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煮酒”论中医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医泰  转载自http://www。edoctor。net。cn/index0.asp医羿健康网 

                                                 

       积淀了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医学,以其鲜明的东方文化属性、独特的医学模式及卓有成效的诊疗方法,几千年来为华夏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不仅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即使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今天,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财富,也必将在未来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中医学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近代西方医学的飞速发展,给中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全球化日趋加深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学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这是历史的必然。回顾中医学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成就,我们对中医学未来的生命力充满信心。当今的时代对中医既有严重的挑战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样的形式,主动抓住机遇。若要使中医学与时俱进、发扬光大,首先应清醒地甚至痛苦地剖析中医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一、社会制度  
       社会政治制度的形态为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只有在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才会得到积极的发挥。在中医发生、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一直处在封建制度的社会中,一方面这种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使科学技术发展失去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封建专制统治者对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实行压制政策,没有学术的自由氛围,轻视科学, 鄙视技术,从根本上阻碍了包括中医学在内的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封建统治者一直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也使得中国失去了西方工业化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因此,中 医学的缓慢发展状况,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制度原因。  


  二、文化背景  

    中医学的发展,首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然后才是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各种思维方法都贯穿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自《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在研究中医 学的过程中,当时的哲学思想一直都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关。没有哪一门自然科学能像中医学那样与哲学理论结合得这样紧密与具体,中医基础理论这种明显的文化哲学特征,即是中医的特色、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因为哲学为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但它与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又有区别。哲学揭示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揭示的则是自然现象的特 殊规律。中医学虽然是一门以防病、治病为目的的自然科学,但却完整地保留了哲学的框架,精气、阴阳、五行等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轨迹始终紧密伴随着中医的诊治过程, 这从某种程度上模糊了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有碍于当今中医学不断地 向前发展。西方近代科学家将自然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迎来了科学史上的突飞猛进 ,其中西医学的快速成长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另外,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造就了中医思维过程的保守,使中医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固守于传统的模式之中,虽然在 历代名家之中也出现了众多流派,但总体上表现出来的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与突破。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天人一”的整体观,这种宏观的思维方式反映在中医学中,即将人与自然类比,这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这种取象比类的方法,使得具体物质抽象化、复杂性质简单化,损失了大量的有益信息,不利于揭示人体内部复杂、客观的变化规律。元气论、黑箱论这些系统性的中医思维模式,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更强调其外在的功能表现,而不注重其内部真实、客观的联系,这种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其实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心安理得于这样的认识层次,无益于中医学的深入发展。同时,“知以致用”和“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反映在中医学上,就是注重  实用性和结果,过分强调对临床经验的总结,而忽略了对中医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究。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方式,使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活动中鲜有创新理论的产生。  


  三、思想意识  
  在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能完整系统地保留至今,并以自身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科,几乎只有中医药学。但在中医药从业人员中,确有一些人一直过分强调理论的  独特性,诊疗方法的神秘性,不遗余力地维护中医学所谓特有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中医经典为蓝本,用古代中医的研究方法来发展中医,并拒绝包括西医在内的一切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介入。这种观点把中医作为研究的主体,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自主意识无疑是非常宝贵的,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医并非完美无缺,中医的发展如果不能符合当今社会需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保守性、排它性的自我封闭式的缓慢发展。这类植根于中医药土壤中的思想意识的蔓延,势必会阻碍中医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医学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时代的发展,从业人员思想认识的提高和统一应是重要  的前提。现代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全球已进入了知识、信息快速整合的时代,中医学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趋势,看到它的远大前景,中医学也应在信息的高度整合中,逐步走向世界,中医人要有这样的信心。但以中医学目前的状况,还不足以在全球产生广泛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只有广泛借鉴、深入探讨,中医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发展。既强调中医的自主发展,又不能自我封闭,只有开放式的发展,在大力宏扬其优势的同时,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只有形式和内容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才可能推陈出新。  
       但是,中医学有其深厚牢固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内涵,中医学的发展首先应承认这样的前题,不能丢掉自身的核心价值来谈变、谈新;没有根基的改变就是变质,谈不上超越。总之,中医人思想认识的改变其实就是抛除成见,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来统一思想,既要认清本质,又要勇于前进。  


