗巨资振兴国医

  随着自己的名气为更多人所知,裘觐颜自感发扬国医之伟业,确是利国利民之壮举,同时他认为单是一代人的努力,尚不能兴邦,必须有一批人承前继后方能使国医长盛不衰,因此他萌发了“昌明医学,乐育英才”之志。

  裘觐颜自耗巨资,并得到澳门镜湖医院院长李政云及中医老前辈谢访周等人的鼎力支持,创办了东江一带第一所中医育才学校,命名为“惠阳国医养成所”。学制三年,每学期学费约6元大洋,学生来自惠州、淡水、澳头、稔山、博罗等地。裘觐颜任所长,全所教职员工5人,学生20余人,授课内容力求全面、系统、精辟,集广东名医之作。其中,有《医学通论》(新会卢朋编著),《生理学讲义》(南海陈汝来编著)、《病理学讲义》(南海陈仕梅编)、《诊断学讲义》(番禺梁翰芬编)、《方剂学讲义》(新会卢朋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和《伤寒论讲义》(南海冯瑞鎏编)、《杂病学讲义》(南海陈汝来编)、《温病学讲义》(顺德刘赤选、南海陈仕梅编)等9门课程。授课形式,以裘觐颜及夏伯宽老中医讲教为主,同时也邀请外地中医名流来惠讲课,如南海陈汝来经常被邀请来讲课面授。为了使学生能及时把课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教师常带领学生到仁慈善社或各中医诊所做临床实践教授。由于裘觐颜治学严谨,诲而不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东江一带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整理)

  西湖说稗

  出身富裕生活俭朴

  据谭晚成先生回忆,裘觐颜先生虽然出身富裕家庭,但生活却很俭朴。他通常是一身朴素的打扮,身穿蓝色或灰色的长衫,手撑蓝布伞,脚穿一双布底的圆头鞋。此外,裘先生在住的方面也很简朴,用藤条编织成“屏风”,把厅隔成两半,一半是自己的卧房,另一半作诊室用。卧房摆设一目了然,一面墙作书柜,全是中医书,一张木板床,一顶老式蚊帐。床板夏天垫草席,冬天垫棉胎。床前有一张木桌子,桌上有煤油灯、水烟筒(铜制的)、烟袋,还有一两本中医书及32开玉扣纸一叠、墨砚一个、毛笔一支,床下还放着一两双布鞋。诊室的陈设也很简单,一张木桌有一诊垫及处方纸、墨砚、毛笔,诊室的另一边就是几张木方凳,供病人候诊。卧室和诊室都非常整洁。有钱人雇轿来请他出诊,他就坐轿,穷人请他出诊,他就以步代轿。

  严按内经之法养生

  据谭晚成先生回忆,裘觐颜先生是按内经养生之法来养生的。他每天早上6时起,自己洒扫庭前,晚上10时睡眠,无任何坏习气,做到心气平静,不贪做官,不图名利,饮食有节。故此,他活到70多岁仍步履稳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此乃是养生有法的结果。此外,他一生很少生病,直至他临去世之夜,仍与朋友聊天,睡前还进食了一碗糯米饭。第二天一早家人发现他迟迟没有起床,前往他房间观看,只见他安详地睡在床上,而且这一睡永远也没再醒来,他就这样与世长辞。

  王谢堂前

  [故居]“裘屋”

  据裘觐颜先生的外孙谭晚成透露,裘先生居住的“裘屋”位于打石街上(今中山西路)上,其范围从现在的西湖百货大楼直至白珩巷,另因祖上还留下几百亩田和鱼塘收租,裘家在当时可谓富甲一方。

  不用费很大功夫,记者就轻易找到谭老所说的“裘屋”。这个位置不远处20米左右以前还曾经做过惠州城门,现在已被开发为惠州商业步行街,而“裘屋”的原址就处在商业步行街左侧的桥西中山西路西湖百货大楼。目前的这座百货大楼也正在被改造,外面搭满了建筑施工用具。百货大楼旁边都是商业步行街内繁华的店铺,每逢到了周六周日,这里的人流量更是比平日翻了几倍。谭晚成先生回忆,解放后,这几千平方米的房屋(除了留下三房一厅自己居住外)和几百亩的耕地、鱼塘均被裘觐颜无条件地赠送给国家。

  [工作地点]“惠阳国医养成所”

  上世纪30年代初,裘觐颜先生耗资创办了东江一带第一所中医育才学校,校址设在南坛关帝庙,被命名为“惠阳国医养成所”。在谭晚成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学校旧址寻迹。如今这所学校早已不见任何踪影,之前还属于惠阳印刷厂旧址,现正开发为南坛新居,施工单位正在加紧施工。“学校办得不错,可惜在1938年10月,惠州受日寇践踏,该校毁于日机轰炸。”谭老说,后来,该校学生分赴各地后成为东江一带中医骨干,例如稔山的林树荣、淡水的黄通文、澳头的林文彦等人,上世纪50年代均被广东省卫生厅评为“省名老中医”。

  名门家乘

  “外公教育我,大才之人其成就晚”

  谭晚成裘觐颜外孙,著名中医,曾载入《惠州市卫生志》,1985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惠州分会副理事长。

  记者:您外公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他当年在教导您的时候有没特别难忘的事情?

