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通过历史文献和自己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的不同点,强调其互补性;在技术上的不同点,强调其可结合性,提出在中药的自己独特框架中不断地吸取现代医学知识,不断完善,已形成中国自己的崭新的医学——包含中医和西医精华的新医学。
关键词: 中医 西医 互补 结合
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渊源于人类的医疗实践,由于中医和西医各自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便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理论体系,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体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健康、衍生、发展作出了同样伟大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评价中医的时候,总是习惯于用西医来进行比较,习惯于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即用中医之“脚”来穿西医之“鞋”,成语上叫削足适履,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认为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可以互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他们之间应该没有互换性,更不应该相互取代。中医理论正是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伦理学等等诸学科的知识,并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构建,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代的医学家们也多次表明:“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全其约。”“黄帝、神农、越人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故前人之教,必使之先读儒书、明《易》理、《素》、《难》、《本草》、《脉经》而不少略者……后学必须会群书之长,参所见而施治之然后为可。”(引自《医学集成》、《医学源流论》)所以说,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医理论。
西医是相对有中医而言的,其传入中国大约在明万历年间,至今只有五百年的历史,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其影响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中医、西医俨然鸿沟对峙的局面,甚至有人提出了废除中医,全盘西化的主张,中医的存在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西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兴起除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经验唯物主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培根提倡观察实验,主张一切知识来自经验,并提倡归纳法,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激励了几代人的探索精神。唯物主义的代表笛卡儿把机械论的观点用于生理学的研究,对后世生命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医学界中,物理学派、化学学派的形成,为西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自十七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便没有西医理论。
有的人以为只要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论证中医理论,就是发展了中医,比如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研究三焦、经络等等。我认为,用西医理论作为尺度来衡量或论证中医理论是否科学,也许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人体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中医和西医各自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对这个开放的系统进行各自的研究,从而有助于我们对人体生命现象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样从人体生命器官出发,西医向“器”(即形态结构)方向发展,而中医却向“官”(即生理功能)方向发展,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论。正因为中医和西医有了各自的特色,它们才能够进行互补。比如对于“病”的概念,中医和西医的认识就大不一样,已故名老中医任应秋先生曾经对“病”的概念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任老先生的这段精辟的论述:“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病,或与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与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从病机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引自《任应秋论医集》第108页)。任老先生的论述在临床上也每每得到验证。在临床,我曾经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右胁部胀痛引至肩背,脘胀纳差。经西医的B超检查和胃镜检查,都没有发现疾病。患者惶惶,四处求医而不得要领。我从她的脉象、舌象等方面辩证,认为她的病为
胁痛,病因病机为肝血不足,
肝气郁结而致木旺侮土,我从舒肝理气、养血柔肝、平木培土立法,用
逍遥散加减治疗而获痊愈。又有一位患者,西医诊断为高度
房室传导阻滞,心率每分钟仅32次左右。患者多次
晕厥,卧病在床,坐起则昏昏欲倒,住院治疗疗效不显,西医建议他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迫于经济困难而来诊。按中医理论诊断为阳气虚衰的厥证,我从温补心阳立论,用
参附汤、复脉汤两方加减治疗,现患者心率每分钟增加至64次,可以参加户外活动。但是,经西医心电图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并没有多少变化。这就说明了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在理论上是很不相同的。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西医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对疾病首先必须确诊,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用药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大家都必须按规定办,不得违反操作规程,而中医却不同,几乎每一个成熟的中医师都有一套自己的方谱和用药谱(我将中医师各自的习惯用方和习惯用药称为方谱和药谱)。安庆过去有一个
大黄医生,几乎每一张处方必用大黄,他认为疾病皆因邪作祟,用大黄清除外邪,可以使疾病速愈,让病人少花钱,少跑路。所以,求他看病的人很多。芜湖名医杨绍祥,几乎每一张处方都离不开
侧柏炭,因为杨老先生是中医妇科专家,而凉血止血是妇科疾病常用的方法。中医理论在临床的应用用时很大的灵活性,随着认识主体——中医师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蒲辅周不同于方药中,任应秋有别于程门雪。现在有人提出中医也要规范化、标准化,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中医不同于西医,其规范化、标准化往往缺乏客观性,如实证如何规范化,虚证又如何标准化。而且临床常常出现虚中挟实,实中有虚,往往还有大实有羸状和真虚假实的症象出现。所以我认为中医在理论上应该维护其传统,保持其特点,不应强求西化。
但是,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的互补,离不开它们在技术上的结合,中医诊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必须有赖于现代科学知识,许多病理现象,因为有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我曾经治愈一例多发性
肾结石伴
肾积水的患者。就诊时,她的临床表现为面浮肢肿,少气懒言,畏寒
腰痛,小便短涩而频。如果没有西医的检查结果,我就不可能考虑到从排石利水以通阳立论治之。在肿瘤的辩证论治中,中西医诊疗技术的结合,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据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载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对400例原发性
肝癌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认为在治疗肝癌时,当西医用攻法时,中医用补法,出血率从39.8%降到12.2%(参见该书第631页),将中医和西医的医疗技术结合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在我们的临床上也是屡见不鲜的。如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一位教授,患
结肠癌,在上海某医院手术根治以后,一直坚持服中药,近30年来,身体一直很好,现年逾七旬,随女儿在美国安享晚年。而芜湖市工商联的一位干部,患结肠癌,手术根治后,不愿服中药,虽然经西医用支持疗法,不到一年,便发现肝脏转移瘤,再经介导疗法,体力大耗,元气得不到恢复,卧病数月而不治。所以,我认为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应当携手共进。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的吸收外来知识以充实自己,现在也不断的再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我们应该在自己独特的框架中不断的完善,形成中国自己的崭新的医学——包含中医和西医精华在内的新医学,为人类的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Last edited by 镜水居士 on 2006/6/29 at 06:41 ]
-----------中西医结合不是本论坛的方向。
[
Last edited by 愚然可化 on 2006/7/8 at 03:37 ]
-----------客观,公正.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