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中医网站对于传播中医的信息,改变大众的观念,益处是肯定有的,但是由于网站始终是虚的,对大众在现实中求医选择的影响很有限,所以必须做实体,以此让大众真实看到中医在现实中治病救人的作用,从而对中医感觉可以依靠,应当首选。
还记得去年在舒老师舍道健康馆来会我的两个人否?他们是中医求医网的主持者,做求医网几年了,并且深入全国各地寻访和求证好大夫费了不少的精力、金钱,收效甚微,深感还是只有落地办实体,才能鉴证中医人的临症功夫,使中医治病救人的作用落到实处,而实体和网站也可得以互相促进。
他们怎样做中医的实体呢?是把体制外真能治病救人的中医人一一送到北京各大药铺去作问病咨询服务。这倒不失为一个操作起来极为容易的举措。遗憾的事,好医生还真难找。
你看,昨天中午,我应邀去考察并指导北京一个大药房中医问病咨询情况,就发现至少三个比较明显而严重的问题:第一,大夫与病家的沟通存在极大的障碍,一是只说出病机而不会先点出症状,使病家不以为然;二是说病机太专业性,不能打比方通俗化,让病家云里雾里;三是大夫自信程度不够,给人不敢十分信任之感;四是不注意语言的委婉性,比如本该用“女性”、“女同胞”或“姑娘”用词的时候,却出口为“女人”,显得大夫一点修养水准没有;五是地方口音偏重,普通话水平还得有待提升。第二,开汤药1日1付,一开都是7付,药味太多,剂量较重,有急功近利卖药之嫌,这既浪费了病家的钱财,也浪费了店家的药材,尤其增加了病家肠胃的负担,导致民众对中药汤剂的畏惧或反感,结果一定得不偿失;而且处方不写症状,下次无法明确认定服药效果,而病家联系方式也无,没有考虑到后来可能对病家的跟踪寻访。第三,处方驳杂,有药与诊断结论不完全符合的情形,这大抵和局部认知有误有关,比如从舌脉和病家自诉症状正确认定了内在一派寒凝之象,却又以为病家两颧冷凝瘀红是热象,以致在温阳除寒药里边又开出生地、赤芍、黄柏等凉寒药。殊不知青藏高原人民普遍高原红正是寒凝结果,一如内地一些人寒冬生冻疮。还有一个问题,当然这已不是大夫的问题,而是中医本身的缺陷了,就是大夫给病家说:“你气血虚。”病家问:“为什么气血虚呢?”大夫回:“你脾气不足。”病家又问:“为什么脾气不足呢?”大夫回答:“气血虚。”我要是病家,早“脾气大”让你大夫下不来台了!
好中医太难找了!中医在未来要占有其本该有的市场份额,有技术而又善于沟通的人才是个必须要解决的瓶颈。抢救中医看来只能从全新的教育培训入手,中医的教育培训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地紧迫。
你认为依托于医院或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不如做自己的品牌,我很赞同。但是,如果创建一家叫“什么中医”的这样一个连锁实体,把积累的医术和人脉整合起来,实践一条专病专治的治病救人的实体之路,整合和规范中医治病中的各种精华概念和技术,配合现代舒适的问诊环境,还有用网络IT技术管理的先进客户档案和预定管理,把这个中医连锁从一个店开到一个城市,从一个城市开到全国各个城市,像麦当劳那样遍地开花。这当然是对中医的一种贡献,只要医术确实有用,确实能为患者解决问题,这种模式肯定会有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英妮想过没有,由于国家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原因,这是否现实?解决诊所连锁的开业资格就是首要的一道障碍。至于如何大规模标准化地推广技术、实行产权保护和规范管理等诸多问题,也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积淀的。
所以尽管我也认同医生总是要以治病为主要的工作,再出色的医术也要在不断的案例积累中不断提高,却也只好先这样在各处演讲或讲课作为对中医的一种弘扬,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上次约请吃饭,由于其他事情我没能到,想不到你还一直念念不忘地在为中医现代化的正道思考,并急需和我探讨中医实体这个模式的可行性,让我好生感动!实实在在在试图救中医为国民者,竟然主要还是你们作为中医行外或曾受益于中医的人们!中医行内人真该惭愧!
刚刚又和一个很大的药房进行了派遣医生的谈判。我们得抓紧培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