  谭晚成:在我的印象中,我外公裘觐颜先生体形消瘦但体格硬朗,衣冠不华但双目炯炯有神,给人印象是精明强健。有空时去外公家,会时常接受他的教诲。记得外公家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花园里种有两棵良种的黄皮树,其果甜微酸,我仗着外公的疼爱,每年夏天黄皮果熟时就到他家摘黄皮吃。有一年,外公指着我手中的黄皮问:“这黄皮好吃吗?什么味道?”我马上回答:“好吃、甜的”,我外公又问:“你再咬一下长出黄皮果的茎是什么味?”我即咬了一口黄皮茎,马上吐了出来,说“好苦啊!”外公说:“正因为它是苦的,所以会长出甜的果,人也是这样,必先经过一段苦苦的磨炼,才会做出好的事业,那时你就能感觉到甜的味道了。”外公这一比喻的教诲让我永久难忘。

  记者:听说您的名字还是外公给取的,请问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谭晚成:是的。很清楚记得,我6岁那年,到外公家吃年饭,外公夹了一个鸡腿给我吃,我高兴极了。这时外公问我:“你知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怎会不知道呢?叫谭晚成。”外公接着问“是谁给你取的名啊?”我说:“您呀!”“那你知不知道公公为什么给你取名叫晚成?”我理直气壮地说:“怎么会不知道呢?因为我最小最晚出生,所以叫晚成。”外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说你不懂就是不懂,你以为晚出生就叫晚成了,错!公公之所以给你取名晚成,是希望你能成为大才之人,古人云:大才之人其成就晚。你要记住公公的话,以后长大了,做事了,要不怕艰难困苦,就一定会成大器。这是公公对你的希望。”为了不辜负外公的厚望,我确实是勤勤恳恳奋斗了几十年。

  记者:您知道裘老先生当年授课的事吗?受他的影响,现在有多少子孙后代从事医学?

  谭晚成:我在上世纪60年代听夏伯宽医生讲过,外公当时在国医养成所的授课方法是“教学结合”与“理用结合”。教学结合,就是老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他开设9门课程中,一些基础的课程,如《医学通论》、《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诊断学讲义》、《伤寒论讲义》、《杂病学讲义》和《温病学讲义》必须由老师讲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方剂学讲义》以学生自学为主。由老师作典范讲解。理用结合,外公认为中医是我们祖先5000年防病治病经验的总结,这门学科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使中华民族繁荣壮大。说明这些经验的总结是实用可行的。现在我们要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即经验的总结),必须到实践中去学习,这样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才能学得懂、记得牢、用得活,所以他与夏老经常带学生到各定点诊所和仁慈善社(不收诊金的民间慈善机构)去讲解诊断、方剂、中药等各门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何等吻合,我在这里确实要为我外公的教育喝彩,太妙啦!

  另外,他自己是主讲人,他每讲一课必定自己先把讲课的内容读懂、读活,然后讲课时才能使学生听懂。这一点我们在他当年教科书每页讲义头的空白处的批语随处可见。如他在《国医养成所杂病学讲义》中,百合病一章中一页可见几处批语。“无大病,后余邪未净,而只气血不和者可司出无数法门”、“变渴一法”、“渴不差又一法”,他如此认真、细致、灵活的教学方法,实在难能可贵。继外公之后,我们家中三代从医。父亲继承了外公的衣钵,我走上中医之路,我的儿子也在我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月旦偶评

  裘老创办的医校填补了历史空白

  本期专家彭子延(1981年、1982年中华医学会惠州分会副理事长,曾任惠州人民医院副院长,现已退休)

  记者:您和裘觐颜先生不是同时代的人,您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他老人家的事迹的?

  彭子延:老一辈的医生都是坐堂医生,他们更多是通过群众的口碑成名,被群众传颂。虽然我没机会见过他本人,但都听民间反映过。因为裘老在惠州是个比较有名望的医生,群众对他的医术医德评价都不错,这样说来,自己也算有间接的接触。另外,他一家四代从医,特别对中医有一定研究,也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记者:您如何评价他老人家的医学水平?

  彭子延:《惠州市卫生志》记载的第一位医生就是从裘老记起的,虽然因为年代久远,记载的内容并不多,但还是能从侧面反映出裘老对医术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举例说,现已退休的原惠城区外经委李主任,少年时曾患咳嗽病,半年不愈,后经裘老诊断,确诊为风寒患肺,仅经一周治疗即痊愈。另外,对脾胃病变的医治,裘老亦颇有经验。在惠州人传说中,裘老对胃病、哮喘、中风均有特长治法,可惜他没有留下经验之作。

  记者:裘觐颜先生曾创办过东江一带第一所中医育才学校,请问这所学校有什么特点?它在惠州医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彭子延:过去、现在和将来,不管是什么发明、什么科学、什么技术都是靠人去掌握,而人是靠医学来保护,所以医学面对的是人,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不可再来,医学这一门学科是诸多学科的重中之重。要令这门科学得到延续和发展,必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人才。想必是认识到这一点,裘老才会花费心血办校。从有关资料来看,他在医学育才之事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为了一定要学生成才,不能出庸医,他还要求作为医学老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本身是有实践、有理论的优秀医生;必须是对人类生命负责任的医生;必须是善医又善教的医生,这些要求已经站在很高的位置上。

  而在这些方面,裘老自己也做出了表率,他创办惠阳国医养成所时竭尽全力,集全省最优秀的教科书,而编写这些教科书的是全省最有理论和经验的医生,并采取固定老师和特邀老师的灵活讲课方法。这样就可以集众之长来教好学生,使学生得到的中医知识是全省最优良最全面的知识。作为当时东江一带第一所中医育才学校,(它)可谓填补了当时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惠州中医发展培养了不少人才,从而造福了老百姓。

  感谢谭晚成、彭子延等专家学者对本文采写提供支持和帮助。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9/3/13 17:38 编辑 www.med126.com]
相关文章
 清太医院秘藏风寒麻木止疼痛膏方
 诊寸口脉第四
 阴阳类论篇
 给老婆开的方子,请医生给点专业的建议,谢谢
 紫河车丹(《医学正传》卷三引《青囊方》。
 闲话中医:老处方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