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建国前岭南中医喉科文献整理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郭 强 李计筹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006)
【摘要】  岭南中医喉科是岭南中医的分支学科,岭表多湿热瘴气,医家在诊疗用药的过程中多与岭南的气候、地势、民俗等相结合起来,从而在学术上体现出不同于国内其他地方的特点。岭南中医喉科古籍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岭南独特的喉病治疗方法,对于现今喉科疾病的诊治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文献已被虫蛀或损坏,文献整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本文对岭南喉科文献进行初步的爬梳、整理,并对现存的喉科文献的学术特点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岭南 喉科 整理
    岭南中医源远流长,医家众多,著述纷纭,虽难比中原,然因其地势、气候、民俗而颇具特色,名家医术亟待挖掘整理,学术特点有待总结,岭南中医喉科为岭南中医的一个分支,其发展也与本地的人文、环境、气候等息息相关。然而喉科文献保存状况令人堪忧,给研究者带来不小的困难。总的来讲,许多岭南喉科著作流落于民间,有的深藏在各地的一些图书馆内,而且损坏比较严重,亟待整理挖掘。本文对建国前岭南中医喉科文献以及其特点分别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总结。
    岭南中医喉科发展虽不比江浙喉科兴盛,但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教授所编《岭南文献目录》和黎汉津教授所著《岭南中医文献数据库》来看,清代以前的喉科著作很少,而乾隆至光绪年间,江浙一带多次流行白喉,并向其他各省蔓延,促进医家对喉科传染病进行研究,此间各地喉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内岭南地区喉科也出现了不少传世之作,现初步整理如下。
    岭南喉科专著简介
    1.现存可见的岭南喉科专著
    《喉症指南》  清代顺德医家周兆章[1]撰《喉症指南》四卷,是书设喉科各症,卷一辨证类,卷二用药类,卷三证治类,卷四采方类,尾附时疫白喉。现存壬辰年(1892年)顺德刊本一册。
    《喉舌备要》  由广东藩属编的《喉舌备要》[2]一书, 现存清光绪十二年丙戊(1886年)经文堂刻本。
    《喉证图说》  新会医家陈绍枚[3]的《喉证图说》一册,刊印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喉科学讲义》  1929年由三水古昭典主编《喉科学讲义》,施教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使之成为一门专门学科[4]。
    2.未见的岭南喉科专著
    《南北喉证辨异》和《喉科大全订正》    由南海医家潘大纪编著。《喉科大全订正》见于《中国分省医籍考》1985页,书中记载:见宣统二年《南海县志》卷二十一“艺文略续编”。《南北喉症辨异》见于《中国分省医籍考》1985页,书中记载:见宣统二年《南海县志》卷二十一“艺文略续编”。《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均未收录以上两本著作。
    《喉科施治图》  清代阮?著,该书共一卷,见于《中国分省医籍考》1985页,书中记载:“见光绪十六年《高州府志》卷二十五‘纪述’五‘艺文·子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未有收录。
    《七十二种喉证图说》  民国十五年(1926年)广东中医专刊印《七十二种喉证图说》,首论说:“尝谓吾人呼吸在喉,瞬息存亡之界亦在喉,喉之系于人,盖甚重矣。”[5]说明咽喉一科之重要性。
    《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喉科讲义》[6]  邬宝杰著,见于《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594页。现存版本1931年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印本。