  四、管理体制  
       近代西医学的迅猛发展,给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学带来了全方位的严重冲击。这种冲击不仅表现在对中医理论、诊治手段及疗效的广泛认可等方面,而对于中医发展战略及 中医管理体制等指导思想层面带来的影响,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目前我国在医药管理方面都是西医的模式,基本上是为了适应西医西药的状况而设立 ,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医的特点。各级中医院内部中医科室的设置愈来愈靠拢西医,在诊治方法上愈来愈简单地依靠西医手段,在疗效方面愈来愈多地采用西医评价指标,中医  的从业者愈来愈迷茫,中医自身的特色正在悄然削弱,中医应有的疗效也在持续下降。其根本原因就是愈来愈丢掉了中医的精髓,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并坚定地捍卫中医的核心内涵,只是简单地保留了一些外在形式,这种现实状况愈来愈令人担忧。  
       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对中医的决策管理层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正  视并研究这些问题,促使国家在医政、药政管理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分体现中医的特色,充分考虑中医的特殊性,以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医发展的客观环境。  
  

  五、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能向社会输送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的科技人才,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源动力。当前我国的中医教育一方面保留一些传统的师承传授,但中 医人才主要来源还是现代的中医专业院校的学院式教育。由于中医产生的时代背景,在中医教育中我国古代各家思想的影响对中医广泛而深远,中医教育一贯推崇重文轻理的教育理念,除了研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之外,其他的儒道之学也是必修,这种教育模式带有浓郁的人文特征,使得从事中医学研究的人才更加适合于哲学概括、思辨或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中医,以致使中医学难以摆脱以表象描述为主流的经验医学束缚,难以适应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高度密集、全球化加深的当今时代,从而阻碍了中医学的持续发展。  
       中医院校的教育自成体系,不象一些西医院校已并入各类综合性大学,与现代科技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相容极少,自我封闭。中医院校的招生也并非热门,虽在高考中列入理工类,但招收的生源也多为理工类考生中的重文轻理者,对数、理、化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类知识把握及兴趣欠缺。这种中医人才的群体性弱点,将使中医学在当今时代的发展失去源动力,对中医学未来极为不利。  


  六、中医现代化出现的问题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学需要变革,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但对中医现代化的理解以及所应选择的道路等基本问题却并不明晰,由于认识上的不同而造成在中 医现代化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混乱。  
       中医现代化,其实就是既要保持中医的主体核心内容,同时又要兼顾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使其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应该能够并 且善于引进多学科知识来丰富中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使其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服务。回顾这几十年来的中医现代化理论研究,成果倒是不少,可对中医临床确有指导意义的突破并不多,反而造成了中医概念的混淆。原因主要是中医现代化的方法论出现了问题,在没有切实搞清中西医研究方法论显著区别的前提下,目地以西医方法研究中医、评价中医,这种研究貌似中医现代化,其实严重背离了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这是中医现代化研究最主要的误区,有人称之为中医西化。中医现代化就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但必须做到现代科学技术为我所用,要明确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是两个概念。 从中医学的发展来讲,是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问题,而不单纯是与西医结合。  
   
       以上这种中医西化与中医现代化的本意产生了偏离,它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第一是认为量化、客观化就等同于现代化。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固然需要量化、客观化观念的引入,但必须应考虑到中医的特点。中医的辨证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机械的量化规范无法取代丰富的中医辨证内涵,而这些对中医诊治、评价的客观指标也多是从西医直接“拿来”,这种简单照搬的量化和客观化显然背离了中医的本源。  
  

