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正本清源:良医无药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良医无药 

 

  章冬

  病有很多类,治疗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西医、中医、气功等等。那么,孰优孰长呢?众说纷纭。其实,要治病,必先认识人体,了解生命,晓得病的来源,方能着手根治。本文就气功、中医、西医治病等方面做简单地探讨。

  中国道家认为,人体是个小宇宙,与外面的大宇宙一样,同样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构成,而且自有阴阳存在,阴阳消长,五行生化。并且人体的小宇宙与外面的大宇宙有着紧密的关联。人生病,就是这个小宇宙的运行出了问题,偏离了其正常的运行规律。这就是中医治病与气功治病的理论基础。

  当人的思想与言行偏离了“道”,做了不好的事情,如伤害了别人等等,就会造下业力。所以,生病就是在偿还业力。生病的同时,也是人体这个小宇宙偏离了“道”,不能正常地运行。要根治疾病,先得归正人的思想,提升人的道德。当人的思想与言行符合了“道”,那么有病的机体就能被归回到正确状态。

  《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古之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中古之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由此可见,人合于道,何病之有?

  五脏六腑也都是一个个活的生命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成之戒之!”这里又进一步说明了“主明”的作用,这里的“主”指的就是心,“主明”即“心正”。可见道德水准在治病防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病的诊治手段是针对生命的深层下手的。中国古代真正的中医治病,也对人的道德有比较明确的要求的,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谈到“圣人所以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屙没齿终无悔心。”明白指出医师要救的就是一时行为与观念偏差而得病的人,但是人却非常固执地在自己认识的框框中,就是终年抱病也不肯改变他的偏差思想观念而让道德升华上来。”但是,近代的中医治病,就过份地强调方法术类的东西了。

  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典型代表。中国古代科学认为,我们人类生存的这个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在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随着阴阳消长,这五种物质有着紧密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能够认识、把握、运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随着阴阳变化,气血运行的变化规律,就会对病的成因有所掌握,同时也就会拿出正确的防治方法。所以它的诊治方法都是针对人体深层空间而言的。

  例如,“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

  再比如,《黄帝内经》中还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是说五志致病。反过来,脏腑之病也会导致情志异常,“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气血津液的运行就是不同空间身体存在与活动的真实体现。比方人的脏腑之病,往往在四肢的某个穴位行针行灸,从而达到医病的效果,这就是内病外治。还有什么冬病夏治等说法,就是一些病的成因是与阴阳寒暑有关,所以治疗时还要配合寒暑的变化规律方能根治,不然只治其表。

  中医治病,其实质同样是要把人体这个小宇宙的运行归回到其正常状态,使其符合道法。其治疗方略中就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正常状态。与现代医学相比,其治疗手段是在更深层面上对人体予以纠正,同时它所采用的草药等都是取之于大自然的,利用其自然属性来扶正人体,使人体恢复其自然状态。所以说中医治病更科学。常言说的中医治本也是这个道理吧。

  下面就说说西医。西医也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把它分为几个系统,什么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每个系统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些不能说它没有科学性,但是,这些都是针对人体表层空间而言的。如果把人体比做一个表皮布满错综复杂网纹的大西瓜,那么西医只是针对表皮复杂至极的网纹在摸索、探究,研究网纹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中医是把这西瓜从内到外分成五块(金木水火土),每块都有它的各层空间的深层存在与表面体现。它是研究每块从内里的变化到外部的表现的关系,以及每块之间随着阴阳互作而存在的相互依存转化的关系。

  西医看起来很深奥,很复杂,实质是它把事情搞复杂了,是它出发的基点有问题。由于它无法把握人体的深层联系,所以治病就是来得特别直接,如缺钙则补钙,缺血则输血,缺氧则补氧等等。拔牙就是拿钳子往下拽,血压高了则降血压,体温升高则退烧,转胺酶升高了则设法降低转胺酶,等等。它的目的也是使人体回归到其正常的状态上来,符合表面人体所应遵循的道法。如体温正常的为三十六点五摄氏度左右,血压的正常值是八十至一百二十等等。这些做法看来是很合乎道理,而且有些办法一时还能起到明显的疗效,但却难以治本,因为它没有纠正身体深层那部分偏道离法的因素。所以病的复发几乎是很常见的。

  西医现在即使达到了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但对人体的认识还是没有脱离表面这层空间,所以也只不过是在更细致地寻找“西瓜表皮网纹之间的联系”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治病方法,都是为了使人体归到正常状态上来,使其符合其所应遵从的道法。治病起关键作用的最终都是靠人体自我的强大调节机制而实现的,实质上这强大的自我调节机制就是法的作用的体现,法的力量的体现。其区别是,修炼是把人的思想,身体的内在机制,身体的表面状态都归正到人的本性上来,归到生命应有的正确状态上来;中医是把人体的内在机制,和身体的表面状态归回到人的正常状态上来;西医只是把表面人体归回到人体的正常状态上来。其治疗的手段的表现是:修炼不用药,中医用草药,西医用合成药。中医的更高境界其实就是修炼。
-----------有见地,中医的更高境界其实就是修炼。讲高了就是神化了。。
这恰恰是中医发展的障碍,宣扬有神论嘛,,和谐。。。
-----------人心不古了……有几个人可以识得本文的价值?
默默赞叹之
-----------关于治病老师还说过一句话:“你没有足够的慈悲和信心,就不要出手。”
======

2007/10/25 09:45
我的一位师父有一次开讲怎样用功治病的课,大家都以为老师终于要讲用功治病的方法了,但是老师没有讲任何手法、穴位、运气等等,只是说,你们都具备治病的能力了,怎么去治你们自己去发挥。我只告诉你们一句话:心有多大,功有多大。

这句话,有些人当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的笑话。

但是医盲当年练功治病的时候,一直铭记在心,并且随着自己的深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

医盲在回答按摩如何不被病气影响的跟帖中,说了点对这句话的心得和体会。

既然作为医者,你选定了这个职业或者你决定要去给他人治疗的时候,你的心,就应该足够的大,这样,你的功德就足够的多,不假仙神而仙神具足。

关于治病老师还说过一句话:“你没有足够的慈悲和信心,就不要出手。”

虽然的是关于用功治病的,但是药石针砭,其理应该是相通的。
-----------医病不如医心
攻心为上
激发人体自身的正气,阳气,抵抗力
-----------
原帖由 小青 于 2010/2/3 14:48 发表
医病不如医心
攻心为上
激发人体自身的正气,阳气,抵抗力


那样难度大,患者也难配合,没有正气和坚定的信念啊,
所以他来找医生了。。。患者的依赖心都重。
-----------不能渡已,何以渡人,医也此是。
-----------难度大,但是是从根本上来治,
病家也难配合,所以要攻心
找医家,只能治标,暂时把症状消除了,
生病的根源还在,此长彼消,连绵不绝,病家受罪,累死医家
怎么的病都是自己得来的,要真正治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回复楼上的
那是理想的境界,
现在的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不然人人皆医了。
相关文章
 黄连丸(《普济方》卷三八二。)
 孩子高烧不退怎么办?(水中火原创)
 请有缘人帮我宝宝起名,谢谢!
 蠲痹汤(《金鉴》卷三十九。)
 别让中医正骨手法失传!!!!!!
 论伤寒痞症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