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转帖]“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 万兰清

    心主神明是否应"变革"为"脑主神明"之争,实质上是承不承认中医药学与现代西方科学一样也是科学,而且是更高的科学的问题。

    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是非对错之先,不妨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两者各自立论之本,溯本穷源则主支自见,清浊自分。

    先谈“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是中医理论的本源之一,凡学过中医的人无不知晓。从《黄帝内经》到百家著述,无不对心的形态与功能进行了详尽的记载。陈士奎先生在《对中医学“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再认识》一文(以下简称“陈文”)中引用明代李木延《医学入门·脏腑·脏腑条分》对心的描述:“有血肉之心……有神明之心……”从而断言李木延“已意识到人体必有另外主神明之‘心’,并非‘一心二主’。”但是,只要读完李木延这段三百余字的原文就会明白,他只是对心作为君脏的形态(“形如未开莲花”)与功能(“有神明之心……不著色象”)的综合概述,最后并总结说“然形神亦恒相同”,显无另指一心之意。

    即使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如清代之唐宗海,也明白“人身知觉运动无一不本于心,西医言人心,只是顽然一物,不能司知觉运动,其司知觉运动者,全在脑髓。”(《医精精义·上卷》)究其实,中医的“心”本来就是“二主”(岂只是心,其他各脏也是一脏多主的),唯西医的心才是“顽然一物”,唯指形态而已。

    中医所谓“神明”虽由心所主,实与五脏相关。神、魂、魄、意、志各藏之于心、肝、肺、脾、肾,并分别与七情之喜、怒、悲、忧思、惊恐相关,故有 “神藏五”之说。这一理论直接指导临床对七情致病的诊断与治疗,不仅有系列药物治疗,还有利用情志与情志间的相互关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这方面前人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比西医心理医学早了一千多年(这些中医基础知识尽中医皆知,就不一一列举了)。

    “心主神明”只是中医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后者是一个迄今无法用现代科学技术破译之迷。仅就“心主神明”而论,“神明”是什么?它看不见也摸不着,就像与脏腑相连的经络系统一样。而几千年前的古人是怎样发现它们的存在并定位、定性于它们的呢?与之相关联的阴阳、气血津液、精,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等一整套中医药基础理论,哪些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系统、全面证实甚至创立它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么古人在当时十分原始落后的物质、文化、科技条件下又是如何得以创立如此精妙的中医理论的呢?惟一的解释就是:中医药学是高度发达的古代东方科技文化对宇宙、时空、人体、生命直接研究的成果,是本次人类文明发展到今日仍然无法明白的,超越了现代人类这个时空的史前文化(邓铁涛教授从另一视角出发名之曰“后现代科学”,即有待现代科技文化继续发展,突破时空方有望破解之意吧)。在当时条件下,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因而创立了中医药理论。那么,在现时条件下,我们既无法洞察“神明”,凭什么来否定古人对神明的认识呢?凭现代西医理论?

    人们不会忘记,当上个世纪西方科技大举东进之时,有人曾大呼“中医不科学”,斥之为“封建迷信”。然而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发现这些“不科学”的 “封建迷信”确有道理,于是反对与取缔呼声不再。接着便出现了以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的热潮,此举一搞便是半个多世纪,局部证实了一些中医理论,取得了一些成果。它们大多以西医理论为指导,试图以现代语言、指标来替代中医理论。于是引发了对此类科研成果的争论与非议,如“姓西不姓中”,“为中医学掘墓”等。因为它们违背了中医系统论、整体观的根本属性。在人们惊讶于中医理论几千年前就惯熟于近现代才被西方科学所发现运用的系统论、黑箱论、全息论以及模糊数学等等的同时,终于明白了:中医药学是另类科学,是无法用现代科技来“研究”的,她们本不同根生。因此,就现代科技而言,当今世界有两类,一类是西方的,一类是东方的,前者流行世界,被人们惯称为现代科技,后者尚未被大多数科学家所认识(但当代西方科技巨人如李约瑟、普利高律等对此已有充分认识和高度评价,请参阅《中医系统论》重庆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当代中医丛书),未被列入现代科技之中,这一点倒是我们必须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理性地反思与自我批判的”。

    再来谈脑

    中医理论中对脑的形态、特性、功能均有详尽的记载,要言之,即“脑为髓海”(《灵枢·海论》),“脑为元神之府”(《本草纲目》),“头为诸阳之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类经·疫病类》)。在这里,脑只是“肾主骨,生髓”之“髓”的盛藏之所,“心主神明”之“神”的居处,故与骨、脉、胆、女子胞并称“奇恒之府”(非如有人所说的是“在《内经》时代,古人不能测知脑有哪些功能,感到神奇,将其列入奇恒之府”)。脑没有主宰元神的功能。正如唐宗海在《医精精义·上卷》所说:“西医言脑髓筋,分走脏腑,周身知觉运动均出脑气筋,言之甚详。然究不知脑髓里是何物所化生,故其言似精实粗。盖肾主骨,肾系贯脊,通于脊髓。肾精足则入脊化髓,上循入脑,而为脑髓。是髓者,精气之所会也。髓足则精气能供五脏六腑之驱使,故知觉运动无不爽健。非髓能使各脏,实各脏能使髓也。”

