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汤雷
不穿白大褂,不开化验单,只凭望闻问切开药方
孔乐凯是一个有些“另类”的中医。他是中医博士,但考博之前却是西医硕士;他看病时不穿白大褂,不开化验单,只凭望闻问切开药方;他很年轻,医院导医栏里没有他的名字,但他的诊室却天天人满为患;他用药时常超出常规用量,但每每却能“出奇制胜”。抱着几分好奇,记者日前采访这位“另类”中医———
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讲师孔乐凯。
孔乐凯原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现
吉林大学医学院)的
病理生理学硕士。读了8年的西医核心课程之后,他觉得西医理论无法解答他对人体和疾病的许多疑问,转而自学中医,2001年考取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博士毕业后,又拜治疗危急重症、疑难杂症出名的老中医李可先生为师。
在孔乐凯看来,如何用药、用多少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死守药典。判断用药是否合理,一是要看是否符合中医的核心思想,二是要看临床疗效。他认为,剂量问题是疗效的关键。《
伤寒杂病论》的方子,后人用起来没效或者效用下降,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剂量不合适。
另外重要的一点,对药量的把握必须以药材质量为基础,生药主要成分含量不同,用量自然不同。以前的药材都是野生的,而现在很多药材却是人工栽培的,生长周期缩短,药效上难免有所下降,因此要达到原先相同药效,剂量就要有所放大。
其实,很多中医都有这样的感慨:为何古籍中的汤药用药量都很小,而现在的草药动辄好几倍的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孔乐凯认为,不是病难治,也不是医生开的方子不好,都是因为现在有很多不过关的中草药。有些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种植中药材时只重其形不重其质,很多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以致临床药效也千差万别。
至于用药量大可能会有毒副作用,孔乐凯指出,中药中毒事件,多是不经中医辨证诊治,
盲目按西医思路服用中药所致。真正的中医在用药上都十分慎重,用药剂量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符合中医的核心思想,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对于中药的使用,熟知西医规范的孔乐凯认为,西医的规定里,急救时对许多药物的使用可以超出常规用量数倍,中医药典却不分情况一刀切,比如
附子超过9克就可以找你麻烦。重症急症的用药量理应放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规定。目前的规定客观上起到的作用是,只允许西医急救,而不允许中医急救。实际上,中医在急危重疑难病治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孔乐凯介绍说,从古至今,大多数老百姓都是病重时才会求医,中医历来就是治大病的,这方面中医有足够的经验。比如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大瘟疫,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发生过欧洲等地那种大规模的人口死亡,这无疑是中医的功劳。再如《伤寒杂病论》中的“三阴证”其实就是现在很多疾病最后病情转归后的情况。作为李可老先生的学生,孔乐凯曾深研《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他认为,目前西医很多不可治愈的疾病,如
糖尿病、类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采用中医都能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以治愈。
来源:当代健康报
-----------好医生,但无法改变现状。
-----------这是中医一途……
小方治病亦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