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中医呼,西医呼,谁适合国人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中医呼,西医呼,谁适合国人.!
     存在,就有他的道理,中医延续四千多年,无论起落如何,一直流传至今,为国人所接受.
     西医几百年来遍布世界各地,经盛不衰,为世界所接受
                        中医渊源.西医渊源
      中医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把世界看成二元的, 是阴阳二气,是太极之象,由此延伸生二仪,生四象,生八卦,用以指导诊,疗,方,药行为.古时,药,巫,针{按摩}为一体,后遂分开,中医在认识问题时从世界宏观着眼,从人身小天地着手,治病立方无不以此为准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看病立方不能以事论事,应从天时,地利,人和方方面面考虑,其医学理论是黄帝内经,临床医学代表作为金匮,伤寒论.它思考问题时是宏观的,处理问题时是徵观的,中医的哲学思想涵盖整个世界.
     西医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通过认识人,解剖人体的基础上,以物理与化学的手段理解人的生理活动与疾病发生的机理,通过物理与化学手段阻止疾病的发展,比如通过解剖学把人体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神经系统.它的治病理论是建立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理论学科.它考虑问题是直观,通过化验单可反映出来的.
                       中医与西医在临床使用上的区别
      中医,西医认识上的不同,切点也不同,至今,中医仍旧按照几千年传流的古老方法;,望,闻,问,切,{摸}再联系天时,地理,人情,依据经络,脏腑,阴阳,六经,营卫而后立方治病.他使用的工具就是大脑,手,眼睛.治病是用几千年不改变的青草.
     西医则不然,西医看病借助于听诊器,透视,化验室,心电图等数据,经综合分析而后治病立方,治病常用手段则是西药,挂瓶,打针,物理降温,手术,激光,使用药品从维生素至抗生素等等,药物及检查手段不断更新.
      古称瘟疫,今为非典,古人认为天降大疫,也就说瘟疫是自然存在的,没发作时,只表现在一人,或一户,或一乡发病,一旦天时,地理,气候条件形成时,即大规模流行.在治疗时与其它温病治法大不相同,大多数采取引蛇出穴斩首的方法,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医,医案记述,治愈后也没留下什么后遗症.西医认为非典是一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只可采取隔离为主,其次对症及辅助治疗,如;物理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菌治疗等.即使逃过这一关的人,大多数留下后遗症

     2006年农历丙戍年,天干地支都是水,是天符之年,它的气候以寒湿为主,人们多患肌萎,濡泄,血溢等症,治疗上多采用苦温药品,中医的这些论述对指导人们生活保健治疗有一定的意义,西医却无所论述,
     古之隆闭,水肿,今为腹水,张仲景治水不过三天至七日,医案记载,古人治愈病患后,也末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医将腹水分阴水,阳水.有从脾治,三焦治,肾治,肺治,血治之说.至于蛊胀症,多为误治而成,主因血气结聚,难治.大多数患者愈后少有复发,多数人可治愈的.西医将腹水原因归属于肾脏原因,病机肾小球毛细血管变狭,血浆蛋白不足,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包括肝性水肿},治疗采取不同利尿药,输入人体蛋白,保钾等手段,即使好转,也得一蜚子保养,稍微重一点的还会经常发作,腹水病人治愈率低.
     乙肝是中国的{国粹},西医认为是病毒造成肝脏损伤,是没有药物可以杀死病毒,一般使用保肝支持疗法及免疫疗法,阳转阴率极低,肝硬化逆转不可能,且终身保养,称富贵病.病情发展下去有可能变为肝癌.中医认为肝病不是指具体的肝脏,依据病症分别治肝,治心,治肾,治脾,治法有清热利湿,有培补,等法.我亲眼所见乙肝阳转阴四例,肝硬化逆转二例,没见到一例西医治疗有以上如此效果.