  第二是认为统计学处理就是现代化。有人针对中医临床疗效靠个案表述,一些报道有效的方剂不能进行有效重复验证,仅以个案不能说明整体的观点对中医疗效产生怀疑,认为中医要证明自己有效必须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就是中医现代化。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赖以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因此中医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强调治疗疾病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由此可见中医治疗疾病非常灵活。按统计学处理要求,处理对象的各种条件难以保持均衡,其实就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当然,中医也不是不能验证,不能重复。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可以验证的,只要辨证一致,就可以应用相同的治疗原则,甚则应用相同的方药治疗,证同是保证验证成功的关键。因此,既不能否定统计学处理的价值,但更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是认为动物实验就是现代化。当前以动物实验的分析方法来验证中医理论和治疗效果,作为探索研究中医学术的方法本无可厚非,但绝不可偏颇。大量事实表明,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带动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动物与人有很大差异,难以按四诊要求正确辨证,这种造模方法既不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更不能体现不同疾病证的特异性。另外,造模是人为的,不是疾病的自身发展,用药物在短期内造成的模型,与疾病自身证型出现有时间上的不同和机制上的差异,多数情况下只要停止给药,动物的生理功能往往可自行恢复,而疾病证候的出现就没有如此简单,因此用它说明发病机理和药物疗效不甚可靠。  

  第四是认为中药西用就是现代化。有人认为中医现代化就应该中药西用,以实验研究的药理、药物化学等作为依据,以西医的疾病套上中医的处方,简单地以西医的辨病来代替中医学复杂的辨证,这是不妥之举。中西医学是两个不同体系的学科,中医治病强调辨证,不但要因时、因地、因人,还要随着病情变化、标本缓急而灵活用药,病人的证可因气候、饮食、情绪等不断变化,治疗方药亦随之发生变化,以一种方法套定一个病,这是西医的思维方式;还有人按照中药的药理成分进行用药,这样的中药西用是脱离中医临床实践的,反而不能显示中医固有的疗效,因为它违背了辨证诊治的原则。以上这些中医西化的倾向,对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十分有害。因此,我们要坚持中医特点,坚持整体观、辨证论治这两大基本特色,中医现代化绝不是拆除自身的根基,毁灭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掌握了中医精髓的人,才能从中医学术特点出发,通过逐步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主动与现代科技结合,不断充实、完善、提高中医现代化的内容,增加中医医疗的科技含量,才能真正带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与中医西化相反,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有一些固守中医传统的观点。它们过分强调对中医古籍的全面继承,极力维护黑箱理论等系统性的中医思维模式,无限夸大中医的宏观性、模糊性、抽象性甚至神秘性,抵触西医在内的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认为只因循着古人遗留下来的传统就能完成对中医的现代化改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中医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民众的切实需求,那就只能是一种陈旧的、保守的、封闭的事物,其结果必将被历史所抛弃。纵观中医的发展历史,它从来并不保守, 始终不断地有所创新,同时还很善于吸取当时其他学科研究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了不断地自我修正。所以,我们应以一种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医,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紧随当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外,中医领域还缺乏适用的高新技术和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多学科交叉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极度缺乏、中医管理机构不健全、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社会各界对中医的认知度不高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另外,中医在学术交流中,缺乏百家争鸣的自由氛围;在学科方法上,缺乏扎实的实践,而仅看重方法本身;在学科理论上,没有强调创新,而是一味强调理论的独特。中医现代化虽然已成为界内有识之士的共识,但通往中医现代化的道路却并不平坦。因为从历史上来看,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人们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剧烈变革、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医学处在这样的历史阶段,要走出中医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并无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让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老中医能够紧跟时代步伐、走向现代化的责任就落在了当今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漫谈古代胎教
 有个关于伤寒论研习的构想…
 中里巴人:学中医,从脚下开始
 目上视
 四君归芍汤(《叶氏女科》卷二)
 产后泻痢(二症治同兼呕吐)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