    在岭南的一些综合性医著里也有记载喉科各症的理法方药,如清代医家徐延祚在《医粹精言》中云:“失?有二,舌?乃中风转运之类也,喉?乃劳嗽失音之类是也。”[7]清代鲍相?在《增订验方新编十八卷》序云:“因咽喉要症,急宜善治,原编所载未尽纯粹,所以另增入窦氏神验方二十七条。”[8]该书中喉科各症还另有附图。又如清乾隆年间医家刘渊所著的《医学纂要》中云:“喉痹一症,在古方书虽有十八种之辨,而悉指其由火热所生。夫火有真假,不可不认,如实火可清者,即真火也;虚火不宜清者,即阴虚水亏之症,假火也。又如阴虚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亦假火也。须分寒热虚实之辨。”[9]综合性医书中的论述虽没有喉科专著中那么系统完整,但多为医家临症救治之心得,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岭南中医喉科的内容。
    另外,在其他一些图书里可能也有记载关于早期的岭南中医喉科文献。如1923年Thomson[10]在广州报道了90例颈淋巴结转移癌,推测来自鼻咽部。
    岭南医家诊疗喉科疾病特色
    1.重视脏窍,强调整体
    中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它通过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学说,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外、上下、器质、机体、环境等都统一为一个整体。《望诊尊经·叙》云:“着乎外者本乎内,见于彼者由于此,因端可以竟委,溯流可以穷源。”由于五官特殊的生理、解剖位置以及脏腑络属关系,形成了中医五官疾病的特殊的辨证方法——脏窍结合”在岭南喉科专书中,关于知外揣内的内容相当多,尤以《喉舌备要》最为重视,书中说:“夫咽喉之症,皆由五脏六腑发来。脏腑生病,其形色见于咽喉”,“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各载五行,各行五色。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色者,青赤黄白黑也。……开其口一观喉中形色,即知其由何脏中发来……”见微而知著,完全体现中医学整体观的理论。又如《喉症指南》中:“唇乃脾之应,热症唇红,润者热轻,燥者热重。寒症唇白,燥者寒轻,润者寒重。鼻孔乃肺之窍,干燥肺有热也。”这些都提示我们在治疗现今喉科疾病当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要时时注意中医的整体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到古人治疗喉病的精髓。
    2.注重辨证,经络为先
    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的一种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经络循行部位所显现的症状,便知是何脏何经所病。回顾所查阅的岭南喉科医书,岭南医家在诊治喉科疾病时多善用此种方法,如《喉舌备要·喉痹》中说:“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少阴、阳明、厥阴皆有此症,具列于后,但其中虚实各有不同……”《喉舌备要·辨喉症经络治法》云:“盖口者脾之窍,口唇焦干为脾热,焦而红者吉,焦而黑者凶……”“假如喉内左边先起,或红或白,或黄或黑,或有膜或无膜,有核无核,此皆属肝经发来之毒风热,当用甘桔汤加柴胡白芍为君……”《喉证指南》在喉科辨证治疗上,作者“首推辨经络,次辨病形,次辨色脉,次辨寒热,次辨虚实,虚实既定,虽杂证百出,可一以贯之。人一身十二经中,惟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皆内循咽喉,尽得以病之,而要不离乎肺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肺为诸脏之华盖,其气皆直透咽喉,故咽喉病,亦为肺胃之火为独盛。”认为咽喉疾病,人一身十二经中除膀胱经外,尽得以病之。凡咽喉病,两关及左尺脉多沉数有力,而其中又多属于足三阴经有病,从脏腑来讲,又总离不开肺胃。《一得集》中谈论到:“一阴一阳结而为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共络于喉,气盛则内结而肿胀,……痹者闭也。”《验方新编十八卷》更是提出了“喉证分经”。这些都是现今喉科值得借鉴的地方。
    3.内外结合,各有主方
    在喉科疾病临床治疗方面,岭南喉科医家虽然各具治疗特点和组方原则,但大多注重内服和外吹药物配合使用,如《喉证图说》以甲药为总散吹剂,包括龙骨青黛白芷轻粉、夷茶、青皮血竭黄柏桔梗海螵蛸元胡、大梅片。以戊药为总治,各药水药方,包括连翘荆芥川芎、桔梗、赤芍归尾、桑白、生军、白芷、防风甘草、牛子、玄参银花花粉。《喉舌备要》在喉科疾病的治疗中以甘桔汤为主方,方用苦梗、甘草,也注意内服与外吹结合,共载吹药方9首,其中“玉龙散”一方,共出现11次,方用人中白、 煅硼砂竹蜂4只 (在竹内黑色者是也)、青黛、玄明粉川连山豆根。《喉证指南》认为咽喉证无论寒热,总宜宣肺,不宣肺则热不退,寒必敛,加味甘桔汤、郑梅涧的紫地汤是要药,后列喉科吹药21首,内外结合,灵活使用。《广东中医专门学校喉科讲义》中以清咽散为喉症总方,包括荆芥、薄荷、炒僵蚕、桔梗、生甘草、防风、前胡枳壳。使用吹药方珍珠捷妙散、清凉散等配合治疗。由此可见,岭南医家在治疗喉病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案,临证之时,无须慌乱,根据辨证随证加减配合,治疗有的放矢。