    中西医结合之先驱者,中医根基深厚,洞察脑“非能使各脏,实各脏能使髓也”,指出西医所言之脑“似精实粗”。

    如不解中医“实精”之味,中医古籍文义未通,医理未明,妄言扬弃,以已昏昏而欲使人昭昭,可乎?!

    事实上,临床所见神志、精神类疾病,多以脏腑辨证治之。如神志昏迷,就以开心窍为第一要义。有清心开窍法之于热闭心包证,涤痰开窍法之于痰闭心包证,逐瘀开窍法之于瘀阻心窍证,斧底抽薪泻大肠以救肺法用于抢救肺性脑病之昏迷,清热祛湿泄浊解毒清心开窍法抢救肝昏迷等等,这是就急症而言。在慢性病症方面运用更广,如治疗失眠,有治心的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丹,治心脾两虚归脾丸,治心肾不交交泰丸,治肝血不足的二至丸,治脏躁的甘麦大枣汤,治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治痰浊型心悸失眠的温胆汤,治心烦懊恼不安的栀子豉汤等等,不胜枚举,都是从心论治,未有从脑论治的。翻开古今中医书籍,从心主神明的生理、病理、药理到神志精神病的治法方药等,俯拾皆是,中医皆知,药房皆备。也就是说,从医者到患者,从医界到商界,从家庭到社会,从“心主神明”到一粒安宫牛黄丸、一盒天王补心丹,中国人用了数千年的时间,成就了这一项系统工程,如今要以“脑主神明”代之,也请先拿出一套可行的系统方案来再说。

    结 语

    提出以“脑主神明”论取代“心主神明”说的人,在思维方法上有三点错位:

    1.把西方科学发展指导原则用于中医学。如前所述,中医学并不产生于西方科学母体,不是所谓“现代科学”的成果,两者不在同一时空水平上,目前无法相互融合与检验。因此陈文所引孙正聿《哲学通论》所言“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研究的主体也总是把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再思想、再认识的对象,揭露已有的科学成果与新的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以及科学成果自身内在的矛盾,从而推进科学的发展”等等,不适用于中医学。何况中医学“心主神明”自身内在并无矛盾可言,如她与西医脑科学间的矛盾不是用所谓“现代科学”所能解决的。

    2.没有吃透中医“心主神明”关于脑的论述,也没有弄懂奇恒之府的含义。把“脑为元神之府”理解为“脑主神明”,就像把“腰者,肾之府”理解为 “腰主肾”一样,行吗?心主神明的系统理论中纳入了脑,就能引申出中医“固有”“脑主神明”吗?然而中医又有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之说,是否又可引申为中医“固有”“脑主肾”说呢?

    3.没有认识到中医药学来源于比现代西方科技更高的东方科技,犯了与过去说“中医不科学”,是“封建迷信”的同样的错误。把现代西方科技(她现在也被东方人掌握,为了与中医药这一东方科技区别暂时称为西方科技)当成了“21世纪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制高点”,认为只有她才是“先进文化、先进学术思想和先进理论”,于是迫不及待地要“与人类脑科学发展保持同步,与时俱进”,从而“变革心主神明”说,确立“脑主神明”论(以上引自陈文),说到底还是想走以西方科技来改造中医药学的老路。

    总之,心主神明是否应“变革”为“脑主神明”之争,实质上是承不承认中医药学与现代西方科学一样也是科学,而且是更高的科学的问题。表面看来只是坚持走中医自主发展之路还是并入西医走“从属”(邓铁涛语)之路的问题,实际上,拼入就是摒弃,“从属”的路是走不通的。

    陈文说“心主神明”“统治中医药学二十多年”是个“错误”,其实不然。她如果不具备真正科学的属性是经不起历史淘汰的。

    陈文断言,面对“现代化”,“全世界、全人类都不会说不”。毋庸置疑,在当今世上,人们胆敢违背现代西方科学行事,是寸步难行的。但是有一个例外,她根本不理睬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迳自特立独行,不仅通行无阻,而且越来越为更多的科学家所认识、重视,这就是中医药学!显然,她不是靠“现代化”而生存发展至今的。

    终有一天,面对卓然独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中医学,全世界、全人类也都不会说不的。
相关文章
 失血
 拨风云膏(《医学入门》卷七。)
 肱-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
 白秃疮第三
 想拜明师带我入门
 拔罐方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