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医改形势下,中医发展还有许多坚冰要破。
9月22日,
武汉大学临床医学院发布中医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武汉仅一成市民就医首选中医。近几年,此类中医药发展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
鱼腥草、
刺五加事件引发中药制剂产业危机,某媒体热捧的按摩即治瘫的神奇中医引来质疑,等等。这些事件都加剧了人们对中医的不信任。同时,中医发展负重累累,面临游医泛滥、中医人才流失、药材疗效降低等现实困境。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
印证千年的中医目前为何遭遇疗效信任尴尬?
记者:在就医过程中,好多患者对中医药的疗效抱怀疑态度。一些患者说“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甚至说“中药不见效”,而老中医却说治病要治本,中医疗效也不慢,还便宜、较少副作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传承千年的中医药为何在当代会遭遇疗效信任危机?
陈其广:传统中医遭遇现代尴尬,原因很复杂。很多患者都深信:看西医重“庙”(医院)、看中医重“人”(医师)。典型中医是个体化诊疗,医师个人的诊疗水平和用药的质量共同对疗效起决定作用。遗憾的是,我国现行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轻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教授的内容又中西混杂,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实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中药原应取自自然,但目前却以人工种养为主,化学污染严重,“假冒伪劣”流行。这样,中医院缺乏高水平的传统中医师、市场上又缺少高质量的地道中药材,中医药的疗效自然会打大折扣。此外,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急功近利”,往往只求尽快“见效”,至于是“治本”还是“治标”并不很在意。患者对中医药诊疗效果不满意,中医药的市场份额自然就会下降,进而又会影响到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学习愿望和敬业精神,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中药目前为何普遍存在“西化”现象?
记者:许多患者反映,目前到中医院也要做一堆化学物理的检查,中医也让病人吃西药、打和西药相似的中药注射液,和西医院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而且,部分中医院的收入里西药和西式手术的比重竟然占60%以上,为什么目前中医中药会这么严重普遍地“西化”?
陈其广:造成中医药“西化”局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从哲学社会科学角度看尤其应该重视以下三方面:一是思想意识的原因。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侮凌辱,一些先行者希望借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来改造甚至替代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和文化。汉字、中医药都曾被列入其中。然而矫枉过正,却导致了“唯科学主义”思维方式的盛行。而进入现代,传统道德和文化教育被忽视,年轻一代已经没有能力来理解和接受中医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学说,自然认为中医对疾病的解释不“科学”,产生怀疑和抗拒心理。二是管理方面的原因。尽管政策法规都一再明确要“中西医并重”,但从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舶来品西医药已经“反客为主”,中医药被按照西医药的标准来要求来管理。三是经济利益的原因,这是最直接的“西化”推动力。西医药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产物,生产和应用机构都具有规模优势,赢利能力强。他们充分利用医患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西医院、西药厂和医生都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但在目前的医疗收费体制下,中医诊断惯用的“望、问、闻、切”,除了挂号费分文不取。因此从检查开始,中医的收入就明显少于西医。中药特别是汤药价格相对低廉,“回扣”自然就少。至于中医擅长的非药物疗法就更没有“经济效益”了:针灸一次十几元,按摩半小时才30元钱。手术方面,用钢板支架,锯腿开胸之类的暴利手段,中医根本就不会。因此,中医药对患者“简、便、廉、验”的优点反而变成了影响中医药从业人员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不利因素。中医药人员不愿意“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就开始“照
猫画虎”地模仿西医药,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就得不到继承和发扬。在这诸多原因的推动下,中医药走“西化”道路的局面自然就出现了。
中医药究竟能不能复制西医药的模式?
记者:既然许多现代人偏好用定量化、标准化的模式来衡量中医药,那么中医药采取西医药标准,走“西化”道路,能成功脱离被边缘化的局面吗?