    4.喉病用针,谨慎小心
    最早将针灸应用于喉病的专著,应属安徽医家郑梅涧的《重楼玉钥》,该书下卷几乎占全书内容的一半,重点论述针灸法在咽喉口齿及一些病症中的应用。岭南喉科专书中也有关于针灸的应用,但医家门对于喉病使用针灸持有不同的看法。《喉证图说》中云:“针灸非轻易用不如不用。”认为喉病常可引邪入犯,酿成危候,此时误用针灸,易使人毙命。但作者也不是说禁止针灸,在喉科图谱的解释中他谈到:“义喉,此症火毒生于眶上或两耳下,肿以针刺,三五七口出血而愈。”《喉舌备要》认为:“结核成脓用针刺。”《喉证指南》则主张在必要之时,非针灸不可,书中说道:“喉风诸证,皆由肺胃脏腑深受风邪郁热,……结成种种热毒,非用针法开导经络,以助药力,难期速效。”总之,多数医家认为针刺可行,但应用时须认真辨证,谨慎小心。
    总  结
    岭南医学博大精深,中医药古籍内涵丰富的仁心治术,理论与实践交融,经典与流派并蓄,为岭南地区的卫生保健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喉科文献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目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逝的危险,对其进行全面、彻底的整理和保护势在必行,令人欣慰的是,文献工作者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抢救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孤本珍本书籍,使后人得以睹其原貌,领略其真谛。但是,岭南中医药古籍的抢救任务还很艰巨,需要更多的后备青年投入到浩如烟海的古籍整理工作当中,因此培养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文献专业人才也是此项任务中关键的一环。这样,组成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学术梯队 ,既能发挥集体的工作效率,又能体现古籍整理工作的持久性。根据目前文献整理的现状,笔者认为,今后文献整理的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岭南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要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③要重视疾病史的研究;④要重视数据库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周兆章.喉症指南[O].清光绪十八年任辰(1892)顺德龙山乡盛京果店刻本.

2 广东藩属.喉舌备要[O].清光绪十二年丙戊经文堂刻本.

3 陈绍枚.喉症图说[O].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知新报馆活字本.

4 古昭典.喉科学讲义[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铅印本, 1927.

5 佚 名.七十二种喉症图说[M].广州:广东中医专刊印本,民国二十五年.

6 邬宝杰.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喉科讲义[M].广州:广东光汉中医药专门学校铅印本,1931.

7 徐延祚.医粹精言[O].清光绪二十三年丙申(1896年)奉天铁如意轩刻本,见:铁如意轩医书四本.

8 鲍相?.增订验方新编十八卷[O].光绪十八年香港万卷藏书楼铅印本.上海商务印刷馆铅印本.

9 刘 渊.医学纂要[O].清乾隆四年已未(1739年)瀚宝楼刻本.

10 梁长虹,龙晓生.鼻咽癌影像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转自:http://journal.shouxi。net/html/qikan/zgyx/zywxzz/20084252/wxzs/20080831015419595_398187.html
相关文章
 说说当今中医界最投机取巧的两个河北人
 理[行」气止痛
 新书《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
 求先生诊治一下 失眠 耳鸣
 痈疽之源
 和气益荣汤(《回春》卷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