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冻疮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hilblain
拚音 DONGCHUA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物理性皮肤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冻疮(pemio)是由于较长时间的寒冷和潮湿刺激引起的阻性充血性红斑。
中医释名 以手背、足背、耳廓、面颊等处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与患者的个体素质、周围血循环不良及慢性恶病质有关。
中医病因
季节 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
地区
人群 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妇女。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冻疮指因寒邪侵袭,局部血脉凝滞,肌肤失却温煦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辨证论治:
1.寒凝血涩肌肤
证:形寒肢冷,局部疼痛喜暖,或感麻木,暖热时局部瘙痒胀痛,舌淡而暗,苔白,脉沉细。
2.瘀滞化热
证:发热:口干,患处暗红微肿,疼痛喜冷,或红肿灼热,起泡溃烂,舌暗红,苔黄,脉数。
西医诊断标准 冻伤诊断标准:
1.有受冻史,特别是有潮湿而多风的环境史。
2.受冻部位早期麻木,复温后有灼痛、痒痛或刺痛等。若有坏死,则无感觉。
3.冻伤复温后临床表现分四度:
Ⅰ度:皮肤浅层冻伤、皮肤呈红斑,轻度水肿
Ⅱ度:皮肤浅层和部分深层冻伤,早期充血水肿,继而有水泡形成。
Ⅲ度: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冻伤,出现皮肤全层坏死,皮肤由苍白变紫褐再变为黑色。
Ⅳ度:累及深部组织的冻伤。深部组织干性坏死,失去功能。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程较慢,春暖始愈,入冬可复发。
病史
症状
体征 1.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
2.多发于手、足、鼻尖、耳廓和面颊等身体末梢部位和暴露部位。
3.初起受冻部位皮肤先呈苍白,继则红肿,或有硬结、斑块,边缘红,中央青紫,为暗紫红色或青紫色红斑,肿胀,触之冰凉,压之退色,冷痛或感麻木,暖时灼热、瘙痒,受热后更剧。皮损表面可发生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有疼痛感。少数患者可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紫红色结节或多形红斑样损害。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血痹: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为四肢未端对称性间歇性青紫、冷痛,遇寒加重,遇热减轻,一般无肿硬、溃烂。
2.眼疮:并非冷冻所致,多发于春秋季,好发于手足远端及面部,以皮肤红斑向周围扩展呈环状,中央水泡似猫眼,皮损多形性为特点。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氦氖激光照射亦有良效。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寒凝血涩肌肤
温经散寒、养血和络。当归四逆汤黄芪鸡血藤等。
2.瘀滞化热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四妙勇安汤加黄芪、地丁、苡仁、丹皮等。
(二)外治及其他治疗:
1.初期:仅局部红肿者,可用辣椒配(辣椒未、酒精)、红灵酒、樟脑酊等外搽,或用冻疮治疗机、"神灯"烘烤,每次半小时,1次/日。或用艾叶、干、制川草乌川芎适量煎水,先熏洗后温泡患部。
2.溃烂期:经熏洗和烘烤后,外搽生肌玉红膏,消毒棉包扎,有脓液者,以九一丹提脓去腐,外盖生肌玉红膏。
3.发病后,未破溃的冻疮厚搽70%蜂蜜、30%猪油软膏或辣椒酊。破溃者可搽10%硫黄鱼石脂软膏。
4、白萝卜或红辣椒适量煎水,乘热熏洗患部。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保持手足干燥,平时坚持体育锻炼。易受冷部位在冬季常擦樟脑乙醇,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
历史考证 冻疮之病名早见于《诸病源候论·冻烂肿疮候》:"严冬之月,触冒风雪,寒毒之气,伤于肌肤,血气壅涩,因即冻,焮赤疼肿,便成冻疮。"
相关文章
 喝黄芪泡水头晕
 芎藭汤(《外台》卷七引《古今录验》)
 求助:小女7周岁,上牙龈冒出了颗牙齿,怎么
 一位气功拔罐师为母亲治疗腰腿关节病
 固本丸(《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经验秘方
 大腹子膏(《圣济总录》卷十八)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