陈其广:从根本上讲,中西医的哲学基础是很不一样的。西医追求细分还原,相信“人定胜天”,往往采用人为的、非自然的方式,力求对侵害人体健康的因素“除恶务净”,但在杀灭细菌和病毒,甚至进行切割手术的同时,往往又对人体平衡状态造成了新的问题。西医西药都强调标准化。而中医主要是强调整体协调平衡,“治未病”,通过对人体的失衡失调状态进行矫正,保护和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消除病痛。中医药个性化的方法,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因此,中医药和西医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和技能体系,中医药不能简单复制西医药的模式。中药院内制剂可能是这方面一个最好的例证。中药院内制剂是在汤药一人一方的基础上开发,用于小规模适应群体,提高医疗效率的。同时,院内制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医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减。院内制剂不仅是传统中医师的用药基本功还是发展中成药新药的重要创新途径。云南
白药、三九胃泰等都是从院内制剂发展而来的。但是,目前中药院内制剂却被要求按照西药方式管理。要进行动物实验,做药毒药理。片面强调所谓的中药“有效成分”。这就根本背离了中药的性质。因为中药用药不是靶点线性思维而是整体协调所以往往运用复方,可是现代植物化学药的分析手段往往连一味单方药的成分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复方了。业内专家曾举例说,
红花油有一万多种成分,而现代化学和物理手段只能讲清楚一百多种。此外,爬行动物和直立人也是无法简单比照的。比如说,
巴豆用于治人是泻药,而用于
老鼠却成了增肥药。“神农尝百草”,中药是经过中华民族数千年亿万人的生命实践检验的,一直沿用至今。完全用西药的标准来要求中药是根本行不通的。一种用了几百年的祖传特效中药——黑膏药,是用
松香和
桐油来炼制的。但《药品管理法》要求药品原料是必须达到药用标准和食用标准的原料,这个药也就不再准许生产了。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中医药的一些绝活绝招都在“监督管理”中被扼杀。现行的中药管理办法无视中药是经过几千年医疗实践的产物,限制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特别是对院内制剂的管理更是严重阻断了中药的传统创新之路。
中医怎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记者:既然中西医理论基础不同,结合之路自然漫长修远。面对质疑声,中医药业应该怎样做,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效能?
陈其广:发展中医药的正道在于继承和创新并重。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但眼下一些优秀的中医药学术思想得不到切实有效的继承和发扬。目前的中医药工作,特别是科研工作,存在着严重的“轻医重药”、“废医存药”的倾向。中医是中药的指引,中药是中医的手段,二者不能分割。离开中医传统理论和技能的继承,搞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令人痛心的是,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中医传统经典已经不再是必修课,成为选修课。而“现代中药”的科研几乎完全是在模仿西药植物药的科研。怎样培养合格的地道中医药人才和端正我国的中医药科研原创方向成为重大而且紧迫的决策问题。中医中药是相辅相成的,药为医用,医因药存。只知中医皮毛的人,如何能够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不赞成中西医结合,应该各自发展,共同进取,取长补短。
让对中医几乎一窍不通的西医开中药,让对西医一知半解的中医开西药,在技术上是不严肃;在法律上是违法;对患者是不负责任;是当前卫生管理部门“不作为”的典型表现。中西医应注重临床配合,而不是非
驴非马的混合或溶合。应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专业技能特长,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自愿,各取所长,相互配合,为人类造福。
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并且国家财力有限,医保筹资水平较低,决定了国家不可能全部包干负担医药卫生费用,为此必须寻求一条适于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道路,那就应该让中医药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力点和可持续运行的奠基石,扶持其发展壮大。
来源:人民网
-----------少吹点牛多干点实事就解决了。
-----------医院的中医只会开化验单
台面上的中医又没有真本事
家传的中医能治一到两种病老百姓欢迎但都是非法行医
现在用西医的办法管理中医,中医必亡
现在有点本事的中医都是九十高龄了这批人去世中医也就亡了
几千年的中医传承有一个自然淘太法,你能治好病老百姓认可你就能生存,治不好病就淘太。
放低中医
执业医师的门坎,让自然淘太法起做用
中医不能用西药
这样中医才能有一线生机
-----------写的太好了,但是我希望能有更切实可行的办法