     糖尿病,西医分胰岛与非胰岛型,主要采取降糖等辅助治疗,节制饮食,定期吃药,为不治之症,中医则不然,中医依症而治,即使到子晚期,从阴阳入手,一般还是可以治愈的.中医治疗痊愈后,没提到节制饮食问题,可以理解,饮食正常了,怎么还会多食呢?顶多食疗保养. 又如痛风,西医治疗药物对身体有影响,且不断根,还得注意饮食,中医治痛风,治愈可不禁忌,还有如外科手术,中医须要根据你的体质而决定何时动手术,所以术后般不会发生死亡,西医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动手术,靠仪器与输液保证手术成功,体虚之人术后很可能发生死亡.还有胃溃疡,西医认为胃酸引起,与付交感神经有关,多采用中和胃酸西药.中医认为使用温养疗法是可以治愈.等等,无法一一举例
       但是不能因此否认了西医,应该说西医是一门科学,他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特别是抗生素的出现,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功不可没,它的缺点是点对点的治疗,比如高烧,它使用退烧药,无法从整个机制上调整人的机体,有个病患西药治疗三天,症状更严重,用中药后病情痊愈,还有一人,患鼻炎三年,西医治疗无果,中医针炙加药粉三天治愈,依据西医理论有炎消炎,没错,中医理论是开通鼻窍,消肿,治好了.中医是调整人的机体,
                             中,西结合如何评说
     中西医结合,?怎么结合,骡子会拖车,马也会拖车,如果只用骡拖车,或只用马拖车,没事.但是你若将骡子和马合在一块拖车,车不但跑不快,或许会翻车,有一患者高烧,患者有结核史,西医治疗后结合中药苏合香丸治疗,结果病人生出哮喘病来,还见到一个患者,是哮喘病人,西医治疗好转后滴注参麦注射液,病情加重,所以不能凭借知道一点浅显中医知识就中西医结合,
     应当说西医看病就西医看病,中医不要掺和,西医看病有些症还是满保险的,如哮喘病人,一般采用控制感染,平喘,祛痰手法,哮喘病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病时通过西医治疗一般都会缓解,身体经过长时间消耗才会死亡,包括糖尿病,肝炎病等,如果纯西医治疗,虽然不会根治,也不至于发展到那里,中医则不然,水平高的中医师会把病治愈,但遇到差的医生,就会把病治得更坏,例如中风,中经虚证反用中腑实证法治疗,非死不可,肝病无水湿证一直采取利尿方法,只会使患者腹水的..
     中医的根在中国,中医治病本钱低,疑难杂症好用,麻烦.西医治病花费大{人为的},见效快,方便.许多病无法根治.人云;南方为桔,北方为枳.东西方不但存在文化差异,还存在地理上差异,用药效果应该会有差别.据说氨基酸西方人使用有效率占七成,东方人只占三成,西方人悍壮,西药合适,东方人体弱,中药可以兼顾,我认为依据中国国情,应当发扬中医,不能排斥西医,但是不能结合.
     发扬中医瓶颈在那里,一在中医的玄,经典著作;深澳难懂,又是古文,涉阴阳五行,天数地理,无所不括,并非看一点中药学,诊断学,方剂学就会看病,有学问的人轻易不会外传,古人云;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所以能学习好中医的人不会多的,古人行医很注意医德;德成而先,艺成而后,德不存在,艺于何有,追求权势,金钱的人,即为本科,博士,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本事, 无论中医,西医,很多人缺乏医德,不是努力钻研医技为人消灾,而是开大方赚钱,中医诊费仅几元,又有几人不是转干挂瓶的事呢?可不可以改改,不限制诊费,药费自然降下来了,
       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说明中医用药之慎重.中医师好坏多靠个人悟性,好医生不多,庸医绝对多,故议多者无成,医多者必败,什么原因,好医生说不过一大遍草苞,这也中医无法集思广言一大问题.你说用现在医院管理体制会适应吗?一个高明的中医生是经不起层层草包主任,院长级医生指导呀!中医的优势是很大的,我在[正本清源]版{国粹悲哀,杏林之痛}文章中案例,说明中医致害,到此为止西医根本治不了,请一般中医水平的医生治病也只会加速死亡,但你按照中医理论去治病,是会治好的.{虽然治了二十年}中医是小作坊作业,是师徒似的管理,西医是流水似的管理,各种依据清清楚楚,按步就搬.我看找中医看病只好小病找凡医看,一旦大病,疑病真是要找有本事中医了,有时想想,古时张仲景,华佗,陈修园等名医,既无皇帝删封,也没搞什么积称评定,怎么就成名医了?而且列入大学教材,中医理论几千年还是老面孔,还治好了现代许多病,看来中医的管理办法还是老办法好,政治宽松了,管理也应该跟上,切莫按西医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医,那么只会压制中医的发展.中国是要跟世界接轨,但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按西方办法来做,你说京剧,难道说也要按西方美声标准来决定能不能办京剧院吧?那不荒唐.
     我认为中医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也不排斥西医,我为中医发展忧虑忧虑,为德风日下忧虑,中医与西医比较,有许多西医无法比的东西呀!那就是中医不但会治大病,还会调理人的机理,这是西医无法比拟的呀!


                                                                                                                   张园恩
                                                                                                            二00六年九月
相关文章
 青蒿散(《圣惠》卷七十。)
 木香顺气枳壳丸(《普济方》卷一六九引《海
 红粉(《外科大成》卷一)
 大家对肾结石有什么看法
 请教各位老师,这几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
 人参理肺汤(《李氏医鉴》卷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